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小便不通

新产后小便点滴而下,甚至闭塞不通,小腹胀急疼痛者,称为产后小便不通,又称“产后癃闭”。
  本病以产后三日内多见,也可发生在产褥期中,以膀胱内有小便潴留为其特点,故必伴有小腹胀急疼痛。若产后尿少或无尿是因小便生成障碍,则非本节讨论范围。
  本病为产后常见并发症,相当于现代医学产后尿潴留,多发生于初产妇,也可发生在正常分娩后,但以滞产及手术产后为多见。
  从第三版《中医妇科学》教材开始,把产后小便不通与产后小便淋痛,小便频数,小便失禁等共论述,使用综合性命名,而有“产后排尿异常”、“产后小便淋闭”、“产后小便难”之称。但产后小便不通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故单独论述.
  产后小便不通,始见于隋。《诸病源候论》。提出了小便不通“因产动气,气冲于胞,胞转屈辟”及“小肠本夹于热,因产水血俱下,津液竭燥,胞内热结”的病因。并用小腹胀满急痛与否以鉴别是尿液潴留或尿液生成不足。明.《校注妇人良方》录载以“通气散(陈皮、苏叶、枳壳、木通”治产后小便不通,《妇科玉尺》宗前人之说,谓“小便闭而淋沥,小腹膨胀”者,宜佑元汤(甘草、滑石、瞿麦、车前子、木通、川芎、当归、白芍、生地)。《沈氏女科辑要》则强调本证与“气虚不能升举”有关,张山雷《笺正》中进而释为“中州清阳之气下陷,反致膀胱窒塞不通,即所谓州都之气化不行者。”
  (主要病机)
  产后小便不通的主要病机为膀胱气化失职,又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因肺主气,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为水之上源;脾主运化,转输水液;肾主水,司二便,与膀胱相表里,为水之下源。若肺脾气虚、肾阳不足则可导致膀胱气化失常,小便不通。此外,肝郁气滞,瘀血阻滞及湿热蕴结亦可影响膀胱气化导致小便不通。
  现代研究认为,妊娠末期孕妇体内潴留大量水分,分娩后尿量明显增多膀胱迅速充盈。产程中胎头长时间压迫膀胱使粘膜水肿充血,甚至可累及膀胱底部三角区,使感受器功能失调,排尿反射不能进行。此外,产后腹壁松弛,盆腔空间增大,膀胱张力减低,膀胱过度充盈而失去收缩力。以及外阴伤口及尿道周围组织损伤、水肿,产妇惧怕疼痛,而不敢用力排尿。分娩的紧张,劳累与不习惯在床上排尿等因素均可导致产后小便不通.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病史;产程过长,手术产史;外阴伤口及尿道周围组织损伤,水肿、疼痛史;分娩过度紧张,劳累病史。
  (2)临床表现:产褥期中,小便点滴而下或闭塞不通,小腹胀急疼痛.
  (3)辅助检查:下腹部膨隆,扪及膀胱充盈触痛。尿常规正常。
  2.鉴别诊断 小便生成障碍所致的尿少或无尿:腹软无胀急疼痛感,无尿可排.产后小便不通为有尿而排出困难,有小腹膨急疼痛,以资鉴别.
  [因、证、辨、治]
  产后小便不通的主要病机是膀胱气化不利,证候有虚有实,虚者多因肺脾气虚,肾阳不足,实者多因肝郁气滞、瘀热互结。
  主要依据为小便点滴而下,有无涩痛不适以及其色质是否异常,并结合全身证舌脉证以明辨虚实。产后小便不通,小腹胀急疼痛,小便清白,伴见精神倦怠,语音低弱,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者,属肺脾气虚;如小便清白,伴见面色晦黯,腰膝酸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者,属肾阳不足;精神抑郁,胁肋胀痛,脉弦者,属肝郁气滞;溺时淋漓涩痛,小便黄赤或浑浊,烦热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数者,属瘀热蕴结。
  产后小便不通,辨证虽有虚、实之别,但仅因膀胱内尿液潴留,小便排出受阻,故总以“通利小便”为治。虚者当补气温阳,化气行水以助膀胱气化正常,但补虚之时,应佐用通利之品,以助尿液排出,实者清热化瘀,理气行水以使膀胱气化通利.但临床又应注意产后耗气伤津,酌情选用补气与养阴的药物以防祛邪伤正。
  1.肺脾气虚证   查阅药方用法  查阅药味加减  查阅三反九畏  查阅疗效评定
  病因病机 肺主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为水之上源;脾主运化,转输水液;若因素体气虚或产时失血耗气,或新产后忧思劳累过度致肺脾气虚,不能通调水道转敷水液,膀胱气化不及故产后小便不通。
  主要证候 产后小便不通,小便胀急疼痛。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语音低微,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
  辨证依据 素体气虚,产时失血较多,产程时间过长,产后忧思劳累过度;小便不通,小腹胀急疼痛,伴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法 补气升清,化气行水.
  方药 补中益气汤(见“月经先期”节)去升麻,加桔梗、茯苓、通草,重用黄芪。多汗、烦渴咽干者,加生地、五味子、葛根以生津养阴。
  2.肾虚证
  病因病机 肾主水,司二便,与膀胱相表里,为水之上源,若素体肾虚,因产损伤肾气,肾阳不振,令膀胱失于温煦,气化不利,尿液内停而不得出。
  主要证候 产后小便不通,小腹胀急疼痛,坐卧不宁,面色晦黯,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尺弱。
  辨证依据 素体肾虚,因产劳伤肾气史,或有难产史,小便不通,小腹胀急疼痛,面色晦黯,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尺弱。
  治法 补肾温阳,化气行水。
  方药 济生肾气丸(<<济生方》):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桂枝、泽泻、附子、牛膝、车前子。
  腰痛甚者,加杜仲、续断、巴戟天,头晕耳鸣,加当归、鹿角胶、菟丝子养血益精补肾.
  3.肝郁气滞怔
  病因病机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产后抑郁恚怒伤肝致肝失条达,气机阻滞,津液环流受阻,湿滞州都,膀胱气化不利,而致小便不通.
  主要证候 产后小便不通,小腹胀急疼痛,尿意频而欲解不能,精神抑郁,甚或两胁胀痛,烦闷不安,舌质正常,脉弦。

  辨证依据 素性抑郁,产后情志不遂或抑郁恚怒史,精神过度紧张,畏惧排尿,小便不通,小腹胀急疼痛,伴胸胁胀痛,烦闷不安;舌质正常,脉弦。
  治法 疏肝理气,利尿行滞。
  方药
  (1)逍遥散(见“月经后期”节)
  (2)木通散(《妇科玉尺》);枳壳、槟榔、木通、滑石、冬葵子、甘草。
  若肝郁化火,证见心烦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数等,加黄芩、栀子、丹皮清肝泻火;尿少色黄,尿中涩痛,甚至小便黄赤,酌加琥珀、蒲黄、益母草化瘀通淋;食少便溏者,加白术、茯苓、苡仁健脾利湿;神倦气短,加党参、黄芪、白术补脾益气.
  4.瘀血阻滞证
  病因病机 产程过长,滞产逼脬,膀胱受压过久,气血运行受阻,瘀血阻滞,膀胱气化不利而致产后小便不通。
  主要证候 产后小便不通或淋漓涩痛,小腹胀痛,并逐渐加重,舌正常,脉涩。若瘀久化热,则可见小便黄赤或浑浊,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依据 产程过长,膀胱受压史;小便不通,小腹胀急,或小便短少,淋漓,涩痛,尿色黄赤,或浑浊,伴口渴心烦;舌正常,脉涩。
  治法 活血化瘀,行气利尿。
  方药
  (1)桂枝茯苓丸(见“妊娠腹痛”节)加琥珀、枳壳、瞿麦、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
  (2)小蓟饮子(《重订严氏济生方》):生地黄、小蓟根、滑石、通草、炒蒲黄、淡竹叶、藕节、当归、栀子仁、炙甘草。
  小便热烫黄赤者,加银花藤、白茅根清热通淋。
  5.湿热蕴结证
  病因病机 产后摄生不慎,湿热之邪乘虚内犯,蕴结膀胱,阻滞气机,膀胱气化不利,故产后小便不通。
  主要证候 产后小便不通,或点滴淋漓涩痛,尿道灼热,尿黄赤或浑浊,口苦纳呆,舌红,苔黄,脉滑数。
  辨证依据 产后外阴不洁,阴部创伤或多次导尿史;产后小便不通,或点滴淋漓涩痛,尿道灼热,尿黄赤或浑浊,口苦纳呆;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利尿通淋.
  方药 八正散(《和剂局方》车前子、篇蓄、瞿麦、滑石、甘草梢、木通、栀子、大黄)去大黄,加生地、益母草. .
  小便浑浊者,加萆藓、菖蒲、海金砂、黄柏清热化湿,小便短涩,尿色黄赤者,加丹皮、赤芍、琥珀凉血化瘀。
  (多种疗法]
  1.效验方
  (1)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加减。
  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当归、茯苓、桔梗、通草、炙甘草。
  功用;益气通阳,调和营血,助膀胱气化。
  适应证。产后阳气耗伤,阴血亏虚,膀胱气化失职所致产后小便不通者.
  (2)克癃汤(张蕴馥方):泽泻、桂枝、枳壳、木通、槟榔、滑石、大枣。
  功用,疏肝理气、利尿通闭。
  适应证:肝郁气滞证,产后小便不通。
  (3)益气活血通利汤(陈慧、肖纯方):黄芪、归尾、川芎、丹参、益母草、川牛膝、桔梗、通草。
  功用。益气、活血、通利小便。
  适应证:气虚血瘀证。产后小便不通。
  (4)通利州都汤(金真方):通草、桂枝、茯苓、泽泻、车前子、麦冬、石韦、益母草、黄芪、桔梗。
  功用:益气行滞,通利州都。
  适应证;气虚肝郁之产后小便不通。
  (5)通潴汤(刘殿青方):知母、黄柏、茯苓、泽泻、车前子、大腹皮、淮牛膝、肉桂、益母草。

  功用:滋肾通关,渗湿利水。
  适应证:肾虚夹湿热之产后小便不通。
  (6)猪苓汤加味:猪苓、泽泻、茯苓、车前子、滑石、阿胶、白茅根.
  功用:益气养阴,祛瘀生新,淡渗行水.
  适应证。气阴两虚,瘀血内阻之产后小便不通.
  2.外用方 切碎生葱白250g,樟脑粉0.2g混合捣成糊状,贴敷脐及下腹膀胱区。
  3.针灸推拿
  针刺:归来、曲骨、水道、大赫、横骨、三阴交、足三里、涌泉
  手法:捻转,震颤加小提插法。
  按摩;①拇指先揉按中极、关元、曲骨,后重按足三里,再以掌骨揉按脐以下至毛际以上小腹区。②指压气海穴先轻后重5一15分钟。
  4.穴位注射法 新斯的明0.25mg分别注射气海,双侧足三里穴。
  5.诱导法 用温开水冲洗外阴部,同时让产妇听流水声以诱发排尿.
  (中西医应急处理)
  新产后(6,--,8小时)产妇排尿困难,甚至闭塞不通,小腹胀急疼痛,且症状进行性加重者,当积极去除病因,恢复排尿,具体措施如下:
  1.针 刺 适用于神经精神因素引起的尿潴留,选穴:中极、关元、气海、三阴交、阴陵泉.
  2。导 尿 严格无菌操作下导尿。
  3。膀胱穿刺 导尿管不能插入而膀胱高度膨胀的急性尿潴留患者,在耻骨上1~--2cm处进行膀胱穿刺抽出尿液缓解症状。
  (预防及护理}
  1.消除产妇紧张心理 产程中,帮助进食进水,仔细观察,若产程中尿潴留,应随时督促排尿.
  2.多饮水,助排尿。
  (1)分娩后,鼓励产妇多饮水,产后4—6小时内帮助产妇解出第1次小便。产妇不能在床上排尿可扶其起床,在床旁,人厕或根据平时习惯排尿.
  (2)伤口疼痛者口服止痛片。
  (3)用温开水冲洗外阴和尿道口。
  (4)按摩小腹部。
  3.注意产褥期卫生,避免外邪人脬加重本病或变生他病。 .
  (疗效判断标准]
  1.治 愈 小便通畅,症状及体征消失,停药后未复发。
  2。有 效 小便已解,症状及体征有改善;
  3.无 效 症状无变化。
  (现代研究报道]
   中医中药治疗产后小便不通,方法多样,简便易行,不良反应小,且具良好临床疗效,易为患者接受。现代研究报道颇多,辨证论治中,归纳分划为六型施治:气虚型;肾虚型;气滞型,湿热型,寒凝型,血瘀型。其中气虚型以补中益气汤加减,肾虚型同金匮肾气丸加减,气滞型以逍遥散加减,湿热型以八正散加减,寒凝型以桔梗汤合五苓散加减,血瘀型以桂枝茯苓丸合五苓散加减。验方用药中,主要有两大特点:重理气,包括宜肺气和行气机;重益气,尤其重视黄芪的运用。针刺疗法,疗效显著,主穴为三阴交、关元、中极、归来、曲骨、阳陵泉、肾俞、阴陵泉、次髂等,也有报道电针刺激上述穴位,获满意疗效。其它报道有指针疗法、激光治疗等。但目前取穴与手法尚未统一,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产后出现尿频、尿急、淋漓涩痛等症状者称为产后小便淋痛。又称“产后淋”。若因分娩时胎儿压迫膀胱,而致小便排解困难,点滴而下,产后6—8小时后自行恢复正常,无涩痛感,可不作病论。
  本病多见于西医学的泌尿系感染。
  隋。《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四.产后淋候》中记载:“因产虚损,而热气客胞内,虚则超数,热则泄少,故成淋也”。指出因产体虚,热邪乘虚侵袭膀胱而致“产后淋”。明确指出了本病本在肾虚、病位在膀胱。《经效产宝。卷中》所云:“又有因产损血气,血气虚则挟热,热搏于血,血即流渗于胞中,故血随小便出,为血淋者,如雨之淋也”。突出“产后多虚”及“血淋”的特点。《妇人良方》仍宗虚、热立论,谓“产后诸淋,因热客于脬,虚则频数,热则涩痛”。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八.淋闭证治》中指出“诸治产前后淋闭,其法不同,产前当安胎,产后当去血……瞿麦、蒲黄,最为产后安药”。提出治疗产后淋“当去血”,体现了“产后多瘀”的病理与论治特点。《女科指要。产后溺淋》中指出“产后冲任虚热膀胱气不施化,故小便涩痛,滴沥难出,谓之溺淋”。综各家所述,对产后小便淋痛,已形成了虚、热、瘀及肾、膀胱的主体病因病位认识观,奠定了论治基础。
  (主要病机]
  产后小便淋痛之主要机制为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病位在膀胱、病性多热,病因常为肾阴亏虚,湿热蕴结,肝郁气滞。
  现代研究认为,妇女尿道短而直,内腔宽大,尿道又距阴道、肛门较近而易交相污染。产后体质较虚,抵抗力减弱,加之分娩时胎儿对膀胱的压迫,容易有排尿不畅和尿液潴留,若合并细菌感染,常导致本病发生。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以确诊.
  (1)病史:产后尿潴留,多次导尿;分娩失血或产后七情所伤史。
  (2)临床表现:产后尿频、尿急、淋漓涩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尿频,即小便次数多,但尿量少,甚则点滴即解;尿急,有尿意立即就得排解;淋漓,即总有尿解不尽的感觉,但尿量并不多;涩痛,指排尿不畅及尿即疼痛感。尿频、尿急、小便淋漓与涩痛同时存在,为诊断产后小便淋痛的主要依据。
  (3)妇科检查:可见外阴伤口愈合不良,尿道、阴道充血。
  (4)辅助检查。尿常规 查见白细胞、脓球、甚则见红细胞。
  2.鉴别诊断
  (1)与产后小便不通鉴别:二者均可表现为产后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但产后小便淋痛表现为尿频尿急而疼痛,日小便总量多为正常,而产后小便不通虽可表现为产后小便点滴而下,但无尿痛征象,每日排尿总量明显低于正常尿量,甚者无尿排出。
  (2)尿血:以小便出血、尿色红赤为特点,多无尿痛。而本病小便淋沥涩痛难忍,偶见尿色红赤。
  (3)尿浊:小便浑浊,色白如泔浆,但排尿时无淋漓涩痛感,可资鉴别。
  (因、证、辨、治]
  产后小便淋痛的主要病因是湿热蕴结、肾阴亏虚和肝郁气滞。证候表现以尿频、尿急、淋漓涩痛为主,病性属热。辨证主要根据全身证及舌脉结合病史以分属虚属实,必要的辅助检查,有利于判断病情轻、重、缓、急,指导治疗用药.若产后小便淋漓灼热刺痛,伴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多属湿热蕴结;伴腰酸痛,手足心热、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多属肾阴亏虚,小腹胀满明显,伴情志抑郁或心烦易怒,脉弦,素性郁怒或有产后情志所伤史者,属肝郁气滞。
  本病的治疗,以利尿通淋为总则,临床实证、热证居多,故清热除湿为治疗常法。但应根据虚实的不同,实则清利,虚则补益,并注意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清热不宜过于苦寒,除湿不可过用通利,补虚不忘祛瘀,以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1.湿热蕴结证    查阅药方用法  查阅药味加减  查阅三反九畏  查阅疗效评定
  病因病机 产后血室正开,胞脉空虚,若摄生不慎,外阴不洁,湿热之邪乘虚入侵犯扰膀胱,或因膏粱厚味酿生湿热;或因脾虚而湿盛,积湿生热,或因肝经湿热下注流于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发为产后小便淋痛。
  主要证候 产后出现尿频、尿急、淋漓、灼热刺痛,尿色黄赤或混浊,口干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依据 产后尿潴留、多次导尿病史,或产后恶露不绝,或兼外阴切口愈口不良或清洁失宜史,或素体脾虚,产后膏粱厚味史,或七情郁结史;小便短赤、灼热、刺痛、尿色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除湿,利尿通淋。
  方药 八正散(见“产后小便不通”节)去大黄。
  大黄苦寒攻泻,虽善降泄,惟产后气血俱去,故去之。热伤脬络,尿色红赤者,加白茅根、小蓟、女贞子、旱莲草;小便混浊者,加萆薢、菖蒲;心烦口苦,胸胁胀痛者,加莲子心、柴胡、(炒)川楝、枳壳.脾虚湿阻,脘闷腹胀者,加厚朴、佩兰、藿香、法半夏。
  2.肾阴亏虚证
  病因病机 素体虚弱,或多产房劳,复因产后失血伤阴,肾阴亏虚,阴虚火旺,热灼膀胱,津液不足,气化不利。
  主要证候 产后尿频、尿急、淋漓涩痛,灼热,尿少,色深黄,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辨证依据 素体阴虚,或多产房劳或有分娩、产后出血过多病史;小便淋漓热烫刺痛,尿少色黄如茶水,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
  治法 滋肾养阴,利尿通淋。
  方药 化阴煎(《景岳全书》):生地黄、熟地黄、牛膝、猪苓、泽泻、生黄柏、生知母、绿豆、龙胆草、车前子。
  虚火内盛,潮热明显者加地骨皮、白薇、玄参。尿中带血,加白茅根、小蓟、女贞子、旱莲草;头晕耳鸣、心烦少寐者加枸杞子、白芍、酸枣仁;口渴引饮,舌红少津者,加麦冬、天花粉、石斛.
  3。肝郁气滞证
  病因病机 素体肝旺、复因分娩,产后失血伤阴,肝体失养;或产后七情所伤,肝郁气滞,郁而化火,移热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淋痛。
  主要证候 产后尿频、尿急、淋漓涩痛或尿色红赤,伴情志抑郁或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胸胁胀痛,小腹胀满,大便干结或恶露不绝,色黯夹块;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依据 素体肝旺或产后七情所伤;小便艰涩疼痛,淋漓不尽,小腹胀满,伴情志恚怒,或胁胀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疏肝解郁,利尿通淋。
  方药 沉香散(《医宗必读》):沉香、石韦、滑石、当归、王不留行、瞿麦、赤芍、白术、冬葵子、炙甘草.
  胸胁胀痛,小腹胀满明显者,加青皮、枳壳,恶露日久不止,色黯夹块,小腹疼痛者,加益母草、炒蒲黄、五灵脂。
  (多种疗法]
  l。效验方
  (1)车前子30g,煎水服。
  (2)金钱草30g,煎水频服。
  功用:清热利湿,利尿通淋。
  适应证;湿热蕴结证。
  2。食疗方 柴胡通草粥《民间验方》:柴胡lOg,通草6g,粳米50g
  功用:疏肝解郁,通利小便。
  适应证:肝郁气滞证。
  3。中成药
  滋肾丸:知母、黄柏、肉桂.
  功用:滋阴降火、化气利尿.
  适应证:肾阴亏虚证。
  (预防及护理]
  1.注意产褥期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勿因产后伤口疼痛而忍尿。
  2。严格无菌操作下导尿。
  3.鼓励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椒姜炙膊之品。
  4。注意休息,暂禁房事。
  (疗效判定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痊 愈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尿常规检查正常。
  2.显 效 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尿常规正常或接近正常。
  3.有 效 临床症状体征减轻,尿常规显著改善。
  4。无 效 症状改善不明显,尿检改善不明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