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附子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一、典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2、《本草乘雅半偈》:“主风寒咳逆邪气,寒湿 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坚积聚血瘕,金疮。”
3、《名医别录》:“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眙,为百药长。”
4、《本草崇原》:“主治风寒咳逆邪气,寒湿 拘挛,膝痛不能行走,破症坚积聚,血瘕金疮。”
5、《本草拾遗》:“醋浸削如小指,纳耳中,去聋。去皮炮令坼,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内,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
6、《本草从新》:“大燥回阳、补肾命火、逐风寒湿。”
7、《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
8、《本草撮要》:“功专驱风泄湿。熟附得麻黄发中有补。生附得麻黄补中有发,得人参能留阳气,得熟地能固元阳,得干姜、桂枝温经散寒、通经。”
9、李杲:“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治经闭;补虚散壅。”
10、王好古:“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11、《本草分经》:“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能引补气药以复失散之元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治督脉为病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症。生用发散,熟用峻补。”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2、《本草纲目》:“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痓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合葱涕,塞耳治聋。”
13、《本草备要》:'补肾命火,逐风寒湿。'
14、《本草经解》:“主风寒咳逆邪气,寒湿痿 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坚积聚血瘕,金疮。”
15、《本草经集注》:“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
16、《本草蒙筌》:“气因浮中有沉,功专走而不守。凡和群药,可使通行诸经,以为四肢厥逆,去五脏沉寒。”
17、《本草新编》:“无经不达,走而不守,但可为臣使,佐群药通行诸经,以斩关夺门,而不可恃之安抚镇静也。去四肢阙逆,祛五脏阴寒,暖脚膝而健筋骨,温脾胃而通腰肾,真夺命之灵丹,回春之仙药也。用之当,则立刻重生;用之不当,则片时可死。畏之而不敢用,因循观望,必有失救之悲;轻之而敢于用,孟浪狂妄,又有误杀之叹。要在人辨寒热阴阳,而慎用之也。”
18、《本草易读》:“通行十二经。暖肾燥脾,除湿逐冷。退手足之厥逆,舒踝膝之拘挛,回将绝之元阳,降逆上之浊阴。破症瘕积聚,兼治寒疝,疗癫痫麻痹,并息慢惊。呕哕膈噎之疾,沉寒痼冷之 ,泻痢清谷之厄,霍乱转筋之症。通筋脉而坠胎孕,敛疮口而塞耳聋。”
19、《本草择要纲目》:“主治风寒咳逆、温中、散脏腑沉寒、拘挛膝痛、补虚散壅、脊强而厥、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下痢赤白、助阳退阴。”
20、《长沙药解》:“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温,踒。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21、《得配本草》:“主六腑沉寒,回三阴厥逆。雄壮悍烈之性,斩关夺门之气,非大寒直中阴经,及真阳虚散几脱,不宜轻用。引补气药,追复失散之元阳。引补血药,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祛除在里之冷湿。”
22、《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主风寒咳逆邪气,寒邪逆在上焦。温中,除中焦之寒。金疮,血肉得暖而合。”
23、《新修本草》:“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 ,拘挛膝痛,不能行走。疗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
24、《药鉴》:“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除六腑之沉寒,补三阴之厥逆。”
25、《药笼小品》:“通行经络,无所不至。能引补气药,以复失散之元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祛下焦之寒湿。治中寒中风,心腹冷痛,暴泻脱阳,脾虚久泄,拘挛风痹,小儿慢惊,痘疮灰白,一切沉寒痼冷之症。开关门,消水肿。”
26、《药征》:“主逐水也;故能治恶寒、身体四肢及骨节疼痛,或沉重,或不仁,或厥冷,而旁治腹痛、失精、下利。”
27、《证类本草》:“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 (乌卧切) ,挛膝痛,脚疼冷弱,不能行步,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利赤白,坚肌骨,强阴。”
28、《本草汇言》:“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29、《本草求真》:“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剂。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用此无不奏效。”
30、《珍珠囊》:“温暖脾胃,除脾湿肾寒,补下焦之阳虚。”
31、《用药法象》:“除脏腑沉寒,三阳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去甲乌头碱等双酯型生物碱,还含有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等单酯型生物碱。双酯型生物碱是附子的主要活性和毒性成分。《中国药典》规定:含双酯型生物碱以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总量计不得超过0.020%,淡附片不得过0.010%;含苯甲酰新鸟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的总量不得超过0.010%。
2、本品有强心、扩血管、镇痛、抗炎、抗溃疡等作用。
3、药理:①具有强心作用,动物实验表明,乌头久煎剂及川附子(熟附子)煎剂,对离体心脏(蟾蜍、蛙、豚鼠)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熟附子作用较强,煎煮愈久强心愈显著,毒性愈低。其强心成分般认为是非生物碱部分,其对心脏的作用,部分是由于对迷走神经影响,更主要的是直接对心肌的作用。②对动物甲醛性和蛋清性“关节炎”有明显消炎作用。③乌头碱有镇痛作用,东莨菪碱能增强其效力,在药麻复方中,其镇痛作用可与洋金花协同。④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兴奋作用,能显著降低大白鼠肾上腺抗坏血酸的含量,增加尿中17酮类甾醇的排泄,减少末梢血液中嗜酸性白细胞数。在临床上,对某些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患者,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