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皮历史:新会柑,80年代的丰产,90年代的凋零

从1980到1990年,新会用了整整十年时间,将柑桔产业推向历史的高峰,1989年新会柑总面积达14万亩。
但1991年后的仅仅5年时间,整个产业就跨了,1996年新会柑总面积为0.07万亩,总产量不足350吨。
从辉煌丰产的十年到衰败凋零的十年,新会柑到底经历了什么?

一:政府推动,产量供过于求

1980年到1990年期间,柑桔生产,引导农民致富是当时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也确实让许多果农富裕起来。
但这也有其局限性,政策利好,但市场反而被忽视了,当产量忽而上升市场却无法消化,便导致供过于求,缺乏持续发展依据,一旦农民种柑亏本,就放弃管理,柑园便进入衰败模式。

二:农民盲目跟风

当时的农民对市场缺乏判断能力,柑价高就一拥而上,柑价低就一哄而散,这种高强度起伏波动,严重危及产业的健康,同时对生产者信心有很大打击。

三:新会柑产业缺陷

出现这种大起大落原因还在于,产业本身发育不完善,缺乏自我调节机制和缓冲能力。
80年代的十年期间,当时产业几乎只有农业种植环节,没有加工环节,大红柑以鲜果为主,农民只会卖柑套现,陈皮只是副产品,未能拉动产业,更谈不上产品化的引导。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缺乏综合利用的方案,产品化程度低,鲜果滞销就是产业的死穴。

四:九十年代上旬黄龙病大爆发

1980年到1990年期间,新会柑种植发展速度快,由于对苗木需求迫切,导致乱育苗的现象较为普遍,加大苗木管理难度,次劣带病苗木泛滥,柑桔疫病就容易爆发,加上供过于求,柑贱伤农,大量柑园弃管失管,导致九十年代上旬的黄龙病大爆发
1991年至1997年是新会柑桔产业的急速直滑期,年均萎缩面积近2.3万亩,从1989年的14万亩到1996年的0.07万亩,这个教训非常深刻,也值得行业反思,避免重蹈覆辙。

关注作者:cbnxhcp

本文资料来源《新会陈皮产业基础的构建与对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