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钙化灶的超声评估

乳腺钙化灶的超声评估:良性钙化、恶性钙化、微钙化、大钙化,良恶性钙化鉴别

乳腺钙化灶的超声评估

钙化(calcifications)

钙化是鉴别良恶性的软指标,常提示DCIS或肿瘤的导管内成分,而不是肿瘤的浸润性成分。大多数恶性肿瘤的钙化直径小于声束的宽度(1mm左右),钙化的显示率取决于背景组织回声和异质性,大多数良性钙化来源于不均匀高回声组织背景下的良性增生性病变或囊性变,恶性结节钙化多位于均匀的低至等回声背景中,小的钙化不伴有声影,高核级DICS中见到的粗大钙化或簇状钙化可伴声影。钙化最常见于扩张的导管内、分支状形态、微小分叶内。

钙化术语说明:超声很难特征性显示钙化,但可以识别钙化灶,特别是肿块内的钙化,导管内的钙化灶,浅层组织内的钙化。钙化的形态可分为:泥沙状、颗粒状、短段状或弧形、环状(环状rim取代蛋壳样eggshell)等;分布可分为:单一(孤立)、成堆、成簇、散在、弥漫等。(弥漫diffuse取代散在分布scattered,成簇clustered改为集群grouped。)适于X线描述的更新:弥漫分布(diffuse):多发钙化随机分布于全乳,常为双侧分布。区域分布(regional):很多(numerous)钙化分布较大范围(至少直径>2cm),范围可达一个象限的大部分,甚至不止于一个象限,不包括沿导管分布的情况。叶段分布(segmental):呈楔形分布,尖端指向乳头,提示钙化沉积分布在一个乳腺大叶内的导管腔内。成簇分布(clustered):占据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其低限是至少5枚钙化集群分布在1cm直径范围内,高限是大量钙化集群分布在2cm直径范围内。良恶性病变都可以成簇分布(新版BIRADS将其命名为“集群分布grouped”)。线样分布(linear):钙化沉积于单个导管,排列成线。)

肯定的良性钙化

如环状钙化、边界清楚的短条状钙化、粗的斑点状钙化、稀疏的大小较单一的圆点状钙化、新月形的沉积性钙化等均属BIRADS 2类。

导管外弥漫微钙化:导管外乳腺组织弥漫性微钙化,但不合并肿块;导管外弥漫微钙化是局限性则评估为BI-RADS 0类,并要求进行X线摄影。双侧都是导管外弥漫微钙化可评估为BI-RADS 2类/0类。

以微钙化为独立表现的乳腺癌

乳腺癌的微钙化一直以来是乳腺癌诊断的重要特征。在大量导管原位癌(DCIS)中存在微钙化,多表现为针尖样、线样(fine linear)分布。

钙化需要分析的影像特征包括:形态和分布。

形态

良性钙化:蛋壳样钙化( benign egg-shell calcification,多见于油囊肿,该类囊肿多由于乳腺内脂肪坏死形成),或粗大钙化。

恶性钙化:如针尖样、线样钙化(fine linear calcifications)提示钙化沿着导管沉积。

分布

良性钙化:弥漫随机分布于乳腺的钙化或区域性分布(分布范围大于2cm²)。

恶性钙化:线样钙化或节段性钙化提示沿乳管或临近乳管分布,分布类似乳腺小叶形状区域。

微钙化(microcalcifications)

多形性-颗粒状和不规则簇状、线样分支状钙化,可能是恶性钙化,特别是导管内癌。单个微钙化直径0.1~0.4mm。微钙化在乳腺实质里有时可见,表现为细小的回声斑点,常常难以和许多其它小病灶区分。微钙化常无声影。

微钙化超声表现杂乱而形态各异时,恶性特异性高,但超声敏感性略差。可位于结节内、腺体内、导管内。腺体内微钙化需要与正常筋膜组织区分(多切面辨别),导管内微钙化需要与导管壁区别(多切面鉴别)。

乳腺癌微钙化的检出与认识

乳腺癌的钙化属于营养不良性钙化,是肿瘤组织变性、坏死导致钙盐沉着。微钙化的超声检查需要注意逐渐降低增益滤过组织回声后衬托出微钙化灶,注意纤维高回声呈短棒状,部分导管断面呈高回声,需要多切面多角度连续多切面扫查,减少假阳性或假阴性。

微钙化类型以细点状最多,簇状次之,斑点状最少;浸润性导管癌微钙化检出率高,微钙化在乳腺癌诊断方面有较高点敏感性和特异性;若良性病变内出现钙化,可能为非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乳腺癌坏死与恶性程度具有相关性,恶性度越高坏死越明显,且组织坏死容易出现钙化。良性肿瘤钙化多为大钙化或环状钙化为主。

钼靶良恶性钙化征象:

恶性钙化:细小多形性钙化、细线或细小分支状钙化多为5类;无定形钙化或模糊钙化、粗糙不均质钙化多为4类。

良性钙化:皮肤钙化、血管钙化、粗糙或爆米花样钙化、大杆或粗棒状钙化、圆点状钙化、中心透亮钙化、蛋壳或边缘型钙化、钙乳钙化、缝线钙化、营养不良性钙化。

微钙化无结节型DCIS的超声影像容易漏诊,乳腺钼靶片可显示簇状沙砾样钙化。病灶长径<10mm 或超声图像未见实质性肿物及钙化是超声BI-RADS分类漏诊和误诊DCIS 的主要原因;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可提高诊断敏感度至89.47%。二者互补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DCIS 常与浸润性导管癌或ADH 并存,分析浸润性导管癌周围组织有无原位癌的超声征象,可以为制定手术切除范围或进一步检查提供信息。超声可以帮助探测非钙化性DCIS的病灶大小。

1.肿块内钙化(calcifications in a mass):镶嵌于肿块内的微钙化,点状强回声光斑在低回声肿块内显示很明显。

2.肿块外钙化(calcifications out of a mass):直径小于0.5mm的强回声光斑,由于未阻挡声束(钙化灶仅仅占据声束的很小一部分),因此无声影,尤其位于脂肪组织和纤维腺体组织内的钙化超声不容易发现。

3.导管内钙化(intraductal calcifications)导管内钙化灶趋向于原位癌,导管壁钙化灶趋向于非典型增生。

大钙化灶(macrocalcifications):

直径≥5mm的粗大强回声病灶后方常伴声影。爆米花样的钙化块见于纤维腺瘤。粗糙的钙化也见于脂肪坏死、疤痕区和肉芽肿病累及的淋巴结及其它疾病中(如皮肤钙化、血管钙化、粗钙化、粗棒状钙化、圆形或点状钙化、环状钙化、中空状钙化、奶酪状钙化、缝线钙化、营养不良钙化)。分布特征:簇状、线形、段样、区域性、弥漫或散在。

块状钙化:多为良性,可位于结节内或腺体内。发现钙化可建议钼靶检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