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最后一天:许广平时刻陪伴,死前写作的右手两根指头已发紫

鲁迅最后一天:请内山完造为其寻医,死前写作的右手两指头已发紫

1936年10月19日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当时的他尽管饱受病痛的折磨,却依然坚持写作,在死前一天他依然在完成他的作品《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文学,为当时并不“富裕”的文学世界添了一把烈火,让它得以飞快发展,迅速占领高地。回顾这位巨人的一生,我们不由得发出感慨。

鲁迅

(一)少时家道中落,从富贵人家落到贫穷疾苦也依然没丢掉自己的心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童年的他是在私塾里面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想应该没人不知道吧,小学就学过的文章,这篇文里写满了鲁迅对百草园的恋恋不舍,那如诗如画一般的地方谁会不向往呢!所以在文中鲁迅不止一次地吐槽过书屋的严格和“压抑”,但即便如此,在书屋里他了解到了文学的魅力,给他小小的世界打开了新的大门,也让他结识到了新的朋友。

家境优渥的他从小就是锦衣玉食,从来没担心过生活苦难的他却在1893年体味到了人间百味疾苦,祖父因事入狱,父亲的身体也好像是在一夜之间就垮了下来,家道中落的鲁迅不得已担下这沉重的负担。一瞬间失去经济来源的他们搬家到了乡下,又因为父亲的病鲁迅不得不每天到镇子上抓药,那段日子鲁迅第一次看到世态炎凉。后来的鲁迅先生回忆起那段时光也只是淡淡说一句记不大清了。

1896年父亲终是没能扛住那难熬的疾病撒手人寰,这让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鲁迅开始写日记,想要记下这段举步维艰的日子。因为父亲的逝世,在1897年开的家族会议中鲁迅一家被分到了极差劲的房子,这让他怎么忍?鲁迅果断决定不签字,这让那一帮自称叔叔舅舅的人一下就黑了脸,鲁迅大概也没想到曾经的亲情在一点蝇头小利面前如此一文不值,这也让他看清了人心。

即使生活如此对待他,他也一直没有放弃求学的念头。1898年他进入江南水师学堂学习,在里面没学几个月就被家里那些个叔叔催促着去参加县考。毫无意外鲁迅中榜了,但这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所以他以四弟生病需要照顾为由拒绝继续参加府考,并在1899年从江南水师转到了江南陆师附设矿路学堂,在这里他结交到了他最好的朋友陈恒恪。在学堂里,他勤勤恳恳,积极向上,不断地提升自己,在1901年顺利毕业。

(二)日本留学,弃医从文

1904年在日本仙台留学的那段日子让鲁迅学到了很多,在那里他是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在这里他也认识了对他人生有着极大意义的老师--藤野先生,老师教学十分严谨,虽然身为日本人,但他却有着很多人都不能匹敌的胸怀,在鲁迅的作品《藤野先生》中鲁迅也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尊敬,以及热切的爱国情怀。

1906年,在课间观看影片“日俄战争教育片”后,鲁迅整个人深受鼓舞,他决定弃医从文。同年7月,母亲看着单身多年的鲁迅终于忍不了了,把他从日本“骗”回来相亲结婚,最终是和朱安这个恬静温柔的女子结的婚。结婚后,同年秋天鲁迅带着自己的二弟周作人马不停蹄地一起飞往日本研究文艺。

这次的他并没有回到之前仙台的学校,而是直接到了东京,放弃了学业直接投身到文学创作中,在这期间他也靠着不同的方式自学了德语和俄语。搞文艺可不是像搞医学那么容易,他需要大量的经济支撑,但当时家庭情况他也知道,所以只能靠自己赚钱养活自己。1908年跟着章太炎先生学习,期间加入了“光复会”,生活艰难不易,他和弟弟不得不靠校正书稿这种活来赚钱补贴生活。

1909年8月鲁迅回国,进入学堂做了教授,1911年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怀旧》,文笔就是独属于鲁迅先生的那种文言小说格式。1912年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鲁迅应蔡元培先生的邀请,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1918年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人,其中就包括陈独秀和李大钊同志,1月他参加了《新青年》的编组,在其中担任编委的职务。自此,也算是鲁迅正式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同年5月他第一次以鲁迅这个名字发表文章《狂人日记》,这篇现代化文的白话小说给当时那个年代的革命斗志心下了一剂猛药,就短短的一篇文章不知道鼓舞了多少有志青年坚定信心踏上革命这条征程。

1920年他到北大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给学生们讲中国的小说发展史,9月,受译本《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提笔写下了小说《风波》。紧接着1923年,又发表了小说集《呐喊》。和弟弟周作人的关系突然僵硬,两人分居,几乎没有联系。

从第一本小说的发表到1924年,鲁迅的小说也是越来越多,影响力也日益增加,1924年11月周刊《语丝》开始举办,鲁迅在首期文刊上发表了《论雷峰塔的倒掉》,自此,鲁迅成为《语丝》里作家的一大主力。

1927年1月,鲁迅动身赴中山大学任教,当时他的助教许广平是他的“书迷”,当时的鲁迅名气还是挺大的,作品甚至还参加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评测,但对于这个奖项鲁迅想都没想就直接拒绝了,之后直接离开了广州飞往上海。在上海和许广平开始了同居生活。1929年9月27日二人有了第一个孩子,鲁迅将他取名周海婴,在年底又与冯雪峰商讨后组建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三)鲁迅先生的最后一天

1936年的10月18日是鲁迅先生的最后一天,可能连他自己都还没有意识到肺病已经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毕竟就在昨天他依然精神抖擞地写着《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这篇悼文。那天饭后,先生觉着天气不错就提出出门走走的念头,虽然妻子许广平担心他的身体,但也不敢多说什么,最后也只是嗫嚅地说小心点,早点回来。走的时候桌子上还摆着他未完成的稿子,谁也想不到这会是鲁迅先生最后的一篇遗稿。

出门后鲁迅就找了老朋友叙旧,这一叙就是许久,回到家时天色已经不早了,巧的是弟弟周建人也在家里,兄弟俩见面还是比较热情的,当时的鲁迅不知是不是因为白天出门了的原因,脸色也比平时红润许多,二人又唠起家常来,这一聊就是大几个小时,天色黑得感觉就像先生的墨水一样化不开,到了十一时才算聊完,弟弟也走了。

许广平本来以为鲁迅终于要休息了的时候先生却躺在那躺椅上一摇一晃的,一点没有回房睡觉的意思,因为担心鲁迅身体因为今天这“剧烈运动”扛不住,许广平虽是有些拘谨,但还是小心翼翼地说:“时候不早了,该早点休息了。”但鲁迅先生精神依然十分地好,只是淡淡说“你先回去吧,我再抽根烟。”

许广平比谁都知道当时的鲁迅肺病有多严重,这接二连三地抽烟对他来说无疑就是慢性自杀,但习惯听从于先生的许广平尽管心里十分着急他的身体,但也只是点点头先回房了。鲁迅抽完烟到房间已经是凌晨一点了,当时的许广平因为过于担心他也没有睡着。在她写的《最后一天》的文里也看得出她对鲁迅的担忧是十分深切的。那个时候鲁迅其实已经感觉到有些许不适了,但因为时间太晚不好找医生,他也就一直忍着。两点的时候起床上了个厕所,回来一直是睡不着的状态。

许广平也一直在旁边陪着鲁迅,她说:“在精神上虽然我分担他的病苦,但在肉体上,是他独自担受一切的磨难。”当时他的心跳也因为疾病的原因跳得极快,这也让本就敏感的许广平更加心急。本来说的是早上七点找内山先生打电话叫医生,但许广平太担心了六点半她就急急地想赶紧把医生给找过来,当时鲁迅身体是极其不适的,但他还是坚持着坐起来给内山先生写便条。

须藤医生来的时候先生已经是双脚冰凉,平时写作时拿笔的两根手指也已经有些许发紫的现象了,但在注射过药剂后他的身体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期间他还看了一期报纸,之后医生又注射了一剂,依然没有什么明显的作用,只得先躺到床上去。直到晚上七点半,先生的身体依然不见好转,许广平虽然已经很担心了,却还是怀着一点希望他能好起来。

十二点注射过药剂之后许广平让看护先休息,自己亲自照顾先生,当时的许广平根本就没有什么心情睡觉,一直照看着他。就连先生握紧她的手时她为了不让先生多想只是轻轻回握一下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陪他熬着,她觉着他一定可以熬下来,因为他放心不下他的革命事业啊!但这没有回握他成了许广平一生的遗憾,每每回想起来总是心痛不已。

鲁迅最终还是没能熬过这个夜,他没能撑到黎明的到来,那黑沉沉的暗夜终是带走了他的性命,让他永远地定格在了55岁这个年纪。

鲁迅先生的逝世无疑是文学界的一大损失,这一在天上高高挂起的文学巨星终究没能扛过病痛的折磨,永远地陨落了。但他这种为了革命拼命奋斗的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和无数代后世学习和传承的,这是中国的精气神,就像鲁迅先生在《热风》中写下的:“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份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中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作者:历史老炮·贺儿的小金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