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星原的中国美术课1.此岸的彼岸
此岸,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彼岸,是古人看来死去之后的一个未知世界。
这些来自墓葬的作品,使我们看到古代中国人的生死观,他们身处此岸的时候,怎样看待已经走向彼岸的家人,怎样为他们处理后事。这些习俗、处理方式通过一代代的传承,展示了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我们也看到了古人如何理解自然、天地、宇宙、自我和他人,这恰恰是中国美术功能的展现。
此岸的彼岸:
02 鹳鱼石斧缸:为什么我们可以理解6000年前的古人
03《御龙图》:美术如何呈现天人合一
04 三星堆铜立人:中华文化的边界有多远
05 曾侯乙编钟:如何从一件陪葬品看出礼崩乐坏
06 秦始皇陵兵马俑:几千秦俑为什么个个不同
07 马王堆非衣帛画:汉代人的宇宙观是什么样的
原文约3744 字 | 建议阅读10 分钟 |
02.鹳鱼石斧缸:为什么我们可以理解 6000年前的古人?
鹳鱼石斧图
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
【缸高47cm,上口直径32cm,底子直径19cm,饮水机桶那么大,缸上面画一只鹳鸟、一条鱼和一把石头做的斧子。这条鱼和鹳鸟画的都是侧影,就像是皮影戏那样(类似古埃及的壁画)】
(1)“事死如事生”的概念,早在6000 年前的新时期时代就出现了。
(2)汝州出土的鹳鱼石斧缸底部有一个洞,很可能是埋葬用的“瓮棺”。此洞是为灵魂进出而留的门。
(3)缸上的画,可能代表着对鹳鸟的驯化方式以及斧头的制作方法,为了给死者带到彼岸世界用。
(4)画面有三种颜色:鸟的羽毛和鱼是白色,陶罐本身是红色,所有的物体又用黑色勾了线。说明中国文化在上古时期已经至少有了对三种颜色的理解,红的、白的和黑的。【其实人类对颜色的原始认知都是从黑白红开始,详细参考:人类是如何认识色彩的】
(5)缸上的画已经体现出两种最核心的绘画手法:勾勒和没(mo)骨:
没骨是没有外轮廓的渲染。中国画传统花卉(花鸟)画的一种画法。直接用颜色或墨色绘成花叶,而没有“笔骨”,即用墨线勾勒的轮廓
勾勒是用黑线勾出物体的外轮廓、造型和关键的造型特点以及结构
03.《御龙图》:美术如何呈现天人合一?
《人物御龙图》
战国中晚期
【画面的主要部分是一个配着长剑的男性驾驭着一条龙。这条龙像一条漂亮的船飘在半空;下面有一条领航的鲤鱼,引导着故去的人,走向另外一个世界。龙的尾巴上,还站着一只白鹤。鹤是候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南北往返。所以在中国古人眼里,鹤也具备通天的灵性,能够把去世的人带到天庭。这个男性的头顶上有一个像伞一样的东西,是华盖。为了给人看到墓主人非凡的身份和显赫的地位。这个人头发不是披散着的,而是束在头顶上,是一个有设计感的发型。这种束发造型绵延了几千年,直到明代末年,清军入关,汉人男子的发型才被迫发生改变。】
《御龙图》的艺术价值也非常高,从材质、技法、叙述方式上,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成就,完全担得起“中华第一画”的名号:
这幅画有强烈的叙述性和故事性,通过叙述一个升天的故事,传递了天人和人人之间的关系。中华文明真正形成了清晰的文明外延轮廓和深层内涵,最早体现出中国人的宇宙观、生死观和人神关系的作品,反映了中华文明核心精神。这就是中国美术的最核心的功能——教化功能
从使用的材质看,这件作品本身画在绢上,这就说明最晚在公元前500 年,丝绸手工业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同时有了广泛的应用
从绘画的细节来看,你可以看到最早的中国画形式,也就是平面渲染与线条勾勒。
04.三星堆铜立人:中华文化的边界有多远?
三星堆铜立人
(1)奇特的三星堆文化:坐落在四川省广汉市西北,12 平方公里左右,出土文物的时间跨度很长,从距今 5000 年前一直持续到距今3000 年前(新石器时代到西周初期)。遗址规模大、年代久、文物丰富,且形态特别。改写了中国上古美术史,让我们看到了上古文化的丰富与多元。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青铜立人,高160cm
(2)与商朝文化的联系:
脸型:很大的程度上保留了亚洲人种的特点——脸型扁平,颧骨较高,鼻翼比白种人宽而比黑种人窄
服饰:上衣襟不是往右边斜过来放在腋窝下,而是往左边扣过去——“左衽”。在古代这被认为是野蛮的少数民族的穿着打扮( 古代给死去的人做丧礼,衣服也是左衽,而不是右衽。所以左衽也可能跟某种丧葬仪式相关。)
蜀文化:“蜀“上面是个四字(横目),下面是一个框,里面是一个昆虫的虫字,代表的是一只长着巨大眼睛的虫或龙。在商朝,长着巨大眼睛的虫龙的形象代表了一种神圣力量。
(3)猜想:居住在三星堆的先民可能是古蜀的一个部落,他们与商朝的文化在某个时期产生了交流,从而演绎了饕餮纹,把一个长着巨大眼睛的虫或龙,作为权势的象征或具有神力的形象。且利用了艺术的夸张感染力,给自己创造出一件件令人惊惧的带有巨大眼睛的人像或面具。三星堆起了一个传递的接力作用,最终使在殷墟(河南安阳、郑州一带)商朝的青铜文化传播到印度支那半岛。
05.曾侯乙编钟:如何从一件陪葬品看出“礼崩乐坏”?
曾侯乙编钟
战国早期
【曾侯乙编钟高273厘米、宽335厘米,架长748厘米,最大者通高153.4厘米,重203.6千克,最小者通高20.4厘米,重2.4千克。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千克,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
曾侯乙编钟的主人是战国时曾国的侯爵,名字叫乙。生前用过的,放在这里墓里陪葬,让他在另外一个世界依然能享受到他喜爱的音乐,套钟总共 65 件。
(1)曾侯乙编钟有三重身份,完美实现了造型、祭祀与音乐性的结合:
从美术的角度看,是一套工艺高超的雕塑作品
从音乐的角度看,是一套由65只钟组成的大型乐器(比现代钢琴只少了一个八度)
这么大型的乐器,还是一件陪葬品
(2)这套编钟恰恰是礼崩乐坏的如山铁证:
礼崩:按照当时的礼乐制度,周天子才用七口钟的编钟,而一个小小的侯爵居然用 65 件
乐坏:在当时的社会,五个音阶的乐曲才合正理。七音的乐曲被人说是靡靡之音,是诱人享乐、消磨意志的追求
(3) 高超的工艺:
显示了 2500 年前中国古代科技与数学的高度:一口钟具有两个独立的音,并且还能和其他钟形成完整的五个八度
这套钟并不是用我们熟悉的商代工艺做出来的,而用的是更先进的失蜡铸造法:先用石蜡做模具,再用细泥浆多次浇淋蜡模,阴干成泥范,将泥范熔化流出形成空腔,往空腔浇注铜水,形成器物。
西方艺术的雕塑也有类似的工艺,关于雕塑艺术常见材料有三类:
陶土:门槛比较低,可以做加法和减法的软性介质,用手或小刀雕刻后放在窑炉里烧制成型,但色调只能是褐色;
青铜:先用蜡雕刻,然后再蜡像外用黏土做一层壳,高温加热后蜡像熔化,往里面注入铜水,冷却后敲破黏土壳得到铜像,最后打磨抛光铜像。如多纳泰罗的《大卫》
大理石:只能做减法,大理石颜色洁白,且硬,只能有锤子和凿子一点一点雕刻。既要使劲,又要防止用力过猛把大理石敲坏。
详细参考米开朗基罗的介绍
06 秦始皇陵兵马俑:几千秦俑,为什么个个不同?
秦始皇陵兵马俑跪射俑
(1)秦始皇陵兵马俑数量巨大,但脸、头发等是个性化的,并不千篇一律。是由零件组合合成(流水线制作?)。秦俑的头部很精细,但脚部细节不多,像一个个方盒子。
(2)古希腊的写真与中国的写实:
古代希腊艺术追求的是人体的完美和真实,是以人的形态来表达神,神就是人理想化的样子。写实是一种程式化、理想化的。因此希腊雕塑是把理想化的、最漂亮的眼睛、鼻子、嘴拼凑在一张脸上。【雕像都是理想化的体型,又像拉斐尔的圣母】
秦俑雕塑追求的是真实的、现实主义的人,是一种对现实的理解和在此基础上的表现,就是要跟真的生活一样。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个体军官和兵士不是理想化的人,而是真实的人,是现实主义的人。中国是要有个性的脸、头发,有特点的表情。
(3)王朝精神:在集体中,强调秩序和纪律,行动起来像一个人;作为个人,则是独立的,有血有肉的,有个性的,有思想的个体。秦俑代表的正是这种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特殊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中国王朝精神。
07.马王堆非衣帛画:汉代人的宇宙观是什么样的?
马王堆T型非衣帛画
【马王堆T型非衣帛画,1972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东屯渡乡(今芙蓉区马王堆街道),是马王堆汉墓的众多随葬品之一。现藏湖南省博物馆。帛画用三幅棕色细绢拼合成“T”形,顶系有丝带,在四角缀有青黑色的麻绦带。出土时画面向下,覆盖于内棺上。根据记载,这种形式的帛画在当时称为“非衣”,是出殡时张举的铭旌。】
“非衣”的神话世界:这是为了给逝去的人引路的旗帜,画面上反映出天界、人间、冥界三重空间的宇宙观。上面是天,中间是人间,人间下面有水。水里的生物,身上驮着一个巨大的人,这个巨人身上托着一个平台,就是我们的大地。大地是方的,画面上那块璧是圆的,象征着天圆地方。
帛画是中国特有的传统:中国在独立材质上作画的历史也比世界其他地区早得多。【西方第一画《哈迪斯劫持珀耳塞福涅》也只是壁画】
诗意的线描:这幅画奠定了中国画的方式方法以及用笔用色全部的规范。这件作品的稿子是用很淡的淡墨直接在帛上起的稿子,起完了稿子之后涂颜色,涂完颜色之后再用很精准的线条再画一遍。相当于有三层。今天的工笔人物画,还是这几个步骤。这就是传统,传承。我们后来的2000 多年的作画方式,都是在延续这件作品的基础上,做了一些相应的修改、发展。
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