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在试图规定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

来源:温佛佳的小屋

昨晚,继续读米歇尔.奥巴马的《成为》。

在书中,米歇尔坦言与奥巴马曾经历过婚姻危机。

她写道:

 我们都是根据自己知道的图式来生活的。在贝拉克(奥巴马)的童年里,他的父亲是不在场的,他的母亲不断地来来去去。她深爱他,但并不被他束缚。而在他看来,这种做法没什么错。陪伴他的有山脉、海滩和自己的头脑。在贝拉克的世界里,独立很重要。

而我是在关系亲密的家庭里长大的,在我们狭小的公寓里,在狭小的南城社区,我的(外)祖父母、姨妈舅舅、姑姑叔叔都在身边,每星日晚上,我们大家都围坐一桌聚餐。

米歇尔生活在一个关系融洽的家庭,她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一直在场,因此,她坚持自己的小家也应是那般模样。

而成长在离异家庭的奥巴马,从小父亲不在场,成人后,他并不觉得因工作太忙而不能陪妻子女儿们吃晚饭是一件多么糟糕的事儿。因为他是爱家庭的,有爱就好了。

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后,陪伴家人的时间就变得更少。作为女人,米歇尔变得越加脆弱和不安,不满增多,愤怒也随之而来。两人关系下滑。

究竟是第一夫人不够理解丈夫,还是总统先生不够体谅妻子呢?

谁对谁错,其实并无答案。因为正如米歇尔所言,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知道的图式来生活的,这些心理图式支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这些认知也深深影响了我们的各种人际关系。

亲密关系里如此,其它人际关系亦然。

那,什么是图式?

我的书桌上有一个正方形相框,在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不时抬头去看它,然后心里问自己,“为什么,叫它正方形?”

为什么我就不能把它叫做梯形菱形呢?

我之所以把它看做“正方形”,是因为小学上数学课老师就给我们教正方形的概念,正方形有四条边,每条边的长度一致,这样的图形,它就叫正方形。

这就是我们给出的【定义】或【语义】。

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并不是世界原本的模样,而是被我们赋予了各种定义的世界,是经由我们的经验重新在心灵中构建的【认知世界】。

认知心理学家将这些帮我们重组、加工世界的先验知识叫做图式(schema) ,或者认知图式。

它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一旦形成,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决定着我们做信息选择时相应的内容和倾向偏好。

比如,如果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是:四条边一样长的四边形叫长方形,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桌上的相框是正方形的,你就定会立马反驳我,“你错了,它是长方形!”

再如,米歇尔和奥巴马或者生活中无数亲密关系,它之所以触礁,不过源于认知差异。

米歇尔从小的经历告诉她:充满爱的丈夫,就会像她爸爸那样,时刻陪在妻子孩子身边,再忙也会一起共进晚餐,拥有夫妻两人的“quality time”。而奥巴马做不到,他就是不对的。

成长在离异家庭的奥巴马,早已将父母的离场看做自然,也并不受此影响,因为他相信,即使父母不在,他们依旧爱自己的。因而,面对米歇尔的指责,他可能就无法理解,因为他没回家不代表不爱妻子女儿啊。

于是,矛盾必然产生。

你们看,一旦对这个世界建立了一个认知(图式),我们就会下意识把符合这个认知的信息放进去,去支撑它,去信任它。一旦人事不符合我们的认知,那一定是他/它们错了。

这,真的是一件很狭隘而可怕的事情。

我们早已习惯以「自己」为核心,对其他信息进行「评判」,以自己为主体去「期望」和看待事物。

然后,试图去规定,去规定这个世界必须是个什么样子。

“空杯心态”这个词儿,相信很多朋友都不陌生。

如果能怀着“空杯之心”去看待思考周围的人事物,那么,就有可能逐渐消解头脑中的先验认知,也就是图式,而去还原世界本来的面貌。

在知识付费时代,花钱购买各种课程的行为,大家该是都有过的。

我也有选择性地买过不少课,这些课,只要我用心去听,就从来没有让我失望的。

倒不是说,它们都是大师级别的课程,而是因为在上任何课前,我一定会先清掉头脑中那些关于好课好老师的主观“预设”,而选择抱持“清零”的心态,不带预判去学习。

于是,我就总能从不同的课程里学到不同的东西。

有些课,从老师那里,我可能并没学到什么新知识,但却学到了某种“讲课方法”“课堂设计思路”.......这些,也启发了我自己的教学。

昨天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

“在自己筛选出来的信息所构成的「信息茧房」中待得太久了,我们就会误以为自己代表着真理。但其实,你只是看到了那些,你希望看到的东西而已。”

有朋友表示没看懂,其实,我说的就是“认知图式”的消极影响。

还以上课为例。

有的朋友可能抱着极高的期望去报了一门课,结果,课刚上了一堂,就得出结论:老师太差劲,说的东西太不对味,太失望了,立刻要求退费。

他们之所失望,因为他们上课前,已经怀抱了一个预设:这堂课该这样讲,你没有按我的预期讲,那就是不好的。

可我的经验告诉我:若能空杯,清掉先验认识,虚心用心,三人行就真必有你师。

而且,在人际交往中,若能空杯,也能让我们更好与人相处。

我是个急脾气的湖南姑娘,以前泾渭分明得很,凡事都非黑即白,揪死理儿。

而今开始有意识去调整,与人意见相左时,不去急于「反驳」别人的看法,我把别人的异议和批评收集起来,有空就翻看。

也开始用心去思考:他为什么会这样想?我的看法是否不够全面?我们之间可以如何更好地抵达统一和谐?

因为我知道,我看到的事物,我所坚持的立场,很可能不过只是部分而已。要想站得更高,走得更远,看到更大的整体,那么,我就必须跳脱自己的认知图式,转换自己的认知视角。

是的,要想打开更辽阔的认知世界,拥有更和谐自在的人际世界,就必须放弃规定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

我在努力,你不妨也试试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