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高手
首先问大家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你幸福吗?
我当然知道这个问题不是那么容易回答的,但却想通过这个问题引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什么是幸福?知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1934 年生于东欧,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冷战、信息科学技术大爆发,他发现人类并没有因为这些重大变革事件而变得更幸福。于是他开始思考关于幸福的命题,他选择向最优秀的人提问,采访了数百位艺术家、企业家、运动员、医生,都是各自行业内的领军人物,关于幸福他们都描述出一种奇妙的心理状态。在向更多平民百姓进行采访后,结合自身的认知,他将这种幸福感知称为最优心理体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心流”的概念。
心流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许多人形容自己表现最杰出时那种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的感觉,也就是运动员所谓的'巅峰状态’、艺术家及音乐家所说的'思如泉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处于的一种状态是心、意、念三者的分离,也就是想做的事情、该做的事情和正在做的事情之间不是一回事,最典型的场景是我看到有些同学在上课的时候忙着处理工作上的事情,工作时不断的抱怨没有学习的机会,在家里陪孩子的时候想着朋友的事情……而事实上,在这三种状态中都是可以创造心流体验的,在这种体验中,人会全身心投入正在做的事情,心、意、念协调一致,在这个时候“自我意识已消失不见,但感觉却比平日强烈,时间感也有所扭曲,只觉得时光飞逝,瞬间已过数个小时。我曾经在学习《周易》的时候有过这种体验,完全沉浸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那种感受正如古人所说:躲进小楼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
当你进入到心流状态时,你不仅大踏步迈进高手的序列,而且会体验到真正的幸福感。按照传统激励理论的说法,外在的报酬是最重要的,然而当你有有了更丰富的人生经验之后,我们不无痛苦的发现,不是这样的,外在的报酬是次要,最能给我们带来激励作用是过程本身。所以你可以想象一张坐标图。横轴代表能力的高低,纵轴代表挑战的大小,这样根据能力和挑战的程度,我们可以将所有活动分为八大类,对应图上的八个区域。如果挑战过大而能力不足,人们就会产生焦虑;如果挑战太小而能力有余,人们便感到无趣。契克森米哈赖发现,“只有高难度挑战与卓越的能力相互配合,个人的全心投入才可能触发心流,塑造异于平常的体验与感受。”然后我们的技能就会不断提高,而挑战也越来越高,逐渐走向游刃有余的境界。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真正成为一个高手,你需要回顾本节课程之前讲过的全部十五节课程,这些内容正是为了让你成为一名高手而准备的,而练习的方法就是刻意练习。它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刻意练习的第一个关键步骤,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训练目标,它必须是落在学习区上的。
这是什么意思呢?人对外界的感知可以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舒适区里的事情对你来说很容易,比如骑自行车,当你学会后,你不用刻意控制身体的平衡,也能轻松完成骑行。如果你的训练目标是落在舒适区内的,那就没什么训练的意义,重复再多次,技能也不会提升,我称之为「熟练的无能」。很多人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他们长久从事同一类型的工作,每天重复地做些早已习惯的事务,有时候真的是闭著眼睛也会做。这些人看似从事一些高难度、高技术性的专业工作,但是其实在多半的情形中,未必能看出事物的本质,只是熟练的操作;所谓的「多年经验」,不过是把刚出道时学会的一些经验重复了十年而已。熟练无能者的可怕之处在于,他确实熟悉自己的领域,但是由于心态不正确,早已停止学习,在他们的眼中一切都只是一些标准动作而已。
这种现象,我所看过最可怕的就是发生在医生身上,由于社会上医疗资源不足,医生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一天可能要看上一、两百个门诊病人,症状多半也都是些感冒、拉肚子等等小病。有些医生,一看你进诊间已经决定好给你开什么药了,几乎已成为反射动作,一切都是如此「理所当然」。这种基于过度熟练,而失去警觉,把每件事都标准化的处理,一遇上比较特殊的情况,很可能就会产生误判而造成误诊,或是延误病人该有的治疗时机,这样的医疗纠纷时有所闻。
恐慌区里的事情对你来说太难,比如让你直接在一根钢丝上骑自行车,你可能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如果你的训练目标是落在恐慌区里的,那你可能根本就不愿意去练,或者尝试了几次感觉差距太大而放弃,这就是在“瞎练”…
学习区正好介于这两者之间,比如让你“单手骑车”,这个技能目前你还不会,但又不至于做不到,通过一定量的练习,短期内是能掌握的。如果你的训练目标是落在学习区内的,那这项训练的难度对你来说就刚刚好,你是可以通过训练把这项新技能学会的,而所谓的“刻意练习”它也只能发生在这个区域里。
第二,不断创造练习的机会
有了定义明确的目标,接下来你就可以把它分解成具体的小目标,不断的创造练习的情境,每天进步一点点,就像荀子在《劝学篇》中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正是对此的描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里所积的每一个小步,都是为了特定目标的实现而不是为了前进而前进。你不需要格外去创造,工作本身就是很好的练习机会,举一下例子,我的工作大多数情况下都通过授课完成的,因此在课堂上,我每次都要给自己设定两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学员一定要有收获和改变,否则就是浪费了他人的时间,第二个目标是自己一定要获得成长,否则就是浪费了自己的时间。要获得成长,我就会在每次的课堂上给自己设定刻意练习的小目标,,比如这节课练习答疑的能力,下节课练习板书的能力,再下节课练习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讲故事的能力等等。这样,每一次的课堂就变成了自己上台阶的机会。
要想取得进步,你必须要通大量的练习机会来强化技能的肌肉,这样的练习机会你一样可以创造,各位还记得1万小时天才理论吧,这个法则的关键在于,一万小时是最底限,而且没有例外之人。没有人仅用3000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7500小时也不行;一定要10000小时-10年,每天3小时——无论你是谁。这等于是在告诉大家,一万小时的练习,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各位一定记得代表大画家达·芬奇,当初从师学艺就是从练习画一只只鸡蛋开始的。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变换着不同角度、不同光线,少说也得练习一万个小时,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从最简单最枯燥的重复中掌握了达到最高深艺术境界的途径。这才有了后来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所以您可以想想看,在自己已经非常熟悉的工作上,如何创造刻意练习的机会呢?这是成为高手的必经之路。
第三,有目的的练习必须包含反馈。
如果没有了反馈,我们的练习就不再是刻意练习,而是天真练习。想想看,按照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每一个常年在厨房里做饭的人都应该是厨神的级别,可是现实的情况却是,很多人做的菜依然很难吃,他们的问题就出在前面提到的“熟练的无能”,只是在重复练习却没有任何的反馈,改进,提升,整个过程就像是PDCA的循环一样。
适时的反馈可以让我们来辨别在努力做得事情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以便对应的练习来提高自己。在授课中,我会经常把反馈设计在教学环节中,这样不仅同学们可以互相反馈,甚至可以给到我一些积极的反馈,这些反馈都在提醒自己的盲区,还有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与我的预期之间的差距,不断调整授课方式、节奏、内容等,在下一次可以做的更好。
养成反馈的习惯可以防止陷阱到熟练的无能中,多邀请你的老板,同事,下属,客户,朋友甚至是对手给你反馈,以防止陷阱思维的盲区,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不断调整方向的方法。
成为真正的高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之以恒的刻意练习,就像咏春拳的木人桩,是将小念头、寻桥、标指三套咏春拳的攻法、手法、步法、腿法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模拟练习,它充分体现了咏春拳的实战意识与技击方法。通过刻意练习木人桩。可将咏春拳的所有手法脚法揉合到自由搏击中去。拳论有云:化桥觅对手,有师更需求;无师无对手,镜与桩中求。
彭信之
------------
子曰德鲁克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用走心的文字让东西方管理思想交流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