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培 | 采草药

采草药

江都  徐德培

作者徐德培先生:1947年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66年高中毕业于江都县中学,1972年参加教育工作,1980年毕业于扬州教育学院,2008年退休。原江都中学工会主席、江都实验初中党支部书记。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

在鉴别药草时,我们归纳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即经验与书本相结合。

乘船在常熟芦苇荡游玩,麦克风里播放着京剧《沙家浜》的唱段:“病情不重休惦念,心静自然少忧烦。家中有人勤照看,草药一剂保平安。”听到这几句唱词,亲切感油然而生,情不自禁地想起在乡下采集草药的日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培养乡村最需要的基础性人才,县里将一些农业中学改造成各有特长的职业性学校。我们县里有蚕桑学校、兽医学校、卫生学校等等。卫生学校除了一般学科教师以外,专业教师由县医院的医务人员兼任。这些学生从基层选拔而来,知道基层的需求和自己的责任,学习认真刻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当时基本的分配原则。因此,卫生学校的学生毕业以后,大部分分配到大队卫生室,直接为基层群众服务。

这些卫生室医生给群众看病,不收挂号费、出诊费、注射费,只按零售价收取药费。特别是有人夜间发病,医生也是随叫随到。一般小毛小病,几毛钱即可治好。有了较重的病症,卫生室医生也会帮助联系到公社卫生院治疗。他们风里来雨里去,与普通社员一起拿工分,在那普遍贫穷的岁月,卫生室医生很快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与欢迎,亲切地称他们为赤脚医生。当时医患之间,矛盾很少,情谊很多。后来的电影《春苗》热情讴歌了赤脚医生与老百姓之间的朴实友谊。

一段时间,经费问题成了制约大队卫生室持续发展的瓶颈。于是,上级提出了“一根针,一把草”的口号,主张挖掘偏方、土方,针灸、拔火罐齐上马,少花钱,办大事,办好事。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队卫生室组织专门人员,采集草药。

我们的采药小组共有五个人,都是有些文化的青年人。农村常见的蒲公英、益母草、马齿苋、枸杞子、车前草等,我们都认识。但有些平日见得不多的药草,就要按书上的图形与说明仔细辨认,绝不能采错。

在那个小组里,我是1966年高中毕业生,是老三届中的最高年级,所以,大队卫生室将一本红塑料皮的书交给我,由我负责鉴别那些难以准确辨认的草药。这本书保存了50年,至今仍然完好无损。我前天找出来看了一下,书名是《常用中草药》,南京部队后勤部卫生部编,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出版发行局出版,江苏省新华书店发行,江苏新华印刷厂印刷,1970年1月第1版,1970年1月第1次印刷,书号14100·234,定价每册0.80元,当时属于内部发行刊物。

那个年头,生产队要求挖青草埋入小口深塘沤制绿肥,有的人家烧饭的柴草不够,也要铲草晒干备用,因此村庄周边的草十分稀少,给我们采集草药带来极大的困难。既然“窝边草”太少,我们只有多跑路,扩大搜寻范围。后来我们发现宜陵公社通扬运河岸边的树林里,草源相对丰富,就连续好多天赶去采集。那时还没有塑料袋这玩意儿,我们就带竹篮和绳子,小草用竹篮盛,高草用绳子捆,收工时扛的扛,抬的抬,跑几公里的路运回来。

在鉴别药草时,我们归纳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即经验与书本相结合。乡下孩子总有寻猪草、割牛草的经验,本来就熟悉不少草的名字,根据药草的目录,直接采集。对于我们不太熟悉的药草,我们就跟红皮书上的文字说明与图片对照,先比茎、叶、花,再比根、果、籽,经过认真比对,最终确认是哪一种药草。

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我们基本弄懂了一些专业术语,如互生叶、对生叶、轮生叶……叶的形状又分圆形、心形、掌形等等。又如草花除了从颜色辨别以外,还有轮状花、蝶状花、管状花、喇叭状花等不同的形状。

为了快速记住药草特点与名称,我们常把老百姓的俗称与药草的学名结合起来,如老百姓称益母草为蝴蝶草,我们就记住了益母草的花像蝴蝶。此外,我们还借用前人的描绘来识记:“蚕豆开花双月斧,木莲结子一铜锤”,这就记住了两种花的形状。有时,我们以文字游戏来帮助记忆,比如用草的名字组成对联,用蒲公英对益母草,用千日红对万年青……

开方配药虽然是医生的责任,但我们在与医生的接触中也有所了解,比如知道马齿苋能治疗腹泻,蒲公英能清热消炎,枸杞子能明目且补益肝肾,益母草能治疗一些妇科疾病……老百姓口中流传的一些说法:“药店的甘草头一位”,“内行吃黄芪,外行吃人参”,“人参杀人无罪,大黄救人无功”……引起了我们对中医药的兴趣,隐约窥见中医辨证施治的奥妙。

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几个年轻人在野外辛勤采集药草的些许往事还历历在目。

如今医疗卫生事业飞速发展,高科技仪器用于临床,诊断治疗水平日益提高,防控疫情的成就令世界瞩目。但我还是觉得当年那种对基层群众知冷知热,时时把百姓病痛放在心中的赤脚医生精神应该发扬传承下去。

(0)

相关推荐

  • 中医分享:一味民间草药:虎掌草【一点资讯】

    云南有个书生,常常肝胃痛,学业也受到影响.为了治病,书生自学中医,发现一种名叫草玉梅的草药,既可治肝病,又可治胃病.书生病好后高中进士,成了医学文学兼通的大家. 草玉梅为毛茛科植物,又名溪畔银莲花,基 ...

  • 秦岭采药行,长在家门口的草药

    正是人间七月艳阳天,怀着对药王崇敬的敬仰,踏上了秦岭寻药之路,三秦跟着秦地原品的团队,看看我们陕西村民们的家门口,到底长着多少野生的药草. 秦岭是我国最要的野生中药草资源保护库,有着3210种天然的药 ...

  • 50年前中国的赤脚医生们

    "赤脚医生"称谓首次出现在1968年.指走村串户为村民看病的一群医生 靠"一根银针,一把草药"服务乡民的赤脚医生,构成那个年代一幅幅既温馨又生动的画面. 在其时 ...

  • 徐德培 | 扫盲运动

    童年记忆中的扫盲运动 江都  徐德培 作者徐德培先生:1947年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66年高中毕业于江都县中学,1972年参加教育工作,1980年毕业于扬州教育学院,2008年退休.原江都 ...

  • 徐德培 | 当我坐上“敬老座”

    当我坐上"敬老座" 江都  徐德培 作者徐德培先生:1947年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66年高中毕业于江都县中学,1972年参加教育工作,1980年毕业于扬州教育学院,20 ...

  • 徐德培 | 江都萝卜干

    江都萝卜干 江都  徐德培 作者徐德培先生:1947年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66年高中毕业于江都县中学,1972年参加教育工作,1980年毕业于扬州教育学院,2008年退休.原江都中学工会主 ...

  • 徐德培 | 奶奶哼

    奶奶哼 江都  徐德培 作者徐德培先生:1947年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66年高中毕业于江都县中学,1972年参加教育工作,1980年毕业于扬州教育学院,2008年退休.原江都中学工会主席. ...

  • 徐德培 | “洋货”与“MADE  IN  CHINA”

    "洋货"与"MADE  IN  CHINA" 江都  徐德培 作者徐德培先生:1947年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66年高中毕业于江都县中学,1972年参 ...

  • 徐德培 | 浴室里的担心

    浴室里的担心 江都  徐德培 作者徐德培先生:1947年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66年高中毕业于江都县中学,1972年参加教育工作,1980年毕业于扬州教育学院,2008年退休.原江都中学工会 ...

  • 徐德培 | 农家“竖笛”吹火筒

    农家"竖笛"吹火筒 大桥  卞阿根 作者卞阿根先生:1955年生,江都文史学者,大桥镇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曾做过教师,后调到镇建安公司工作. 清晨,吹火筒是乡村的集结号,家家户户 ...

  • 徐德培 | 粗读《红楼》辩“如海”

    粗读<红楼>辩"如海" 江都  徐德培 作者徐德培先生:1947年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66年高中毕业于江都县中学,1972年参加教育工作,1980年毕业于扬 ...

  • 徐德培 | 万事道法自然

    万事道法自然 --读<病梅馆记>有感 江都  徐德培 作者徐德培先生:1947年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66年高中毕业于江都县中学,1972年参加教育工作,1980年毕业于扬州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