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可不只是为了吃
最近因为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爆发,野生动物被疑似病毒传播的根源,因为最被发病的人似乎都或多或少与武汉海鲜市场有关,而武汉海鲜市场有摊位出售“野生动物”。这些“野生动物”虽然多数是有合法来源,是人工繁育的产品,但难免没有鱼目混珠,夹带野外猎捕来的真正野生动物。因为目前市场管理比较混乱,加上野生动物和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在鉴别上技术难度大,而对过程监管和市场监管都相对缺乏,动物检疫也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所以疑点多多。
虽然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环境中分离出了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但还没有确认究竟是什么物种将病毒带到了海鲜市场,是直接野外猎捕来的野生动物还是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因为难以溯源,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在哪个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场所找到该病毒,也没有哪个人工繁育场爆出有人被感染。
无论如何,这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已经让人们“谈毒色变”,给整个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力,严格管理、杜绝食用野生动物是理所当然的。首先国家林草局、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紧急发通知,暂停一切与野生动物有关的活动。中央召开紧急会议,也明令禁止一切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贸易。网络上关于野生动物产业以及野生动物管理的讨论之声不绝于耳。有人提出应该明晰自然状态中的野生动物和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的概念,区别对待,分类管理。通过严格养、售、用痕迹和标识管理,杜绝野外猎捕的野生动物进入市场。严格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但也有其它的声音,认为应该彻底取缔人工繁育“野生动物”。
本人认为,即使是在大灾之时,也要冷静思考,切不可“因噎废食,剪矢留镞”。对于人工繁育产业,应该规范而不是取缔。中国目前对野生动物的概念模糊不清,把除了家禽、家畜、家鱼以外的所有动物都称作野生动物,没有考虑其来源和功能,使得管理中出现种种问题,监管十分困难。有人认为人工繁育“野生动物”的目的就是那些好吃“野味”者的借口,应该彻底摒弃。人工繁育技术本身就代表着人类的进步,代表着文明。人不可能不吃食物,也不可能不生病,而且还需要有美的享受。为了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中的资源的利用,人工培育一些产品来满足人类的需要,这正是生态文明的表现。因此,除了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中的野生动物外,正确认识人工繁育“野生动物”的意义也是很有必要的。其实我们今天的家禽家畜也是从野生动物经过长期驯化而来,近年来,有些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也得到了高度的驯化,其生活习性都已经与野生状态下的个体大相径庭,养殖技术也成熟,与家禽家畜几乎无异。特别是一些本来就是以经营利用为目的的从国外引进的养殖物种,不应该也将它们当成“野生动物”来管理。
对野生动物的人工繁育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普遍,范围广,种类多,但管理较规范。不仅有人工繁育“野生动物”产业,而且在野生状态下的动物管理也可以有计划地猎捕。如加拿大、美国等国家,每年都会核发狩猎证,适度猎捕一部分野生动物。管理很规范,法律很细致,一般不会出现大的问题。澳大利亚就曾希望向中国出口野外猎捕的袋鼠肉,只是中国因为其为野生动物而没有答应。
中国人喜食,不管是文艺作品还是日常谚语,与吃有关的东西非常丰富。连早些年出版的动物志书,都专门有一个段落描述那种动物的味道,有些甚至还有加工方法。人工繁育动物可以作为动物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和补充,可以丰富食品的种类,用人工培育的动物来食用,这本是无可厚非的。蝗虫、九香虫、竹虫就是苗族地区待客的上品,蝎子、蜈蚣、甲鱼、海参这些是那些大酒草地的“常客”,而这些东西按现在的法律解释都是“野生动物”其实这些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的意义远不是“吃野味”那么简单。它已经融入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也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对传统中医药的贡献。在中国的传统中医药中,特别是许多中医药制作就离不开野生动物。不管是《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还是今天的中医药药典中,都记载了大量的动物药,除像鹿茸、豹骨、羚羊角、甲片这样一些人们常知的“高大上”药材外,也有像龟壳、蛇肉、大蟾蜍、水蛭、地龙(环毛蚓)、毛蚶等这样一些“不起眼”的东西,但这些也是货真价实的“野生动物”。这些动物药之前是直接来自于自然,来自于野外,在今天生态环境已经变得异常脆弱的情况下,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全球关注的背景下,自然界中的野生动物数量已经远远不够人们利用,也不能再利用。那么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正好可以为市场提供产品,替代自然状态下真正的野生动物为中医药的传承提供物质基础。
第二,对美学的传承的贡献。不管是在中国的诗词歌赋中,还是传说故事、书画戏剧中都有大量与各种动物有关的内容。野生动物饲养在中国古代就有大量的记录,不管是宫廷还是民间,都有饲养一些动物作为美观的习惯,包括糜鹿、梅花鹿、白鹇、锦鸡、画眉鸟等等。这些动物作为美的象征,深受人们喜爱。今天人们常去动物园观察动物,写生绘画,也是出于对动物美的喜爱。通过人工繁育,让更多的动物与人们见面,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第三,为濒危物种的保护的贡献。人工繁育不一定就是为了单纯的利用,也有直接为生态服务的一面。就像大熊猫、糜鹿等这样一些物种一样,通过适度的人工干预,也可以促进种群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物种基因的保留。
第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和环境,而许多相对偏远的山区恰恰能够提供这样的环境,而且效益很好。特别是一些以动物药为主的野生动物,开展人工繁育经营利用,对脱贫致富的效果非常明显。比如贵州有些地方群众养殖梅花鹿、竹鼠等,在养殖过程中让农村很多的本来是废弃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发挥它最大的利用价值,促进乡村的社区经济发展,为偏远山区农村的脱贫致富作贡献,成了脱贫攻坚的有力途径。
第五,为情感寄托作贡献。在一些民族文化深厚的地区,有些人会驯养某种动物与人类相伴,比如说画眉鸟、棕头卧鸦雀、八哥、鹦鹉等,使这些老人老有所乐。
第六,对现代医学的贡献。现代医学离不开野生动物,不管是制作疫苗,还是一些动物试验,都需要实验动物。这些实验动物不全是家畜家禽,而要有多种动物参与。这些动物不可能直接从野外去抓,而最多的就是人工繁育的个体,这些个体有很好的谱系,最适合做医学实验动物。比如近年来发展良好的猕猴、食蟹猴养殖。
总之,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应该是那些有市场需求,又具有相对成熟的饲养繁殖技术,有合法来源的“野生动物”。应该制定规范,加强监管,严格程序,统一标准,强化检疫,采取源头管理、痕迹管理和去向管理,严厉打击非法经营野生动物的行为。让人工繁育“野生动物”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服务,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