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注定将要远去的中元节
那注定将要远去的中元节
刘述涛
中元节还没有来,有关于中元节的各种公告不断地出现,从省到市再到县里,都是有关于禁止鞭炮,文明祭祀,不得在街、巷、小区进行烧纸,烧包的通知。看着这样的通知,我就知道这,那从古到今。最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中元节,注定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我们的子孙后代,也慢慢不再过什么中元节,再等几十年过去,我不知道,在我们的子孙后代的大脑里面,他们是否还会想起,曾经的父辈们,还过这样的一个“中元节”。
我不知道,这是作为我们这一代人的荣耀,还是悲哀,一个一个最具传统意义的文化节日,在我们的手里,不但没有复原,不但没有了仪式感,也没有形式感,还在我们手里一个一个的给过没了。
中元节,也叫鬼节,七月半,祭祖节。它源于道教之中的“三元说”。天宫上元赐福,地宫中元赦罪,不宫下元解厄。民间叫法中的“七月半”。我们遂川人就经常会说,七月半,鬼在脚下转。而在《易经》当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同时,七月半,刚好双抢也差不多,可以松一口气,可以将收割回来的农作物,新米祭供给祖先,向祖先汇报这一年的收获。最后,中元节,七月半就演变成为中华传统的敬祖尽孝的一个节日。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到到门外焚香燃炮,烧包(也叫荐包),给祖先送钱。孝敬祖先,追忆过去。
小的时,一过七月初一,父母一大早装斋饭敬神灵敬祖宗的时候,就会交待我们不要冇大冇细,冇礼冇道,没有敬畏,这是七月半,鬼都在脚下转。说话做事都要过脑子,话不能乱说,事不能乱做,得罪了神灵和祖先,那可不是好玩的,有可能意想不到的灾难,就会降临。自然,在这半个月做任何一件事,都小心谨慎,就觉得祖先就在边上看着一样。尤其是大晚上,更不敢一个人走夜路,就像是外面四处都真的飘飘荡荡都是鬼一样。
现在大了,自然是不怕鬼了,但却仍然感觉小时候的教化是对的,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心正心善鬼不欺。为人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
终于,等到了七月十五这天,家家户户都要买回一只鸭子。鸡敬神,鸭敬灵,这是从小到大父母在做,我们在边上看都会的。后来分了家,也是有样没样跟世上,跟着兄弟姐妹,就知道,到了什么样的日子,做什么样的事。初一十五装斋饭,过年过节打鞭炮。
我们家家户户都有一本阴册,以前的人叫“地头薄”,里面清清楚楚的记录祖先死在何年何月何日,坟墓葬于什么山什么岭,是座南向背,还是座东向西,一清二楚。七月十五,翻开的目的不是查祖先的坟在何地,而是查名字,毕竟时间久远,能记住自己爷爷这一辈的名字,就算是了不得了。而曾祖父,曾祖母在中元节是一定要有包的。
包,都是用手工打好的纸钱,不像现在的人,不讲究,纸钱也用机器打。以前的人,烧纸烧包都是亲力亲为的。我也打过纸,用一把圆铲,一把木锤,只能打单数,不能打双数。阳为双,阴为单,这事不能乱。在包里,还有纸折的金锭银锭,还有手剪的纸衣。纸剪的褂衣,也是男女有别,男的方正,女的圆润。这都有讲究,不能够乱来。乱来就算是通关,亲人也用不上。
包,在包好之后,要贴通关的文书。就是通往阴间的文书,也是按照年月日,姓名,以及孝敬的子孙的名字来写的。最后在祖先的名字上,洒上几点鸭血。意思这是有主的人,只有名字上的人才能得到。在给亲人烧纸钱,送包,自然也不会忘记留下一些散钱,给一些孤魂野鬼。唯有对一些孤魂野鬼的施舍,他们才会更好的照应地下的的祖先。
当一切准备好了,用碎砖架起一个一个的“包”,包底下放一把松针,这样燃起的火快也大。再把供品搬到外面,自然是有鸭,有肉,还有最重要的豆粉米果。然后燃炮,烧纸。每每这时候,我的母亲就会对着火光中喊:祖公、祖婆快来收钱了。祖公、祖婆快来收钱了。不知是烟熏着的母亲的眼睛,还是她又想起了爷爷奶奶,她会一边擦着泪水一边喊,每每这时,我们的心也就一下软了许多。
现在,我的父母都已经不在了,明天就是中元节,我不能够放炮,也不能够烧纸,烧包,我只能够站在当年烧包的地方,想着我的父母,我的爷爷、奶奶,我的祖公,祖婆,我想问问他们,在那个叫着阴间的地方还好吗?很可惜,子孙不孝了,不能够坏了政府的规矩,不能够烧纸纸给他们,我……
我的心里全是无奈和心酸,但这也许就是一个时代,一个普通人要向前迈步,必须经历的痛苦与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