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九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鸟鸣涧

山居秋暝

杂诗

送元二使安西

竹里馆

鹿柴

使至塞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唐 ]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一个人客居他乡,无亲无故,独自支撑。

今天正好是农历九月九重阳节,我加倍地思念远在家乡的亲人。

可以想见,兄弟们都在争先恐后地往西山上攀登,他们追逐着、打闹着,其乐融融。

我想念着他们,他们也肯定想念着我。他们互相往对方头上插着茱萸,不知道是谁先提起:今年兄弟们还是少一人。

在诗里,佳节是指重阳节。

少一人,少的是王维自己。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王维十五岁就只身一人从小县城到京城寻找机会,当时正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

王维,字摩诘,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有“诗佛”之称。

他是盛唐诗人的代表,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多才多艺,诗书画都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鸟鸣涧

[ 唐 ]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人只有闲下来,四体闲,内心静,才有雅致观看和欣赏到桂花飘落的意境。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

“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能被觉察到。

在这沉寂无声静悄悄的夜里,春天的大山像是空虚无物一样。

月亮升起,月光照射下来,惊动了山中栖息的鸟儿。鸟虽惊,但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尔发出清脆的叫声,在这春天的山涧中回响。

与其说它们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

诗中出现了两个“春”字,两个“山”字,略嫌重复。我替诗人改一改:人闲桂花落,夜静深山空。月出惊憩鸟,时鸣春涧中。

山居秋暝

[ 唐 ]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空灵的山谷刚刚经过一场秋雨的滋润,

傍晚时分,空气中透出阵阵凉意,已不复夏天时的燥热。

皎皎明月从松枝间洒下清光,净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竹林里一阵喧响,是那些洗衣服的女子们回来了。

莲叶轻轻摇动,是那顺流而下、满载而归的渔舟。

春已远去,夏亦尽,百花凋残,虽然如此,

还是有足够的理由让我留下来不走。

暝(míng):日落时分,天色将晚。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浣(huàn)女:洗衣服的女子。随意:任凭。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杂诗(其二)

[ 唐 ] 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您刚从家乡过来,应该知道家乡的近况。

我别的不问,就问你去我家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我家那扇雕花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今年开花了没有?

来日:来的时候。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著花未:开花没有。著(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

独问寒梅,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

《杂诗·其一》

[ 唐 ] 王维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我家住在孟津地区黄河的边上,院门正对着孟津渡口。

那里常有从江南过去的船,我寄回去的信不知道家人收到了没有?

不从诗人的角度,而从留守者的角度来注解:

咱家住在孟津河边,院门正对着孟津渡口。常见有江南的船开过来,不知道你有没有让人捎信回来?

孟津河,指孟津地区之黄河。

孟津是古黄河的渡口名,在今河南孟津东北,孟县西南。

《杂诗·其三》

[ 唐 ]王维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用 《杂诗》作题目跟“无题”差不多,带有即兴杂咏的意味,显得不那么郑重其事。

才见过冬梅开花,今又听到春鸟啼鸣。

我一直在留心观察那刚刚发芽的小草,最怕它越长越多,越长越长。

以时序的递进、物候的变化,加深主人公的情感。梅花开了,早春已过。百鸟叫了,仲春也已飞逝。现在是莺飞草长的暮春了。随着节序的推移,女主人公的心绪也由百无聊赖到终日惆怅,以至看花落泪、见月伤心了。

以前,她觉得,时间过去一天,距离自己美好愿望的实现就近一日。现在完全是逆反心理:时间愈是过得快,幻灭就愈彻底,犹如滔滔日下的江河,无可奈何。

送元二使安西

[ 唐 ]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早晨刚刚下过一场春雨,润湿了渭城地面上的浮尘,冲洗了旅舍房顶上的青瓦,使得道路两旁的柳树看起来越发清翠嫩绿。

来来来,把这一杯酒也喝了吧,喝了你再上路,

你这一路向西,恐怕很难遇到老朋友了啊!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湿润。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更:再。更尽:先饮完。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竹里馆

[ 唐 ]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我独自闲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可以弹琴,也可以长啸。

没有人知道我在这里,更没有人知道我在干什么,

但是我自己知道,明月它也知道。

竹里馆,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啸(xiào):长声呼啸。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鹿柴(zhai,4声)

[ 唐 ]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空旷的大山里看不见人,却能听到人们的说话声。

太阳绕到了山的西边又将光射进了森林,

落日的余晖再一次静静地照在青苔上。

鹿柴(zhài):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但:只。复:又。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蒙曼老师遵从另一种解释:景,古字形从日京声,本义即指日光。,

[ 唐 ] 王维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远远看见,山青水绿,

走近一听,却没有水声。

春天过去了,可是花儿依然盛开,

有人过来,鸟儿却没有惊走。

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惊:吃惊,害怕。

使至塞上

[ 唐 ]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我奉命去边关慰问将士,轻车简从,打马狂奔。

路过甘肃的居延城,这就算到边地了。

南风北吹,蓬草随风飞,大雁也回归。

浩瀚大漠,远处有烟尘笔直向上升起,

滔滔巨河,好像从落日里倾泄而出。

我们在萧关遇到了来迎接的斥候兵,

他说将军正率领士兵们在前线打扫战场。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单车”两句:一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

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区。

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侯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这里指前敌统帅。

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这里代指前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