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系列第7篇:现代科学语言解读脉法的基本原理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共载药方269个,使用药物214味,基本概括了中医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能彻底理解这些方剂的原理,并能举一反三的使用这些方剂,日常碰到的各种疑难杂症基本上可以找到解决的思路和办法。《四圣弘医》公众号从第97篇《桂枝汤》开始到第151篇《温经汤》,使用归纳法的原则,将这269个药方的用药原理归纳在55个药方当中。虽然没有涵盖《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所有组方,但也基本涵盖了经方“理法方药”的主要用药思路和特点。文章采用了现代人较为理解的方式和表达习惯,结合物理学和逻辑学的特点,并融入了美学色彩,希望能对广大读者学习经典中医有些许帮助。
从本篇开始,我们将用数篇的篇幅,来重点讨论一下脉法的主要原理。中医诊病需“望闻问切”四诊合用,其中“切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不了解中医的朋友们通常认为脉诊非常“神奇”,仅凭三个手指头摸摸胳膊腕子就可以判断出身体的毛病,不像西医CT、B超、验血验尿等诊断方式看起来那么直观。从本质上来看,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存在,还是中西医两种体系看世界的视角不同导致。
中医的视角将世界归纳为通过“阴阳”两种对立又统一,以及相互依存的事物来看世界。其中“阳”代表了偏于“能量”和外放的一面,“阴”代表了偏于“物质”和内收的一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瘨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简单说来,世界是由阴阳两种物质构成,因此人体也可以归纳为由阴阳两种事物构成。阴为物质的一面,阳为能量的一面,阴阳是一个持续转化的过程,这个转化的过程细分就产生了五行。阴和阳看似矛盾对立,但本质上其实又是统一的。例如白天属阳,夜晚属阴,从表面上看,夜晚的黑暗是制约白天的光明的,但正是有了夜晚的休息和充电,白天才有力量和精力去行动。从本质上看,阴是对阳的补充和滋养;同时,阴又是来源于阳(正如地球上所有生命体正是来源于太阳能量的转化),正是有了阳的肃降和浓缩,才产生了阴。阴阳是一对表面看似矛盾,但本质却为统一和谐的有机体,正是有了阴阳的相互制约、平衡和相互促进,世界才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模样。
人体的脚属“阴”,头属“阳”,因此正常情况下头通常比脚的温度高2摄氏度,从生活体验来看,头比脚更不怕冷。人体气血的流动从脚到头部实现“由阴转阳”的升发功能,从头到脚气血流动“由阳转阴”实现肃降的功能。人体左边部分属“阴”,气血的流动逐渐上升壮大转化为能量的一面;右边部分属“阳”,气血的流动向下逐渐肃降为阴,因此,通常右手比左手更有力量和更敏感。人体的气血从脚到头,由阴转阳;从头到脚,由阳转阴;共同形成一个阴阳交汇的循环系统。从另外一个维度看,气血从左向右旋转,左边上升,由阴转阳;右边下降,由阳化阴。人体的任何一个局部都是整体的一个反映,因此,人体左手的脉主“阴”,表现出来的脉象是由阴转阳的功能,右手脉主“阳”,表现出来的脉象是由阳化阴肃降的功能。把脉的位置如图示,左手“寸关尺”反映的功能是人体由阴转阳的生发机制,三部脉从下到上分别是肾(水)—肝(木)—心(火)的脉象,体现了人体水生木,木生火的转化功能;右手的“寸关尺”反映的功能是人体由阳转阴的肃降机制,三部脉“从上到下”分别是肺(金)—脾胃(土)—肾(水)的脉象,体现了人体金降生水,土斡旋中央的功能。左手脉象由阴转阳的升发,右手脉象由阳转阴的肃降形成了一个循环的大圈,构成了人体的阴阳持续循环的转化。
气和血是人体最基本的能量单元,人体血管中流动的气和血既起到滋养人体和抵御外邪的作用,又起到新陈代谢和能量交换的作用,人体的气血主要贮存在五脏六腑和肌肉血脉当中。其中,“气”偏于能量属阳,“血”偏于有形属阴。当人体的气血水平下降时,人体的整体身体机能就会下降,抵抗外邪的能力也会下降。同西医相比较,中医更看重人体宏观和整体的生命状态,人体脉管中主要流动的能量物质就是“气”和“血”,简单来说,把脉就是通过了解流经人体手腕动脉血管中的气血水平来诊断人体整体的健康状况。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所以体内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于脉,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改变。
医生把脉时通常用右手,因为右手属“阳”,更有力气和敏感些,更容易诊断病患的脉象变化;同时,右手的抵抗力也更强,病患的邪气也不容易传染给医生。
把脉时应注意以下要点:
1. 把脉的时间
切脉应在病人安静时进行。《素问·脉要精胃论》强调,诊脉常平旦。就是指把脉的最好时间是在早晨,在没吃饭和安静的环境中,脉象能更好地反映身体的状况,有利于诊断。其次是上午和下午两餐饭之间,饭后一小时内和晚上一般不适合把脉,这时的脉象通常不能真实反映出身体的实际状况。酒后一般也不适合把脉,从生活体验来看,酒具有“燃烧性”和“发散性”,会扩散血脉让脉搏更有力的搏动,从而掩盖病人的实际脉象,因此也不适合把脉。
2. 把脉体位
把脉时要让被诊断人正坐或平躺,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腕保持平直,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布枕,以便于切脉。不正确的体位,会影响局部气血的运行而影响脉象。
3. 把脉方法
把脉的部位一般是寸口脉,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把手平伸出来,自然的放在桌子上,手腕的地方会看到一个突起的骨头,在大拇指的一侧,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这个突起上,在突起的内侧边缘上,能感觉的到动脉波动,这个部位就是“关”,关上(指尖方向)就是寸,关下就是尺。具体如图所示,把脉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按寸口脉。
把脉时,先用中指按在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尺脉部位,三个手指呈弓形,指头平齐,手指腹按触在三个部位上,因为指腹感觉比较灵敏。三个手指的疏密按病人高矮来分,体型高的话疏一点,也就是三个手指得稍微有些距离,矮的话三个手指就放紧一点。部位取准之后,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
4. 其它注意事项
切脉时应注意要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如患者刚经过剧烈的活动,应先让其休息片刻,然后诊脉。切脉者必须呼吸均匀,态度认真,把注意力集中于指下细心地分辨脉象。每次诊脉时间,不应少于一分钟。
把脉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
脉象是脉搏跳动应指的反应。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所以,心脏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
1. 肺朝百脉。从人体的解剖图上可以看到,肺通过呼吸为心脏加压,肺呼吸进来的新鲜空气进入血液后带动血液向全身布散。如果肺呼吸无力,很容易造成脉搏鼓动无力,气血在身体中的运行也会缺乏力量,造成生命机能代谢低下。
2. 脾统血。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胃吸收食物得来,同时脾胃还有统摄血液运行的能力。
3. 肝藏血。肝主疏泄以调节血量,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多次提到,肝如同人体内的森林湖泊,对人体的生态环境起着弹性调节和平衡作用。如果肝血匮乏,人体的弹性调节能力就会下降,人体内很容易出现“内风”让脉象变得异常洪大有力。
4. 肾藏精。人体的血通过精的化生而来,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故能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一般人每分钟大概呼吸18次左右,因此正常的脉搏每分钟大概跳动70次左右,随着年龄的增加,脉搏的跳动次数也会逐渐减少。
健康的脉象应该是柔和有力,不浮不沉。脉象柔和反应脉管中气血比较充足,脉管长期得到气血滋养柔软而有弹性。
脉象的原理和五行运行原理完全吻合。两尺脉是肾脉,属阴,是人体元气生发和回归的地方,因此两尺脉正常情况下摸起来比较沉。左关脉主肝,是实现人体由阴转阳的部位,右关脉主脾胃,是人体负责斡旋阴阳的部位,因此,两关脉在正常情况下摸起来处于“适中”的位置。左寸脉主心,属火,右寸脉主肺,属金,两寸脉皆是人体阳气比较旺盛的部位,因此摸起来比较“浮”,比较容易摸到。
人体气血运行模式左边主升,右边主降,因此正常情况下左手的脉会比右手的脉更有力些。
人体的脉象按照一年四季的季节变化呈规律性变化。春天,阳气开始从大地下生发,万物呈生长的状态,脉象也呈生长的“细长”状,阴阳的力量胶着生长像两种力量在拉扯,因此脉象像琴弦一样呈“弦”状。夏天,阳气是最旺盛的时候,人体毛孔大开,气血从内向外鼓舞,因此脉象呈“洪”状,摸起来有力而向外。秋天,人体的阳气依然壮大但开始向内,因此脉象呈“浮”状,脉象有力量但内收。冬天,人体的毛孔紧缩,阳气藏于体内,因此脉象呈“沉”状。
以上的内容描述了人体在四季,处于健康状态时候的脉象。如果脉象与上述健康状态时应有的脉象不相吻合,则属于“病”脉,不同的“病”脉代表了不同的身体疾病状态,具体我们将在下一篇中进行分析。
作者原创,如需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