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父亲的教诲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父亲的教诲
小升初第一周,同桌素英对我说她是渭阳人,“我父亲以前就在渭阳供销社上班。”我对素英说。
素英把书包放在桌子上,抬起头,睁着大眼睛对我说:“阿泉是你父亲?他人可好了,村里好多人还想着他呢……”
忆起往事,我也好想父亲。父亲从来没打过我,但我犯错父亲知道了,就会把我叫到楼上去教育。
在我记忆中,父亲教育子女的方法与众不同。村里的老人路过家门,他总是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说:“吃饭了没有?或者说走慢一点。”我看到村里的人路过家门没和我说话,我也不打招呼。父亲从屋里走出来看到了,就说:“路过家门口的长辈,你要主动向他们问好。”
家门前有口井,父亲去上班前经常吩咐我们说:“有老人来挑水,看到老人要帮忙挑水,看到小孩要帮忙提水,有水桶掉井里,也要用晒衣服的长竹杆去帮忙钩起来。”(竹杆尾用绳子捆着钩专门用来钩掉井里的水桶)。
兄妹之间闹矛盾时,父亲总是先教育哥哥,然后再来批评我说:“哥哥让你做家务要听话,爱哭鼻不是好孩子。”最后还让哥哥给赔礼道歉,同时也让哥哥主动和我握手言好(这招没用,父亲上班后我会再次挨打的)。
教育孩子,父亲很少和我们讲大道理,但他会用实际行动来引导我们。父亲十三岁时,小学没毕业就跟村里的阿荣老人学补鞋。十七岁去供销合作社上班后,每逢节假日,他都会让我们几个兄妹轮流给阿荣师傅端一碗面条或送好吃的糕点。有一次轮到我端面,碗面盖了一个荷包蛋实在太香了,当我走过水桥后,就把荷包蛋给吃了,回家后父亲问我肚子饿不饿?我说饿了,他就让我去洗手,结果我手上油油的没擦干净,父亲看到后说:“做人要诚实,我让你端面给阿荣叔公吃,你把蛋吃了回来要告诉我……”唉!当时我就想,还不如父亲打我一顿心里好受。
奶奶在家受了孙子的气,父亲知道了会先去安慰奶奶,然后再来教育我们。父亲不会打骂我们,但他会问我们说:“奶奶每天在家都做一些什么家务?”回答得出来,父亲就说:“知道奶奶很辛苦,要不要帮忙做家务?”然后就布置一些扫地、喂猪等活给我们做。如果过一周父亲回来,奶奶有表扬我们,父亲会买好吃的菜让我们改善伙食,如果还不听话,那就罚我们去捡几筐猪屎积肥,当然最经常出去捡猪屎的总是我。
父亲每周末回来,都要让我跟着他学做菜,可我当初才10岁左右,比家里的灶台高了一点。我很专心一边烧火一边仰起头盯着锅里,其实我没听父亲在教我做菜,因为我只想菜快点熟,想多吃一点。父亲还教我要自己动手洗衣服,放学回来养鸡鸭,妈妈不舍得我干这些脏活,父亲就批评妈说:“养女儿不学做家务,将来嫁人日子怎么过?”当时的我没有理解父亲的用心良苦,现在才知道他这都是为了我好,所以我很后悔当初没有老老实实听父亲的话,现在我也成不了贤妻良母。
在学习方面,大哥在我6岁时就去部队当兵了,父亲给三哥下的任务是,在家要教弟妹读书识字。上小学二年级时,父亲就教我们要给大哥写信,汇报家里的生活情况。记得我在信中用“你”字称呼大哥,父亲检查时看到了说批评我说:“这样没礼貌,要用'您’字称呼兄长。”我的字写不好,父亲也让三哥监督我要好好学写字。在父亲对子女的严格要求下,我对学习越来越感兴趣了,这点对我来说真是受益无穷。
父亲在渭阳供销社工作了三十多年,1977年5月15日生病去世,40多年过去了,他的教诲历历在目。有一句教育名言:懂得如何启发,是教人的一大艺术。父亲文化不高,我相信他是懂得这个育人的艺术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陈凤姐(陈红姐),网名迷恋军港,女,福建莆田人,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军到浙江舟山,现在从事财务工作。爱好文学,曾在《人民海军》报《舟山日报》《湄洲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多篇随笔。莆田市作家协会会员。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