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成 道经十五章 蔽而不成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弱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

与呵,其若冬涉水。

猷呵,其若畏四邻。

严呵,其若客。

涣呵,其若凌泽。

沌呵,其若朴。

湷呵,其若浊。

𣼥呵,其若谷。

孰能浊以静之将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将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尙盈。夫唯不欲尙盈,是以能𧝬而不成。

二、译文:

自古以来做事周全的士大夫,一定是做事隐微通达,行为深奥难测。只因行为深奥难测,所以勉强来形容他:

先事而备,则审慎亦如冬天涉水而人不知去就。

后事而戒,则戒惕亦如畏惧四邻而人无隙可乘。

正襟危坐,则严肃亦如畏主人而人无所造作。

销声匿迹,则匿形亦如冰凌消散而人难得其实。

厚重少文,则愚朴亦如器未成而人难寻其形。

暧昧不明,则浑厚亦如水不清而人难究其深。

宽以待人,则宽广亦如谷空虚而人难窥全貌。

谁能使动荡安静下来而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动荡起来而慢慢具有活力?

以这些为准则的循道者,不希望不断地呈现自身外观形制。因为唯有不希望呈现自身外观形制,所以通过变化来掩匿自身而不成就自身外观形制。

三、字义:

善,善于,擅长。有做好或处理好某事的才能或技巧。[礼·少仪]:问道艺,曰:子习于某乎,子善于某乎。[疏]:道难,故称习。艺易,故称善。

[说文注]:士,事也。引伸凡能事其事者偁士。[白虎通]曰: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另,古代四民之一。指农工商以外学道艺、习武勇的人。或称“士民”以区别于“庶民”。

[尔雅·释诂]:微,匿微也。[注]:微谓逃藏也。[左传·哀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注]:微,匿也。

[释名]:弱,委也。[集韵]:委,音萎。委积牢米薪蒭之总名。少曰委,多曰积,委积以待施惠。[庄子·养生主]:牛不知其死也,如土委地。[文选·芜城赋]注:委,犹积也。

[说文注]:玄,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玄达,通达。

深,藏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必深其爪。深,微也。[易·系辞]:惟深也能通天下之志。

[说文注]:志者,记也,知也。今人“分志”向一字,“识记”一字,“知识”一字,古只有一字一音。

[集韵]:强,勉也。[礼·中庸]:或勉强而行之。

[韵会]:颂,音容。[说文]:貌也。

[正字通]:与,疑虑未决也。通作豫。[前汉·昌邑王传]:杨敞犹与无决。

[说文]:涉,徒行沥水也。[尔雅·释水]:繇膝以上为涉。

犹,本作猷。[诗·小雅]:克壮其犹。[笺]:犹,谋也,兵谋也。[疏]:能光大其运谋之道。[礼·曲礼]: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与也。[疏]:犹与,二兽,皆进退多疑。人多疑惑者似之,故谓之犹与。

广雅,畏,惧也,恐也。

[尔雅·释诂]:严,敬也。[韵会]:戒也。昏鼓曰夜严。[正字通]:敌将至,设备曰戒严。敌退,弛备曰解严。

[说文注]:涣,散流也,分散之流也。[周易]曰:风行水上涣。又曰: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涣者,离也。

凌同“凌”。[广韵]:凌,冰凌。[风俗通]:积冰曰凌。

[正韵]:泽,音适。与释同。释,消也,散也。[前汉·景十三王传]:骨肉冰释。[注]:师古曰:冰释,言消散也。

沌,音顿。与忳同。愚貌。

朴,凡器未成者,皆谓之朴。[尔雅·释器]:木谓之剫,玉谓之雕。[郭注]:皆治朴之名。

[字汇补]:湷,音槌。在深水中的树桩。湷,古通“浑”。[说文注]:浑,溷流声也。溷,乱也。郦善长谓二水合流为浑涛,今人谓水浊为浑。

浊,水不淸也。

[篇海]:旷,豁也。[玉篇]:豁,大度量也。[史记·高祖纪]:意豁如也。[师古注]:豁然,开大之貌。

[会韵]:谷,山谷,两山闲流水之道也。谷者,虚受之意。

静,[诗·邶风]:静言思之。[传]:静,安也。

生,出也。[易·观卦]: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注]:生,犹动出也。生,造也。[公羊传·桓八年]:遂者何,生事也。[注]:生,犹造也。专事之词。

保,全之也,佑也。[书·召诰]:天迪格保。[注]:格正夏命而保佑之。

欲,期愿之辞。[文子·微明篇]:心欲小,志欲大。

[说文注]:尚,曾也。曾,重也。尚,上也。皆积絫加高之意,义亦相通也。

[正韵]:盈缩,过曰盈,不及曰缩。盈为呈字之假借,呈与形字义同。呈,示也。

𧝬,通幣。[集韻]:幣,音蔽。義同。[廣韻]:蔽,掩也,微也。[爾雅·釋詁疏]:蔽者,覆障使微也。

[篇海類編]:𧝬,音別。襒衣。襒,擦拭。[史記·孟荀列傳]:騶子重於齊趙,平原君側行襒席。[註]:襒,拂也。謂側行而衣,襒席爲敬,不敢正坐當賔主之禮也。

成,终也。[释文]:凡言成者,皆旧有成事品式(事物发展到一定的形态或状况)。

四、说明:

本书常说“不争竞一物为已身之形而物无逃其约束”,其实这句话就说了一个字“变”。老子在道德经中对“变”的崇尚是无以复加的,唯变所适,不拘一成。本篇文章老子对“变”的实际意义进行了再次阐述,并告诫我们,离开“变”,我们就无法约束任何东西,包括我们对自身的约束。

物成型,事成势,人示形。器物之所以成为可用之器,是因为器物有了固化的造型。有了固化的造型,也就失去了变化,除了走向灭亡,固化的器物是没有其它选择的。凡事物终成,则必有外观形制呈现出来,而不再具有变化的能力。身处于无有变化的事物中,则必有未知危险!

老子开篇着重笔墨描述了何为“善为士者”。先事而备,后事而戒,正襟危坐,销声匿迹,厚重少文,暧昧不明,宽以待人。“善为士者”的这七种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点,不呈现出它的状态。即行迹“微弱”。

只有不呈现自身的当前状态,才能保证无人知晓你的去留,无人知晓你的漏洞,无人知晓你的喜好,无人知晓你的选择,无人知晓你的追求,无人知晓你的想法,无人知晓你的虚实。这就是所谓的做事隐微通达,行为深奥难测。换句话说,就是要人为地隐匿自身的当前状态。因为只有隐匿了自身的当前状态,你才可以为自身保留变化的可能,所以孙子曰“兵者,诡道也”。

隐匿状态的唯一目的,就是给自身保留可以变化的机会,也就是凡事给自已留个选择的机会。凡事有了选择,也就永远地离开了成王败寇的结局。所以老子说“𧝬而不成”,用以告诫我们凡事物不尽极致则可变化以存身。

给别人展示的机会,你才可能战胜它。搏击上常说唯快不破,“快”关隘就是先给对手展示的机会,发现对手身形已处于不可改变的状态,拳才能后发先至对手身体上。在身体条件相差无几时,谁的动作更接近于身体本能的反映,谁就占据了后发先至的先机。截拳道的“截”,就是唯快不破。

人之所以有成功者,唯其对手达到了“物成型,事成势,人示形”。如此,则彼无可变之变,必败!

老子认为“变”不是偶而为之的,暂时的,“变”是一而贯之的常态行为。停止了变化,就将永远失去变化。凡事物丧失变化,就将永远地丧失自身。我们可以慢慢地品品,何曾有谁看见丧失生命力的东西,能复现出生命力。所以,老子说出下面这句话,希望我们足够去重视“变化”:

孰能浊以静之将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将徐生?

何曾有人见过拥有生命力的东西会灭亡,何曾有人见过丧失生命力的东西能重生?

此章的“𧝬而不成”,先贤的理解多有不通之处,今日亦有迷于此者。凡事做到“先事而备,后事而戒,正襟危坐,销声匿迹,厚重少文,暧昧不明,宽以待人。”者,皆是善于“𧝬而不成”之人。“𧝬而不成”者,皆善于“玄之有玄”之变者。

当我们用儒家思想去理解老子本章的内容时,可能会感觉此章所说的几乎全是废话,不具备实战思想。可是当我们用老子的本意去理解本章内容时,会发现我们所了解的古人或我们身边的人,多多少少都在践行着老子本章所提出的思想,并且也还完美地用在了实践中。老子在道德中教给我们的东西,是完全可以用于实战的,不是口头上的讨论。

除特别注明外,所有文章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