如何用龈交穴治疗痔疮?

割治龈交穴治疗痔疮31例

痔疮为临床常见病之一。笔者自1980年以来,用割治龈交穴的方法治疗31例,疗效满意。现小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31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为14岁者1例,22~30岁者5例,31~55岁者23例,56岁以上者2例;病程为1~4年者5例,5~10年者18例,11~20年者8例;31例中内痔4例,外痔18例,混合痔9例。本组以大便出血,痔核脱出,或红肿疼痛,肛门坠胀为主症;检查上唇系带有结节和条索改变,结节色红或色白者为割治对象。

治疗方法

均用割治龈交穴的方法。

施术部位:

在口腔前庭,上唇系带与门齿缝微上移行部(即龈交穴)处。

手术操作:

取坐位或仰卧位,助手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将上唇提起,暴露唇上系带。先局部用2%红汞消毒,再用止血钳夹住系带结节,用剪刀剪除,然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止血3~5分钟即可。

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均采用1次性治疗。31例中,1~3天见效者8例,4~7天见效者18例,8~10天见效者2例。取效时间最短1天,最长10天,平均为5.5天。本组痊愈(症状全部消失,痔核明显缩小,半年内无复发者)24例;好转(症状基本消除,痔核稍有缩小,3个月内无复发者)4例;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变者)3例。总有效率为90.3%。

注意事项

1.妇女妊娠期及月经期不宜用此法;

2.忌饮酒,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3.术后1周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附:典型病例

欧某某,男,45岁。退休工人。1986年8月5日初诊。

自述因间歇性大便出血反复发作18年余。1971年经内痔结扎术有好转,1980年再次发作,常间歇出血,疼痛,肛门不适,时有痔核脱出而不能自还,故再次来诊。肛门检查:第6点有一蚕豆大小痔核脱出,红肿,有少许血性分泌物。西医诊断为“内痔出血”。经割治龈交穴,2日

后便血停止,疼痛减轻,10日后痔核明显缩小,随访1年未复发。

体会

龈交穴是督脉、任脉相会之处,会阴又为督、任两脉相交之地。故会阴有病,可以通过经络反应到唇系带上。有人研究观察唇系带诊断痔瘘,其阳性符合率较高。所以割治龈交穴可能是通过经络的传感反应而达到取效的目的。本组有效率为90.3%,可见此法治疗痔疾效果显著,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由于治疗病例有限,在此仅供同道参考。


火针点刺龈交穴治疗痔疮

方法:

患者仰卧位,取龈交穴,痔疮患者的上唇系带(龈交穴)多可见一芝麻大小的滤泡。医者左手固定翻开的上唇,常规消毒该穴位,右手持火针在酒精灯上将针尖烧至白亮,快速轻轻点刺该滤泡(滤泡不明显时点刺龈交穴),使该滤泡(龈交穴)形成焦痂,若出少许血,可常规消毒以防感染。该法隔日1次或3日1次,一般治疗3次即可。

结果:

本组36例,病程最短3天,最长10余年。内痔18例,外痔14例,混合痔4例。其中治愈28例占77.8%,痔核消失,带血及不适感均消失;显效8例占22.2%痔核明显缩小,带血及不适感消失或减轻。总有效率100%。治疗时间最短1次,最长5次。

体会:

火针点刺龈交穴治疗痔疮,是根据“病在下者高取之”的取穴原则,因龈交穴属督脉,“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临床发现痔疮患者多在上唇系带或龈交穴处能找到圆形或长形的滤泡,采用火针点刺该穴位(滤泡)治疗痔疮,起到了“断其源,截其流”的作用。通过调节督脉,调整了患处的气血阴阳,改善了局部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了治疗目的。另外,使用火针点刺时,要烧至白亮后再快速轻刺,点到为止不可过深或过浅。

针刺面瘫十法

针灸治疗面瘫,我们经常使用的有十种方法,谓之“面瘫十法”。

一、甩针挂钩疗法

用二十八号五寸不锈钢针一支,由患侧颊车穴进针,初刺时稍深,渐入渐浅,由颊外可见,待针尖正对口角为度。在距针尖五分处,以一手食指按压皮肤,另手捏住针柄向一个方向旋捻几下,持针的手猛力向外一甩,则面颊堆累皱缩,使口唇及颜面渐趋正常。

让患者自已以手捏住针柄,保持原刺深度不变。过二十分钟,让患者松手,术者手捏针柄,向耳后一松一掣数次,猛然用力甩出,谓之甩针。

也有的患者松手后针体自然松动,可即拔出。拔出针后,细看针尖附近有肌肉纤维像丝线缠绕在针尖上,则效果更好。每隔三天一次。

二、三睑疗法

(一)落睑 在完骨至翳风之间压痛明显处。找穴方法以拇指放在耳后乳突边缘向下慢落至穴处则留滞不动。以一寸五分针对准眼球方向刺入至一寸左右。如果找穴和针刺准确时,则不能闭合的眼睑能够立即闭 上,故谓之“落睑疗法”。

(二)点睑 上眼脸麻痹不能闭全,可用五分长不锈钢针,左手按紧上眼睑,右手拇、食两指捏针以十五度角沿皮边刺边退,像用针划似的,不可深刺,不可使眼睑出血。点刺后眼睑立即合上,谓之“点睑疗法”。

(三)穿睑 如经过落睑或点睑,眼睑仍不能闭合是属于严重的眼睑麻痹。可用三十号一寸不锈钢针,一手捏起眼皮,由外端丝竹空下方沿皮横刺,眼睑共分五层,须恰好刺在中层,停留五分钟,然后慢慢拔出,不令出血,眼睑即感松快,且可微闭。对眼睑痉挛亦有效。然而这是难度较大的针刺法。非手法熟练不可轻易滥用。谓之“穿睑疗法”。

三种方法,可以选用,必要时亦可同时使用,故称为“三睑疗法”。

三、口唇点刺

口唇久歪,咀嚼不便,饭粒常留滞齿外,甚者流涎。可用小三棱针,按紧口唇,在患侧上下唇上轻轻点刺,使之微微出血。

四、口腔泻血

眼睛能闭,口唇歪斜经久不恢复者,用消毒纱布垫在唇边,拇指放在唇内使腮翻转暴露,以三棱针浅刺口腔粘膜,针针见血。再把三棱针放倒,由上往下轻轻刮压,出血多些为好。吐净瘀血,不必漱口,以防感染。放血后面腮松爽,口形有所矫正。

五、两点四围

有的患者病情较重,口歪眼斜不见好转时可用此法。针患侧四白、翳风两穴,谓之两点,宜用补法。再由地仓透人中,人中透健侧地仓,健侧地仓透承浆,承浆透患侧地仓,对口歪往往收效。二者同时使用谓之“两点四围”。

六、眼针疗法

眼针的上焦区包括全面部和五官在内。左眼上焦区在外眦角上部即上眶边缘二分许外四分之一处。右眼上焦区在下眶边缘二分许内四分之一处。刺法:一手按紧眼皮,以五分三十号针沿皮轻刺入皮下,不可碰到眼脸。留针五分钟,轻轻拔出,每天一次。对初发之面瘫,尤其是儿童面瘫,均有显效。有六次治愈的病例。

七、交经缪刺

病程较久,经用多次针灸治疗而无效时可改用“交经缪刺”。在健侧面部,眼上至唇下各穴均可选用,每次取三至四穴,用泻法。据《内经》“左胜则右病,右胜则左病”的原理,只在健侧针刺,疗效亦颇满意。

八、梅花针

患侧面部知觉迟钝,针刺效果不显者,可用梅花针按常规操作,只在患侧面部进行之。隔日一次,叩击要轻,面积要在患侧普及。

九、古传经验方活用

患部以膀胱经、胆经循行部位较重者,可取申脉、金门、光明、地五会等穴。(《标幽赋》)

患部以胆经、大肠经循行部位较重者,可取风池、头临泣、二间、听会、迎香等穴。(《通玄指要赋》)

患部以大肠经、胃经、小肠经、胆经循行部位较重者,可选用颊车、地仓、太冲、颧髎、大迎、阳谷、侠谿。(《百症赋》)

承泣、四白、巨髎、上关、大迎、强间、水沟、禾髎、迎香、颧髎等,为通用穴,随症选用数穴。如口眼歪斜者,选用上关、下关;口歪头痛,选承光;口歪、衄血、头重,选通天;口面歪甚,选完骨、列缺;口噤不能进食,选翳风。(《资生经》)

手法按患者身体虚实和病程久暂而决定。如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新病则泻之,久病则补之。

十、调整经络

久治不愈,可用经络测定仪按常规测定十二原穴,以皮内针埋藏背腧穴以调整经络,可以促进速愈。

体会

(一)面瘫有阳证、阴证之别,阳证易愈,阴证难治。试验方法:先在患侧下关穴刺入一针,达到应刺的深度者为阳证,刺至皮下被阻不得入者为阴证。屡试皆验。

(二)病程越短,效果越好。发病十五天以内的比较易愈。

(三)各种疗法,对证选用。其效果因病邪轻重而异,有的患者七、八次即愈。有的则数月不效,但经过针刺,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久针不愈,或确属由受风寒为诱因者,可用灸法,疗效亦显。

病程长的虽然治愈,但留有后遗症,如额纹不能完全恢复,两眼不等大,口角患侧下垂等。甚难恢复原状。

坐骨神经痛是指在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的疼痛。坐骨神经是全身最大的神经,其支配的运动和感觉区域非常广泛。坐骨神经痛多是持续性疼痛并阵发性加剧,很少出现间隙痛,疼痛从臀部,沿大腿后面、小腿外侧向足部放射,行走、咳嗽、喷嚏、弯腰、活动下肢时疼痛加重。

此病多因风寒湿邪侵袭,阻滞经络所致;或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附近组织的病变,如髋关节、骶髂关节疾病,脊椎炎,肌炎,子宫及前列腺癌,腰骶脊髓及其神经根的肿瘤等均能引起该病的发生,前者多属痹证范畴,后者则继发于其他疾病中。

对于坐骨神经痛,按摩是较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按摩可调节改善全身的功能状态,疏导患部经气,加强患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如能长期坚持,即可治愈。

临床表现:

(1)本病多呈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很少出现间歇痛。

(2)疼痛在腰部、臀部并向股后、小腿后外侧、足外侧放射。

(3)发作性疼痛可为烧灼和刀割样,常在夜间更剧。

(4)弯腰或活动下肢、行走、咳嗽、排便时疼痛加重,休息可减轻。

(5)坐骨神经路径上可有压痛。

(6)有神经根牵拉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7)踝反射减低或消失,可有下肢后、外侧感觉障碍,拇趾背屈力弱等。

按摩方法:

(1)震颤腹肌

用单侧手掌,震颤腹部,操作时要以腕关节的快速摆动带动侧掌震颤,此法具有理气宣肺、平衡阴阳、疏风活血的功效。

(2)捏拿下肢

双手拇指和其他四指对合,从患者大腿上端,到足踝部,由上到下,反复捏拿,本法具有通经益肾的功效。

(3)拳滚下肢

单手握空拳,压患者的下肢,由上到下,反复压,此法可调气止痛、通经散寒。

(4)点揉股前肌

双手掌虎口张开,卡住患者下肢,拇指指压大腿肌肉,向下垂直用力,此法具有解除疲劳、行气活血的功效。

(5)抻展下肢

一手扶住患者的小腿,另一手按住其膝部,拉抻旋转下肢,此法可以拉抻肌腱,改善关节活动度。

(6)屈压下肢

一手握住患者的小腿,另一手向前屈压,用力不可过大,以患者能忍受为宜,此法能消除下肢的疲劳,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7)横扳腿

患者下肢呈四字弯曲,术者一手扶其膝部,另一手握住其足踝部,向侧面横扳。注意用力要和缓,不可粗暴,此法能滑利关节,强腰健腿。

(8)叩击股前肌

以单掌叩击患者股前肌,用力要均匀,此法具有缓解肌肉紧张、酸麻,消除胀痛的效果。

(9)按揉腰肌

将两手掌重叠放在患者腰阳关穴处按压,然后左右晃动腰部,使患者腰部肌肉充分放松,本法能壮腰止痛。

(10)弓拳压腰臀肌

双手重叠握空拳,从上而下,以拳面压患者的腰臀肌。本法具有解痉止痛、调理脏腑之功效。

(11)捏拿臀肌

患者下肢呈4字形弯曲,术者双手拇指与四指对合,轻柔捏拿臀部肌肉。此法可以舒经活血,舒展肌筋,松弛肌肉,解除臀部肌肉疲劳。

(12)上扳下肢

术者一手托住患者的大腿,另一手按住腰部,抻直患者下肢的同时上扳,两手配合,逐渐加力。此法能松解粘连,促进血液循环。

(13)侧扳腿

术者一手握住患者的足踝,另一手按住其腰部,握足踝的手向外扳拉。此法具有松解粘连、滑利关节、舒经活络的作用。

(14)双扳腰

术者一手握住患者的下肢,缓慢向上扳动,另一手同时叩击腰部。此法具有舒筋松骨、滑利关节的作用。

(15)整理背部及腰部

双手同侧或对角按压患者背部,然后一手扶住患者的腰部,另一手搓理下肢。此法能松解粘连,促进血液循环。

(16)双旋腰

患者双腿弯曲,术者一手自腘窝穿过,另一手扶其肩部,使其腰部斜向扳动,并向胸部扳压,用力要适中。此法可以滑利关节,松解肌筋。

(17)抻腿

双手握住患者的足踝处,用力抻拉其下肢。此法可以疏通脉络,滑利关节,松解粘连。

生活保健:

(1)患者在坐骨神经痛治疗期间配合按摩治疗10~20分钟,每天1次,每次10~20分钟,效果更好。

(2)坐骨神经痛发病期间,应睡硬板床,并以卧床休息为主,有助于缓解症状,但卧床时间不宜超过3~4周,当症状缓解时,可逐渐下床锻炼。

(3)患者应注意保暖防潮,避免风寒。

(4)患者应加强身体锻炼,平时注意活动和劳动姿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