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作要博览群书,熟读精思,勤积累善运用
学习写作,必须多读书,刻苦攻读,长期坚持不懈。
有人曾经发过这样的感慨:我多么希望自己拥有这样的才能,能在一天之内把图书馆里的书全部读完,我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变得和他们一样聪明,写出与他们同样优秀的作品。
一位作家,在十三岁前就读了四百一十种书,正因为这样,他才在二十岁到二十五岁的五年之内,写出了一百多篇杰出的文章,之所以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可以说和他经常读书是分不开的。
一、读书要博览群书
读书要学会泛读。鲁迅先生曾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古今中外,有许多不同风格、不同内容、不同流派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涉及到不同的门类,有文史哲、数理化等方面的书籍,也有小说、戏剧、音乐、绘画、雕塑、舞蹈、体育等其他方面的大量作品。
这些作品中,有我们喜欢的,也有我们没有多少兴趣的。但不管有没有兴趣,不管现阶段对我们有没有用,我们都应该尝试着去了解,去阅读,去广泛涉猎。
一个人只有阅读量增大了,阅读面扩展了,智力背景丰富了,写起文章来,才会得心应手。
二、读书要熟读精思
要想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笔下的写作材料,就必须在熟读精思上下大功夫,下苦功夫。
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志不忘。”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熟读,就是多读,直至熟练,甚至于背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得熟透,知识才能够理解,才能记得牢固,写作时才会收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效果,得到左右逢源、随心所欲的乐趣。
精思,就是集中精力,潜心思考,把别人传递的知识吃透,理解透,从而转化为我们自己的东西,这一种科学的学习态度。如果只是翻东翻西,光读不思,虽然读了不少,但最终一个字也留不下,一句话也记不住。
我们要用古人所说的“于切要处用心力”“愈繁愈难从容为之”的学习态度,熟读精思,乐此不疲,乐此不倦。
当我们真正拿起笔来写东西时,所有用得着的词语、句子、观点、故事,就会突然间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为我们所用,变成文章中一段段文字。这就是熟读精思的妙处和意境。
三、读书要注意积累
华罗庚说:“天才在于勤奋,读书在于积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知识之塔就是靠点点滴滴聚集而成的。
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都非常注重平时的积累。
有一次,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乘车外出旅行,在途中,同车的旅客闲聊时说了一句很生动的话,引起了契诃夫的注意。他想立即把这句妙语记下来,但不巧的是因为走得太急,笔没有带在身上。
正在他为难时,突然灵机一动。于是他将火柴划着,随后将它熄灭,利用火柴棍上烧焦的余灰,把那个旅客的话语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这时,他才如释重负。
契诃夫之所以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与他平时注意语言积累是密不可分的。
这个故事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在学习和生活中,不管是从教科书上学,还是听别人说话,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还是刷抖音、刷微信、刷微博,都要时刻注意知识的积累。
从单个字词,到优美语句,到名家名段名篇,只要觉得对自己有用,就可以随时记录下来。
我们要养成勤积累、多记录的好习惯,不断培养语言学习意识,不断增加知识的储备和素材的积累。
四、学会记读书笔记
写读书笔记有助于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是积累知识的最好方法。
梁启超先生就强调读书要抄书或记笔记,他认为记笔记虽然很笨,但真正做学问的人,却离不这条路。
英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也喜欢用笔记的形式积累写作材料。他死后,人们在他书房里发现了他亲自摘录的两万五千张卡片和几百本笔记。
可见,记笔记是强化读书和写作的一种重要方式。
读书笔记可分为摘录式和评注式。
摘录式包括摘要式、抄录式、索引式、引语式等。常用的有摘要笔记,就是把书中的主要内容、主要论点作摘要记录,也可以记录一些精彩的段落和名言佳句等。
评注式包括提要式、批注式、心得式、札记式等。就是对书中的一些内容和观点进行批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或者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心得笔记是读书时的一种记录方式,主要记录读书时的心得、体会、质疑、批评、补充等。这种笔记难度比较大,因为要记下个人的创见,多用于从事学术研究。
在读过许多书之后,通过比较和分析,从中发掘出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
索引笔记主要记录一些索引和目录,方便查询。我们在记笔记时,有时记的内容比较多,可以采用索引的方法,即把书名、文体、出版日期、作者、页码等写在一张卡片上,以备日后查找。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出现了许多云笔记软件,这些软件可以让我们很方便地进行记录,也可以设置关键词和索引,方便查找和查询。所以,学会使用这些软件进行记录,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知识积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