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李白《行路难》

【内容提要】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篇名,原为民间歌谣,后经文人拟作,采入乐府。《乐府解题》:“《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诗人李白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李白《行路难》

乾州蕞娃

1、题解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篇名,原为民间歌谣,后经文人拟作,采入乐府。《乐府解题》:“《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

诗人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2、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

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唐宋诗醇》以为《行路难三首》皆天宝三载(744年)离开长安时所作,詹锳《李白诗文系年》、裴斐《太白乐府举隅》从之。郁贤皓《李白集》以为前两首作于开元十九年(731年)前后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无成而归之时,第三首作年不详。

3、用典:

《行路难》(其一)有两处运用了典故。一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二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què,诚实,谨慎)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行路难》其二有  处运用了典故:一是“弹剑作歌”,用的是冯谖的典故。春秋战国时期,冯谖在孟尝君门下做客。他觉得孟尝君对自己不够礼遇,开始时经常弹剑作歌,表示要回去。从我们这里不难想象出李白这位壮志满怀的诗人在长安的遭遇。二是“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偌大一个长安城怎么就容不下一个小小的李太白呢?诗人借用了韩信、贾谊的典故,其被“赐金还上”的缘故不言而喻。三是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六句用了郭隗的典故。战国时燕昭王为使国家富强,尊郭隗(wei)为师,于易水边筑台置黄金于其上,以招揽贤士。于是乐毅、邹衍、剧辛纷纷来归,为昭王所用。当邹衍到燕国时,昭王“拥钻先驱”,折节相待,亲自扫除道路迎接,恐怕灰尘飞扬,就用衣袖挡住扫帚,以示恭敬。而诗人所处的那个粉饰太平的大唐王朝又是怎样的现实呢?唐玄宗此时已经昏庸腐化,根本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最后,诗人感慨道“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从典故和现实的差距中,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诗人那颗跳动着的忧国忧民之心与诗人内心的沉痛和失望。这样,以典助文,亦赋亦比的手法,更增添了诗的艺术内涵。

《行路难》(其三)用典的寓意更是深藏不漏,自然贴切。一是首句“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分别用了许由和伯夷、叔齐的典故。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庄子·逍遥游》中载:“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后来,唐尧听说许由隐居岐山,又派人来请他做九州长官。来人传达唐尧的旨意后,苦口婆心劝他立即上任。许由便到山下河里洗耳朵,表示不愿听。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武王平定殷乱以后,天下都归顺于周朝,而伯夷、叔齐以此为耻,坚持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待到饿到快要死了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首阳山,采薇来就餐,残暴代残暴,不知错无边?神农虞夏死,我欲归附难!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二是“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又列举了伍子胥、屈原、陆机、李斯、张翰这几个历史名人的典故,他们的遭遇如此坎坷,诗人俯仰之间,不免慨叹人生的悲喜交集。在苦闷中,我们的诗仙或许只能用酒来麻醉心灵的孤寂与失落。个中滋味,不是尝尽世间的种种,是难以揣摩的。

李白《行路难》共三首,这三首诗联系紧密,不可分割。但是,大多数人都只知道其一,广为流传的也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其中原因也与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只收录了其一有关系。只是不知为什么蘅塘退士只辑选其一?也许是其一最后两句能够激发人们积极昂扬的斗志。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拟行路难》的影响。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在揭示的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所以,和鲍作相比较,李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思想境界更高。

但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如果世事多变,我们就不能对明天抱过多过大奢望,认真过好每一天,珍惜我们所拥有的这一些,不念来生,只求今生,也许就是最好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