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学习多年,却还没成事?
现在网上每天都有文章被写出来,看起来很多类型,其实看到里面的底层逻辑,主要就讲两件事。
第一,说服你去做什么、方向、经验、分享。
比如,告诉你该做什么,早起和成功的关系,为什么要存够10万,要做长期主义,做事要多思考导向等等。
大多是思路理念的阐述,还有一些人生建议构成。
第二,告诉你怎么去做、方法、技巧、干货。
比如,怎么早起,怎么时间管理,怎么写出爆款,如何存到10万块等等。
比如,前两天写了一篇文章,讲如何成为一个高手?是从说服人的角度去写的,今天要从怎么做的角度再写一篇。
先从一个问题开始,为什么学习多年,却还没成事?
说实话,这个问题经常被人提到,我的读者基本都是25岁-30岁左右,这个群体有个最大特征,都不是刚入社会的小白了。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有了一点经验,这里的潜台词是,都过了这么多年了,应该能打破能力幻觉了。
什么是能力幻觉?
开始觉得自己挺厉害的,因为没真的去做事,所以不清楚自己的能力,也不知道自己的方法是否管用。
经过时间的沉淀,再去审视自己,学了很多方法,还是没干成事,觉得自己读了很多书,却还是没有知识积累,感觉看了不少成长干货,自己还是一样。
实实在在的结果,才能打破过去的能力幻觉,过去自以为感觉良好,真正做出成果来,才清楚能力如何。
现实中的打脸,是说服自己的最好方式。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经历,看了不少畅销书,读了不少成长方法,再看自己既没有执行力,也没有坚持做一件事。
再来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学习多年,却还没成事?
平时课程没少听,各种专栏没少看,书也看似读了不少。
我总结有以下5个原因;
1、知识和体验的鸿沟
很多一看就有道理的知识,在生活中却没有发挥出效果,核心原因就在于,知识和体验之间的鸿沟。
举个例子
我现在对你说,你要坚持跑步,养成习惯以后,每天跑步就很容易了。
这个知识是没错,但在你真正做到之前,并没有养成跑步习惯的体验,只是在脑海里理解了这个意思,但是身体并没有感受到。
所以在你开始养成习惯的时候,脑海里美好的未来,和此刻跑步的痛苦,起床的烦恼,反而更加真实。
未来美好的结果,此刻痛苦的经历,在这两个选项中,大部分都会对此刻的痛苦屈服。
你说未来很好,可谁知道呢?
这个就是知识和体验的差距,你学了一堆游泳方法,不去水里体验一下,就无法体会到什么是浮力,怎么叫漂浮在水面上。
这就是第一个原因,只是学了很多知识,并没有行动使用的体验。
2、习惯使用自动状态做事
真正的学习只在最开始的阶段,无论做什么事都一样,一旦适应了,习惯了,就开始进入自动模式。
比如,骑自行车,开车,最开始的时候最紧张,生怕摔倒了,骑上去歪歪扭扭,通过一次次的训练改正,才慢慢的学会开车。
一旦完全适应学会了,之后都是在重复开始学习的经验,慢慢把操作交给自动模式,不需要再想什么时候操作什么按钮。
问题也是从现在开始的,一旦能应对自如了,也意味着你不需要学习了。
很多人的能力,都是在进入职场的前3年学到的,之后都是在吃这个老本。特别是现在的工作,基本上岗位流程操作,新人上岗也就几个月就适应了,之后就开始进入循规蹈矩的生活状态,每天重复昨天的工作内容。
这些因素,很容易让人习惯使用自动状态做事,看似得心应手,其实也说明他进入的停滞期,已经和变化隔绝开了,继续做也很难有什么突破了。
可以追求熟练,但也要极力避免自动化,陷入个人的路径依赖。
做事能感觉到痛苦,其实这意味着你还有的学,还在进步。
如何避免进入自动状态?
一个词,更好。
无论做什么事,都想想怎么比上一次做的更好,有没有地方可以改进。
我现在做什么事,都有信心优化一个做事流程出来,这个过程就是不断追求更好的过程,不要设定具体目标,而是一直追求更好。
3、学习不是为了舒服
学习不能只是追求舒服,而是要刻意训练自己的能力。
比如,同样的玩游戏,普通人玩游戏纯粹是追求乐趣,怎么爽就怎么来,但是想成为专业的电竞选手,就必须花大量时间训练自己的技巧。
一个技能使用上万次以后,里面已经没有什么乐趣可言了,有的只是专业技术的练习。
只有用更困难的任务逼迫自己学习,才能成为高手。
还是拿读书来说,有些同学虽然很爱读书,但是读的大部分都是简单的书,不是不能读,而是这类书有个问题。
里面的内容,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会大量稀释知识,通过大量的故事,总结一个道理的方式,让你感觉看了就懂了。
你是顺着作者的思路找到的答案,并非是自己思考理解出来的,就好像吃饭,在吃别人嚼过后,自己直接吞下去。
读书最重要的并不是那几个知识,而是这个阅读理解能力。
天天看网上爽文,天天刷某乎,找到很多方法答案,自己还是啥事没干成,学了无数写作方法,却没有坚持写出文章。
要想训练出真本领,就不能只为了舒服学习,读书要读有难度的书,不只是为了知识,还为了训练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我在读书会经常分享一个理念,我们读一本硬核难读的书,就算读下来你弄懂的很少,但是有了这次阅读难度高的经历,以后你就有信心去读难懂的书。
学习不是为了舒服,学习也必然会充满坎坷。
4、不要为了短期效率放弃学习
学习就是不断改进自己的做事方式,这个过程开始的时候,肯定会有些不舒服。
比如,开始用电脑的时候,对键盘不熟悉,喜欢用一个手指打字,虽然暂时的解决了问题。
但是我们都清楚,只有学会用两只手打字,效率才能真正的起来。
后来我就刻意使用两只手,早期还是要看键盘字面,效率还不如一只手,但是为了长期的效率,只能继续训练使用。
到现在基本上已经盲打了,不需要看键盘,效率也大大的提升。
如果总是追求把活尽快干完,就很难有练习的机会。
早期读书的时候,我习惯用笔记笔记,因为以前就是这样做的,随着读书数量的增加,笔记太多了,找起来也不方便。
后来就强迫自己,把手写的笔记,改成用电脑记,这样我想要什么内容,直接检索就可以找到。
但是一边读书,一边记笔记,开始也觉得不自在,觉得效率很低,但是后来我一篇笔记,写到2000字以后,就深刻感受到电子笔记的便利。
开始我们都有过去的习惯影响,这些熟悉的技能,虽然暂时能应对眼前的问题,但终究还是要不断迭代。
不能因为开始骑车慢,就放弃了骑自行车,不能因为短期效率,就放弃了长期的价值。
5、重要能力要大量的训练
我之前看过一个电竞选手的训练纪录片,从此直接让我放弃了对游戏选手生活的幻想。
以前以为电竞不就是打游戏,每天可以玩游戏,还有什么职业比这个更快乐。
想要变得厉害,可不只是游戏场里超神的发挥,而是靠日常大量的专项训练,为了保持手感,每天要进行长达10小时的训练,不断的重复某个技巧,训练自己的手臂的反应。
在去看奥运冠军的日常训练,没有那么多漂亮的炫技,有的只是,对某些关键技能进行细分,再进行大量有针对性的重复性训练。
说实话,看完觉得非常枯燥,从此我也深刻理解,什么叫真实日常?
看似帅气的动作,被后都是无数个枯燥的日常训练,积累起来的。
我之前分享过,为什么要保持日更?
每天写这么可能保持都是精品,为什么不多花几天时间,写一篇深度好文,原因就是真实日常,只有每天写,才能让我保持笔感。
可能日更的质量有些不够好,但是我每天输出,都把自己大脑的思考转换成文字,等于清空了大脑,让我可以有更多空间去容纳其他知识。
我写作从来不靠灵感,靠的就是每天日常的练习,瞬间把思考转换成文章的能力。
能力,就是在一天天,一篇篇文章中,训练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