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玉文化板塊課題綱要(一)

第一章:吉黑地區;

第二章:蒙遼地區;

      第一節:小河西文化;
      第二節:哈克文化;
      第三節:興隆漥文化;
      第四節:趙寶溝文化;
      第五節:小珠山文化;
      第六節:紅山文化;
      第七節:小河沿文化;
      第八節:夏家店下層文化。

第三章:津冀地區;
      東寨遺址~~白燕文化。

第四章:遠東地區。

本圖節錄自:鄧淑蘋,「紅山系古玉的工藝之美」,『故宮文物月刊』270期。

第一章:吉黑地區;

  • 東北地區史前文化的區域劃分:遼西區;遼東半島區;松嫩平原區~昂昂溪遺址為代表;三江平原區~新開流遺址為代表。

  • 新開流遺址約距今6000年。

  • 東北地區到了青銅時代,雖然遺址大量增加,玉器卻極少見,只有西遼河流域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出少量玉器,

  • 既有夏到早商的時代特徵,又有來自當地紅山文化和鄰近遼東半島特徵的玉器。

  • 吉黑地區史前遺址的玉器,出於墓葬的少,只有吉林省的腰井子、長嶺,黑龍江省的倭肯哈達和小南山,而採集到玉器的遺址點較多,但玉器的出土數量,墓葬遠多於遺址採集。

  • 吉林省新石器時代遺址和玉器的出土,集中於西北部靠近紅山文化分佈區東部邊緣的嫩江中上游的白城地區(洮南、大安、鎮賚、長嶺、通榆、幹安諸縣);

  • 據2000年出版的吉林省文物地圖集,這一區域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佔到吉林全省的74%(全省共181處,這一區域136處)。

  • 吉林腰井子距今7000~6500年;
    吉林聚寶山距今7500~6500年;
    黑龍江刀背山距今6000~5000年;
    黑龍江小南山距今9100年;
    黑龍江小哈拉距今7000~4000年;
    黑龍江李家崗子距今6000~5000年;
    黑龍江亞布力距今5000~4500年;
    黑龍江倭肯哈達距今7000~6500年;
    黑龍江烏裕爾河距今4000年;
    黑龍江滕家崗距今7000~4800年。

背景:

  • 吉林省出土玉器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集中在西北部,靠近紅山文化分佈區東部邊緣的嫩江中上游的白城地區。

  • 據1998年統計,黑龍江省有26個新石器地點出土105件玉器(其中玉工具23件)(孫長慶等,1998)。

工藝:

  • 內孔大都單面旋鑽。有不鑽繫孔,鑽雙繫孔;大孔者為體飾,小孔者為佩飾。

  • 多孔聯璧有雙孔,三孔者,上窄下寬或上小下大。

  • 內外圓周大都不規整,粗糙銳利,當然也有內外圈規整的。

  • 梭型中孔乃磨石磨出

  • 沒有中孔的佩飾流行單邊打凹。

  • 黑龍江小南山遺址出土的玉珠底部都磨平。

  • 玉管邊緣大都磨損。

  • 下料使用線狀工具帶動解玉砂切割工藝,玉器製作多數使用磨製工藝。

器型:

  • 吉黑地區的環狀玉器:外形有圓形;橢圓形;委角方形、長方形;方圓兼有形;不規則形;體部切面有橢圓形(厚體);薄刃片形(薄體);內厚外薄三角形;內厚外圓D形。

  • 黑龍江雞西市刀背山墓地採集了一件距今約5~6000年的帶齒玉環;另有玉環下部併聯兩個小環。

  • 墬形玉飾都有繫孔,有的有中孔,有些沒有。中孔有圓形,長條形。

  • 黑龍江省伊蘭縣倭肯哈達洞穴遺址出現打雙繫孔的異形玉珮。

  • 玉珠外形大都不規整;個頭較大。

  • 吉林省三十號鄉腰井子遺址出土底部磨平打隧孔的玉珠。

  • 薄體玉斧底部多圓舌狀,厚體玉斧底部兩邊多夾角。

  • 出現鐲形玉玦,小玉玦。

  • 玉匕、玉錛、玉鉞、玉斧、環形玉玦、齒輪狀石器(石骨跺)、石刃骨梗刀、還出現勾玉。

  • 左家山一期(距今6500年)出土樸拙型玉豬龍。

  • 距今7500~6500年的吉林省聚寶山玉環環體表面微凹。

  • 玉斧有薄體舌形;厚體形;還有長條玉鑿。

第二章:蒙遼地區;

第一節:小河西文化:距今9000年以遠

  • 小河西文化因敖漢旗小河西遺址的發掘而得名。經正式發掘的同類文化遺址還有敖漢旗西梁、榆樹山、翁牛特旗大新井遺址等。

  • 1998年,文博工作者又在喀喇沁旗牛營子鎮馬架子村發現了大型小河西文化聚落。小河西文化是內蒙古東南部至遼寧西部地區目前已確認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 小河西文化房址有:榆樹山22座、千斤營子10餘座、小河西也發掘幾座。

  • 房址均為圓角方形或長方形半地穴式,房址面積在15-50平方米,均有門道。較大的房址修築呈凹字形二層臺。有的房址在修築時埋殉狗或人,即在房址一角或穴壁一側挖一豎穴圓坑,將人或狗放置坑中後填土。居住面中間為灶址。

  • 陶器均為紅褐夾細砂陶,尚未見泥質陶,素面陶佔絕大多數。尚未出現玉器。器形以筒形罐為主,方唇直口,直壁近底斜收,小底較厚。

  • 骨刀的刃部鑲嵌有細石葉。遺址尚有敖漢旗西梁、榆樹山、翁牛特旗大新井等。

  • 小河西文化的經濟形態以漁獵、採集業為主。

  • 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牛營子鎮馬架子村東北約0.8公里坡地上的馬架子遺址採集到兩件石管。

器型:

  • 骨刀的刃部鑲嵌有細石葉。遺址尚有敖漢旗西梁、榆樹山、翁牛特旗大新井等。

  • 石球和餅形器的數量較多,是小河西文化的兩種典型器類。

  • 環形石器在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和紅山文化中未見,是小河西文化有代表性的石器。

第二節:哈克文化:距今8850~4000年。

  • 1985年文物普時查,考古工作者在呼倫貝爾盟海拉爾市哈克鄉團結村村東約150米的地方,發現了大面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當時稱之為團結遺址。後來,專家建議統一稱之為“哈克遺址”,它所代表的考古學文化則被稱為哈克文化。

  • 哈克文化玉器出現時間可能在哈克文化晚期。是海拉爾河及其支流伊敏河流域一支獨特的新石器玉器文化。

  • 哈克文化遺址位於貝加爾湖到遼西、嫩江流域的中間位置。

器型:

  • 出土玉人頭,髮型中分,背面打牛鼻隧孔。

  • 出土片狀玉鐲,片狀玉環、厚體玉環,委角方形玉璧,委角三角形玉璧,條形玉墬,寬體玉鑿(尖角玉斧),玉錛,壓製精美的石鏃與石葉。

第三節:興隆漥文化:距今8150年~7350年。

  • 1983年開始,中科院考古所對位於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窪村的興隆窪文化聚落遺址進行了7個年度的考古發掘,將聚落全部揭露,共發掘3萬餘平方米、170餘座長方形半地穴式房址,聚落圍壕近橢圓形。

  • 已發掘的興隆窪文化遺址還有查海、白音長汗、南臺子、金龜山、盆瓦窯、東寨、西寨、興隆溝第一地點、上宅等。

  • 遺址遍佈燕山南北地區,分佈範圍北起松遼分水嶺,南到燕山南麓,東起醫巫閭山,西抵大興安嶺,在河北省泥河灣盆地陽原縣姜家梁遺址也發現與興隆窪文化接近遺存。

  • 早期房址集中在環壕內;有寨門式建築址。

  • 房址為圓角方形或長方形半地穴式,中間為圓形淺坑灶址,灶之兩側有柱洞,多為4個;各房址均無門道,推測以梯出入;

  • 圍壕內側的房址面積一般在60平方米左右;興隆漥遺址有2座房址超過140平方米,並排位居聚落的中心,可能是該聚落的首領所居,或舉行公眾議事、原始宗教活動的場所。

  • 靠近穴壁的居住面上有土坑豎穴墓;單人直肢葬;有的居室墓的墓主人還裝飾有蚌裙,即有數百個經打磨和穿1小孔的蚌殼成排地出現在腰間到腿部,似釘綴在腰裙上。

  • 陶器以夾砂灰陶為主,未見有泥質陶,均為手製;器類中筒形罐占絕大多數,口或敞或斂;普遍飾滿由三至五種紋飾組成的複合紋,以壓印紋和附加堆紋為主,普遍飾滿由三至五種紋飾組成的複合紋,以壓印紋和附加堆紋為主。

  • 一般器表紋飾為:口沿下為凹弦紋帶,中部為附加堆紋凸泥帶或索狀紋帶,其下為主體紋飾,為交叉紋、之字紋、幾何紋、戳印坑紋等。

  • 工具以磨製石斧、方形鏟和打製的鋤形器、刀數量較多。

  • 主體紋飾之字紋。

  • 早期包括興隆窪遺址第一期、查海遺址第一期、白音長汗遺址第一期和南臺子遺址;

  • 中期包括興隆窪遺址第二期和第三期,查海遺址第二期、興隆溝第一地點、上宅遺址第八層以及東寨遺址部分遺存;

  • 晚期包括查海遺址第三期、白音長汗遺址第二期、西寨遺址、金龜山遺址、盆瓦窯遺址第一地點和第四地點以及東寨遺址部分遺存。

  • 隆窪文化的經濟形態是以採集、漁獵業為主,並有了原始農業。

  • 隆窪文化中期的興隆溝遺址,居室墓的比率28/38,高於隆窪文化早期。

洪格力圖出土石器、玉器

1.玉玦  2.石玦  3、4、6.石管 5.玉匕  7.石斧  8.玉石料  9.石管形飾  10.玉斧

洪格力圖玉玦、陶人面飾

1-7.玉玦   8、9.陶人面飾

器型:

  • 查海-興隆窪文化的玉器,主要是玉玦。

  • 黑龍江的小南山和日本列島的桑野遺址(繩紋時代早期,距今約6000~7000年),為與查海-興隆窪文化共同的玉玦與玉匕形器的組合。

  • 洪格力圖一座興隆窪文化石棺墓內集中出土7件玉玦,雖然準確出土位置已被擾動,但從器體大小的排列順序看,可確定為一組玉玦,顯然不是作為耳部的裝飾品使用的,應具有標誌墓主人生前社會等級、地位、身份的功能,可視為禮器。

  • 玉珠、玉管中孔面大都呈斜面。

  • 出土玉匕、勾玉、玉錛、石獸,玉蟬。

  • 石葉與骨梗刀製作精美

  • 人面像的材質有陶質、蚌質、巴陵石質、石質、人頭骨質。

  • 出土很多石人像,石質女神像、陶塑女人裸體像。

  • 查海~興隆窪文化的玉器,主要是玉玦(柱狀與環狀)、7件玉匕形器與偏心小玉環、玉鑿。

  • 還出現礫石擺塑龍。

  • 新樂文化出土煤晶製作的球、碗與璫形器;玉鑿、玉斧、玉珠與玉錛

  • 最重要的是出土一件碳化鳥形木雕。

  • 興隆窪文化聚落遺址遍佈燕山南北地區。

  • ]經濟型態以採集、漁獵業為主,並有了原始農業。

  • 出現蚌裙,豬與原始龍崇拜。

  • 工具有磨製石斧、方形鏟和打製的鋤形器、石刀數量較多。

  • 玉斧有舌狀刃與平刃,少數斜刃。

  • 玉玦有鐲形玦、小環形玦與柱狀玦。

  • 玉玦斷面有圓形、外厚內薄三角形、厚體橢圓形與不規則柱形。

  • 環形玦的外圓並不規整。

  • 玦口使用線狀工具帶動解玉砂製成。

  • 興隆溝4號居室墓,女孩眼部鑲一玉玦。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該公眾號

(0)

相关推荐

  • 【瑾瑜匯】獠牙猙獰 神威凜然

    獠 神 牙 威 猙 凜 獰 然 在文化期,雖然農業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漁獵仍然占有著相當的比重.動物既是當時人們漁獵的主要對象,也是對自身安全的一大威脅.這種又敬又畏的心理,使得當時的人們對其有所 ...

  • 東北玉文化板塊課題綱要(二)

    第四節:趙寶溝文化:距今7150年~6420年. 趙寶溝文化發現於1984年和1985年,中科院考古所對敖漢旗小山遺址進行了發掘,一種新的文化類型又被分辨出來.通過1986年中科院考古所對趙寶溝村一號 ...

  • 東北玉文化版塊課題綱要(三)

    第七節:小河沿文化:距今5000~4000年. 小河沿文化,得名於1974年遼寧省博物館等單位發掘的敖漢旗小河沿村南臺地遺址. 燕山以北地區經過正式發掘的小河沿文化遺址和墓地共有6處,分別為南臺地遺址 ...

  • 第六講:中原玉文化板塊課題綱要(一)

    第一章:黃河上游: 第一節:仰韶文化:距今6800~5000年: 第二節:馬家窯文化:距今約5300~4100年: 第三節:齊家文化:距今約4000~3500年: 第四節:四壩文化:距今3950~35 ...

  • 第六講:中原玉文化板塊課題綱要(二)

    第三節:齊家文化:距今約4000~3500年. 齊家文化是1924年在甘肅省廣河縣(舊稱寧定縣)齊家坪遺址首先發現而得名.分布範圍在黃河上游及其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和西漢水等流域,並以渭河上游 ...

  • 第六講:中原玉文化板塊課題綱要(三)

    第三節:廟底溝二期文化:約距今4900~4800年 廟底溝時期,中原文化表現出了強烈的擴張性,強盛時西到甘東,南抵宛襄,北達河套.它的影響面更大,西到甘青,東抵沿海,南到長江南北,北達長城內外,幾乎遍 ...

  • 第十講:南島與其他玉文化板塊課題綱要(一)

    第一章:南島玉文化圈:         第一節:廣東石峽文化~距今3800~3100年.         第二節:台灣地區玉文化:                 1.大坌坑文化~5500~4500年 ...

  • 第十講:南島與其他玉文化板塊課題綱要(三)

    第三節:朝鮮半島: 史前時期(A.D.350以前)已開始使用碧玉.水晶.玻璃等材質的勾玉(曲玉).管狀和球狀珠飾. 朝鮮半島的西北和東北部與遼寧.遼東和西伯利亞沿海地區具有諸多文化共性. 三國時代(A ...

  • 第七講:江淮玉文化版塊課題綱要

    第一章:雙燉文化~距今7500~7000年: 第二章:薛家崗文化~距今6000~5000年: 第三章:凌家灘文化~距今5600~5300年. 江淮地區可能是第三個玉器起源區. 江淮地區的淮夷是東夷族的 ...

  • 第八講:長江中游玉文化版塊課題綱要

    第一章:彭頭山文化:距今約7500年:湖南 第二章:皂市文化:距今約7000年: 第三章:城背溪文化:距今約6600年: 第四章:大溪文化:距今約6400-5300年: 第五章:屈家嶺文化:距今約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