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音韵学必读与必备书目述要

音韵学及其基本术语

韵斋 古文字强刊 2018-09-26

音韵学又称声韵学,是研究汉字的历史读音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也就是研究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语音系统及其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通过分析汉字的读音,归纳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系统,然后进行历史比较,从而探究汉语语音的演变过程及其发展规律。汉语音韵学属于历时语音学范畴。

音韵学又是传统“小学”即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学科分支。汉字用来记录汉语词,词的产生远早于记录它的字形,词是音与义的结合体,则文字首先是语音的载体,不弄清语音和文字的关系,也就很难去推求字义。顾炎武在《答李子德书》中说:“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音韵学是传统小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音韵学有传统音韵学与现代音韵学之分。传统音韵学研究主要用功于音类的归并,以声、韵、调类别的详尽划分来显现汉语各个时段的语音系统。现代音韵学研究借鉴西方语言学的理论、工具(音标)和方法,使汉语音韵学走上现代科学化的道路。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研究,从汉语语音发展史着眼,一般分汉语音韵学为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和现代音四个阶段。而传统音韵学主要有三个分支,即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学。

古音学,研究上古(西周-东汉)时期的语音系统,主要以先秦两汉有韵诗文和汉字的谐声系统为研究对象和材料,通过与中古《切韵》音系的比较来归纳和展示周秦汉古音的韵部系统和声类特点。对古音材料的考证是古音学研究的基本功,古音学的结论对上古汉语的文字、训诂和文献阅读等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今音学,研究中古时期主要是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它以《切韵》、《唐韵》、《广韵》、《集韵》、《礼部韵略》、“平水韵”等“《切韵》系韵书”为主要对象,分析、归纳出中古时期的声韵调系统,探讨其演变规律。“今音”对应“古音”,“古音”实际上指上古音,“今音”指中古音。“今音学”本指“《切韵》学”,《切韵》亡佚已久,《广韵》是流传下来最完整的早期《切韵》系韵书,基本上完整地保存了《切韵》的音系,成为中古音系的代表韵书,故研究中古音系一般都从《广韵》入手。《切韵》、《唐韵》等多种唐写本残卷陆续被发现后,中古音系研究的材料更为丰富,领域更为扩大。

等韵学,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对象来研究汉语语音系统,材料包括各时期不同内容的韵图。等韵图主要运用“等、呼、摄”等概念对字音进行审辨,整体而直观地显示语音组合面貌,略相当于音节表。早期韵图主要用来分析韵书中的反切,分等列图展示其声、韵、调配合关系,如《韵镜》、《七音略》就是用图表来反映《广韵》语音系统的。后来,明清等韵图经改造而不断扩大范围,被用来分析和描写近代汉语(包括方音)的多种语音系统。清代的古音学家还利用韵图来分析上古音系统。等韵学有精细的审音方法,有成套的术语(包括很多“门法”术语),有较好的系统观念和音理知识,这些对音韵学各门类的研究都很有作用。从现代语言学理论、方法等方面看,等韵学是传统的汉语语音学,或可以看成中国古代的普通语音学和音系学,是音韵学基础中的基础。

汉语的现代音韵学,是在继承传统音韵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语音学的理论和方法逐步建立起来的。西方现代语音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汉语音韵学的理论建设和科学化进程上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五四”以后,西方先进的语音学理论和方法传入我国,现代的汉语音韵学研究者一方面总结和继承传统音韵学的丰厚成果,另一方面运用现代语音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和、厘清一些前人说不清楚的语音现象、概念、术语,建立起汉语音韵学完整的科学体系,使之成了一门独立而又系统的学科。随着汉语现代音韵学的发展,在传统音韵学“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三分的基础上,又增加“北音学”(或称近古音、近代音)一支,研究宋末元初至清末的近代音韵,一般认为有官话系统与方言系统之分。方言系统的分支太多,存而不论。官话系统首先以元初产生的《中原音韵》一系韵书为研究对象,其次是明清各时段具有代表性的官话音系韵书,主要反映近代北方地区实际通行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化体系。此类研究对于了解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形成和发展意义重大,是汉语音韵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汉语音韵学的发展建立在反切注音法的广泛运用基础上,“反切”是汉语的一种传统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拼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被注音的字叫“被切字”,用来注音的前一字叫“反切上字”,后一字叫“反切下字”,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然后拼合出被切字的读音。如“都,当孤切”,则是“当d+孤ū=都dū”。在反切广泛应用之前,汉字采用过读若、譬况、直音等方法来注音,都有缺陷。在早期汉语“双声、叠韵”基础上,借鉴佛经传入与翻译中梵文的拼音原理,来改进汉字的注音方法,就促进了反切注音法的产生和完善。今传最早的是东汉末年服虔、应劭用于《汉书音义》中的反切,魏晋以后反切注音法普遍使用,于是有了对反切所注音读的韵、调等字音要素的系统分析,各种韵书才可能相继问世,而韵书的不断产生,正是汉语音韵学形成的基础。隋代陆法言编成重要的韵书《切韵》,经历代修订,成为《广韵》。《广韵》集传统反切之大成,是完整而又系统的汉语音韵研究资料。一般说来,汉语音韵学的学习重点应在今音学,必须把《广韵》的结构及其音系完全弄明白,然后才可能依据它来上考古音,下连近现代音,旁及等韵,因而它是音韵学的基础,是音韵学课程学习的关键所在。

一、音韵学的基本概念与术语

1、声母方面的术语

传统音韵学上,声母又称“声、纽、声纽、音纽”,或称“体语、体文、字母”等。梁顾野王《玉篇》卷末附《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序》已提及“纽”的概念:“夫欲反字,先须纽弄为初。”纽即枢纽,古人认为声母居字音之首,是一个字音的枢纽部分,所以称“纽”。

字母,声母又称“字母”,古人没有音标而用一个汉字代表一个声母,称为字母。一个字母统摄声母相同的一类字,如以[p]开头的字有“帮博北布补边”等,选“帮”为这些字所读声母的代表字(母),称为“帮母”。今知最早的字母产生于唐末,僧人从梵文中引进“字母”概念来专指汉语声母的代表字。又受到梵文字母“悉昙”中“体文”(即辅音)的启发,参照藏文字母体系创制表示汉语声母系统的字母。敦煌发现的唐末僧人守温论音书的《守温残卷》提出三十字母为:“唇音,不芳并明;舌音,端透定泥是舌头音,知彻澄日是舌上音;牙音,见溪群来疑等字是也;齿音,精清从是齿头音,审穿禅照是正齿音;喉音,心邪晓是喉中音清,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宋代据当时语音实际将守温字母补充整理为“三十六字母”,沈括《梦溪笔谈》载其名称并附例字,与《韵镜·序》所载大体一致。古人按“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的发音部位以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的发音方法,对声母进行定位。现代音韵学家参考对音、译音材料和现代汉语方音,运用历史比较法作系统研究,大体上把这36字母所代表的唐宋之间的音值拟测出来,列表为:

清 浊

五   音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清    浊

唇音       重唇       帮 p       滂 p    並 b       明 m

轻唇       非pf       敷pf      奉 bv     微ɱ

舌音       舌头       端 t 透 t 定 d       泥 n

舌上       知 ȶ 彻 ȶ       澄 ȡ       娘 ȵ

齿音       齿头       精ts 清 ts   从 dz           心 s 邪 z

正齿       照 tɕ      穿 tɕ     床 dʑ           审ɕ 禅 ʑ

牙    音       见 k       溪 k      群 ɡ       疑 ŋ

喉    音       影 Ø                 喻 j 晓x 匣ɣ

半 舌音                        来 l

半 齿音                        日 ȵʑ

三十六字母完整地归纳并展示了唐末宋初汉语的声母系统,应用价值、方法论价值都很大,在传统音韵学中勘称了不起的贡献。三十六字母还可按照发音部位的大类分“系”,系下再分“组”,如“帮系”就是指“帮滂并明”(帮组)和“非敷奉微”(非组)两组唇音声母,而“见系”只有“见溪群疑”四母,余可类推。此外,与声母有关的概念还有声类。“声类”,指的是反切上字的分类,它和声母的含义是不完全一致的,后文相关章节将展开讨论。

五音、七音、九音,是从声母发音部位来分类的旧名称。“五音”指“唇、舌、齿、牙、喉”五个发音部位;加上“半舌、半齿”就是“七音”;再将唇音分为重、轻唇音,舌音分为舌头、舌上音,将齿音分为齿头、正齿音,将半舌音、半齿音合称为舌齿音或半舌半齿音,就是“九音”。古人缺乏科学的语音学理论,声母发音部位很难得到准确的表述与解释,“五音、七音、九音”之说难免含混不清,甚至用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和音乐中的音阶名“宫、商、角、徵、羽”来比附。我们用现代语音学的知识来观察和分析,不难把握其实际含义。唇音,是双唇或唇齿发出的音,又分重唇、轻唇音,重唇音是双唇发出的塞音和鼻音,轻唇音是唇齿发出的塞擦音(擦音)和鼻音。舌音,分为舌头、舌上音,舌头音是舌尖中部抵住齿龈发出的塞音或鼻音;舌上音是舌面前抵住硬颚发出的塞音或鼻音。齿音,分为齿头、正齿音,齿头音是舌尖前抵住门齿发出的塞擦音或擦音;正齿音是舌面前抵住硬颚发出的塞擦音或擦音。牙音就是舌根音,是舌面后(舌根)与软腭接触发出的音。喉音,有深喉和浅喉的分别,深喉音是“影、喻”两母,影母是清塞音,喻母是次浊半元音,是真正的喉音;浅喉指“晓、匣”两母,晓母是舌根(舌面后)清擦音,匣母是与晓母发音部位相同的浊擦音。半舌音,即今舌尖边音,舌两边略上翘而舌面微凹,舌尖与上颚松弛接触,古人感到仿佛只用了舌头的一半,故称半舌音。半齿音指“日”母,分歧较大而难定,黄侃认为半是鼻音半是舌齿间音,王力认为半是鼻音半是齿音,故拟为鼻塞擦音。

清浊,传统音韵学“清、浊”概念主要是从声母的发音方法来分辨的,区别主要在于声带的颤动与否,发音时声带颤动的是浊音,不颤动的是清音。三十六字母的清浊主要据《韵镜》来分析,一般分“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四类,罗常培参酌各家异名考定:全清指发音时声带不颤动又不送气的清声母,如见、端、帮等;次清,指发音时声带不颤动但送气的清声母,如溪、透、彻等;全浊,指发音时声带颤动而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擦音,如群、定、从、邪等;次浊,指声带颤动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如泥、娘、喻、来、日等。“次清”即“第二个清”。《韵镜》用“清浊”指不完全的浊,后人仿照次清改称“次浊”。

2、韵方面的术语

有关“韵”的概念主要有“韵母、韵、韵目、韵类、韵部、韵摄”和“等、呼”。它们与韵头、韵腹、韵尾的关系各不相同,体现出各自不同的内容和特点。

韵母,是构成汉语音节的独立语音要素,一般由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三个部分组成,韵母不区别声调,但包括韵头,韵头、韵腹和韵尾都相同而声调不同的字也同属于一个韵母,“韵母”是现代语音学的概念,传统音韵学中不直接讲“韵母”,而只讲“韵”。

韵,首先受到注意的是诗文韵脚中的同韵字,刘勰《文心雕龙》“同音相应谓之韵”是较早论述韵脚协和的,“韵”只是包括韵腹、韵尾而不管韵头,但要区别声调,声调不同的字即使是韵母相同也要分属于不同的韵。

韵目,是古代韵书中韵的标目,是韵的代表字的名称,韵腹、韵尾、声调都相同的两个字是同韵字,两字的韵相同又叫“叠韵”,把相互叠韵的很多字串联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韵”,古代汉语标音没有音素符号和声调符号,韵书就从各个“韵”的同韵字中选出一个作为该韵的代表字,这就是“韵目”,如《广韵》中的“东、董、送、屋”等就是《广韵》206韵的标目,韵目所标示的内容实际上就是韵的内容。

韵类,在传统音韵学研究中,“声类”是反切上字的分类,“韵类”就是反切下字的分类,韵书中各韵的同韵字下都列了多个反切下字来代表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这些反切下字表示了每一个韵里的不同韵母,如《广韵》东韵下的反切下字就分成“红东公”和“弓戎中融宫终”两类,有韵头上的区别,韵类要区别声调,比“韵母”的区别更细一些,“韵类”是关于韵的最小的概念,《广韵》把同韵字再分成若干个“小韵”(同音字组),小韵之间的差别或声母不同,或韵头不同,或声母和韵头都不同,韵相同而韵头不同,实际上是区别了韵类,也就是区别了不同的韵母。

韵部,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而声调不同的归为同一个韵部,“韵部”是比“韵母、韵”更大的概念,《广韵》“东董送屋”四声相承的四个韵归为“东部”。研究上古音要分析《诗经》的古韵分部(王力分三十部),每一韵部都包含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广韵》206韵是“韵”不是“韵部”,四声相承组成61部才是“韵部”,上古韵30部才是“韵部”,“韵”需要韵腹、韵尾、声调都相同,“韵部”只管韵腹、韵尾相同而不管声调。

韵摄,宋元等韵图把韵尾相同、韵腹相近的韵归并为一大类,称为韵摄,《广韵》206韵归并为“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咸”16摄,“摄”是总摄韵尾之意,音理上同韵摄的各韵主要元音应相近,音节结构有共同之处,尤其是有辅音韵尾时韵尾应相同。

等呼,是就韵头(介音)来区分韵母的术语。“呼”辨韵头的开合,“等”辨韵母的洪细。“呼”的本义是“发音”或“念”,是个动词,传统音韵学家将它用作指称韵头区别的概念,把韵头不同的韵母分为“开口、合口”两大类,明代以前只有开、合两呼。清江永《音学辨微》云:“音呼有开口合口,合口者吻聚,开口者吻不聚也。”是说开、合口不同实际上是韵母圆唇与不圆唇的区别,凡韵头或主元音有[u]的为“合口呼”,余者为“开口呼”。

“等”是一种大约出现于唐代的分析汉语语音的特殊方法,是韵图用来表示韵母区别的最重要方法,故韵图又叫“等韵图”。《韵镜》、《七音略》把《广韵》的“韵”分成“一等、二等、三等、四等”四个等次,依次放在“韵”下的四个格子中。清江永《音学辨微》描述四等之区别说:“音韵有四等,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换用现代语音学术语,所谓“洪、细”是指韵母中元音开口度大小和舌位的前后:元音开口度大、舌位较后的是“洪音”,开口度小、舌位较前的是“细音”。一、二等开口度大,舌位较后;三、四开口度小,舌位较前,四等开口度更小,舌位更前。从一等到四等,主要元音的开口度逐渐变小,舌位逐渐前移。王力《汉语史稿》据现代方言等材料对《韵镜》第二十五图的“豪肴宵萧”进行古音拟测:拟一等“豪”韵的韵母为[ɑu],二等“肴”韵为[au],三等“宵”韵为[iɛu],四等“萧”韵为[ieu],认定一等韵舌位靠后开口度最大,二等韵舌位较前开口度次大,三、四等韵舌位靠前开口度较小,“洪音”一二等无[i]介音,“细音”三四等有[i]介音。中古韵母系统发展到近代,“等”的差别逐渐消失,“呼”的细类也合为大类,中古“两呼四等”8个区别演变为“四呼”4个区别,中古合口细音[iu-]介音固化为近代[y-]介音。一般说来,中古“两呼四等”演变为近现代“四呼”大致是:中古开口一二等变为现代开口呼,中古合口一二等变为现代合口呼,中古开口三四等变为现代齐齿呼,中古合口三四等变为现代撮口呼。明代梅膺祚《字汇》后附《韵法直图》所分“十呼”中已有“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呼名称,清初潘耒《类音》卷二从音理上分析四呼的发音部位和唇形:“凡音皆自内而外。初发于喉,平舌舒唇,谓之开口;举舌对齿,声在舌腭之间,谓之齐齿;敛唇而蓄之,声满颐辅之间,谓之合口;蹙唇而成声,谓之撮口。”

韵尾及“阴阳对转”理论,传统音韵学分析古音韵尾所用的概念是“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阴声韵指没有韵尾或以元音收尾的韵,如《广韵》中的“支、鱼、佳、灰”等;阳声韵指收鼻音韵尾[-m、-n、-ŋ]的韵,如《广韵》“东、钟、真、山、侵、咸”等;入声韵指收塞音韵尾[-p、-t、-k]的韵,如《广韵》“屋、铎、质、物”等。今普通话已没有入声韵和[-m]尾阳声韵了,但很多南方方言中还保留入声韵,粤语保留[-m]尾阳声韵。在古音体系中,阴、阳、入声韵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整齐地相配的,如支(阴[e])—耕(阳[eŋ])—锡(入[ek]),主要元音都是[e]而韵尾不同。清古音学家戴震《声类表》按韵尾分古韵为三类,提出“阴、阳”韵相应而可对转,其弟子孔广森进一步完善其古韵“阴阳对转”理论。如《切韵》“能”字有“奴来切”(阴)和“奴登切”(阳)两读,又否定词“无”属阴声鱼韵而“亡”属阳声阳韵,“鱼-阳”正是无尾韵与[-ŋ]尾韵的阴阳对转。广义“阴阳对转”指韵腹相同的阴、阳、入声韵相互转化,如“等、特”以“寺”作声符,上古“寺”韵母[iә]属阴声韵,“等”韵母[әŋ]属阳声韵,特”韵母[әk]属入声韵,主元音都是[ә],韵尾变换派生出音义同源的新词新字来,正是典型的阴、阳、入对转。

3、声调方面的概念

用声调的音高作为非音质音位来区别词义,是汉藏语系的重要特征之一,汉语是典型的有声调语言,声调是构成汉字音节不可缺少的语音要素。

声调,是指音节中语音高低不同的变化,具体指字音中主要元音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即在音节中能够区别词和语法功能的音高。声调又简称“调”,传统音韵学上又称为“声”,如中古“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就称为“四声”。

调类,是有声调语言或方言的声调分类。如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个调类,现代汉语声调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平、上、去”是按字音的高低升降分类,“阴、阳”是据声母的清浊分类,阴声调原属于清声母字,阳声调原属于浊声母字。

调值,是声调的实际读音,即声音高低升降长短的具体值。如现代汉语“阴平”调的调值是55,“上声”是214等。同一种语言或者方言中,调类相同的调值也相同;几种不同方言的调类可以相同,但其调值未必相同。现代汉语的调类、调值都很清楚,可准确描写和记录。中古汉语“平、上、去、入”四个调类的具体调值是什么,古人没有留下确切的解释。唐释处忠《元和韵谱》说:“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较形象地描述了四声在听感上的发音状态。明释真空《玉钥匙歌诀》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也是从感觉上描写声调状态。中古四声的调值,到现在还没办法弄明白。至于上古汉语有无声调分类,分为几类,至今尚无定论,其调值就更无可论了。

平仄,是基于诗词格律的需要从音高升降变化角度对汉语声调的再分类:“平声”字音平直,不升不降不急促,指中古的平声;“仄声”即“侧声”,字音不平,或升或降或短促,指中古上、去、入三声。中古的平声是“平声”,中古的上、去、入三声是“仄声”,今天区分平仄,需要搞清楚中古四声与现代普通话四声的关系:其演变关系可以归纳为“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四)声”。普通话阴平、阳平字绝大部分从古平声分化而来,属“平声”。普通话上声、去声字属“仄声”,尽管部分中古全浊声母上声字如“巨、动、下、罪”变为普通话的去声,古入声字大部分派入普通话的上声和去声中去了,但古上声、古去声、古入产都是“仄声”。中古入声调类在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消失,入声字混到普通话的四声中去了,今阴平、阳平字中包含一小部分古入声派过来的字,应属“仄声”,要注意挑出来。

舒促是“舒声”和“促声”的合称,实质上是从韵尾的角度对声调的再分类。“舒声”指中古“平、上、去”三声,其阴声韵、阳声韵所含的主要元音和韵尾读起来感觉要舒缓一些,故称“舒”。“促声”就是入声,其塞音韵尾[-p、-t、-k]在发音时只有成阻、持阻而没有除阻过程,故塞音韵尾又称唯闭音尾,唯闭音的读音不能延长,使整个音节读起来显得很短促,故称“促”。舒声和促声既有音长的不同,也还应有音高的区别,但促声和舒声的不同表现为塞音韵尾的有无,说到底还是音节结构上有音质的区别。

冯蒸:汉语音韵学必读与必备书目述要

汉字学微刊 2016-05-06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汉字学微刊”

汉语音韵学必读与必备书目述要

冯蒸

原载于《汉字文化》 2007年5期

拙文《汉语音韵学应记诵基础内容总览》在《汉字文化》分四期连载(详下文3),该文发表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尤其是受到了青年学子的普遍欢迎,也受到了一些音韵学导师的重视,纷纷要求我刊出《汉语音韵学必读与必备书目》,这里刊出的书目是我于1999年在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给研究生授课时所开列,后来屡作修改,今在本刊刊出,每本书后略加按语,供广大的音韵学爱好者参考,并希望得到同行专家的指教。所列书目基本上均是中文撰写,有关外文书目从略。必读书目中黑体字部分为特别重要者。

  本书目的分类框架如下:

  壹 汉语音韵学必读书目(含篇目) 

  一、汉语音韵学本体必读书目:(一)通论;(二)中古音;(三)上古音;(四)近代音;(五)音韵学方法论。二、与汉语音韵学密切相关学科必读书目:(一)普通语音学与音位学;(二)历史语言学;(三)汉语方言学;(四)汉藏语比较语言学。

  贰 汉语音韵学必备书目 
  一、韵书、韵图类;二、古音手册、方音字汇类;三、辞书、目录、索引类;四、字书类;五、论文集类。 
  本文共介绍“必读书目”54项,“必备书目”30项,总计84项(其中7和49为一书,72是四本书)。下面我们分别加以题录简评。

  壹 汉语音韵学必读书目(含篇目)(54项) 

  一、汉语音韵学本体必读书目 

  (一) 通论 
1.董同龢:《汉语音韵学》,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5月 
  按:本书1954年以《中国语音史》的名称在台湾出版,是后来所出《汉语音韵学》一书的删节本。1968年在台湾出版本书,是全本。此书长期以来是台湾大学的音韵学教本。这里开列的是大陆印本。全书共分:“引论、国语音系、现代方音、早期官话、《切韵》系的韵书、等韵图、中古音系、中古声韵母的简化、由中古到现代、古韵分部、上古韵母系统的拟测、上古声母、上古声调的问题”等十三章,附录为“语音略说”。本书是到目前为止介绍汉语音韵学最准确、最全面、最深入的教科书,至今尚无其他教科书可以取代。

2.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按:本书是大陆地区目前流行最广的音韵学教科书,但是只讲中古《广韵》音系,不讲上古音和近代音。

3.冯蒸:《汉语音韵学应记诵基础内容总览》,连载于《汉字文化》2001年第2期、2004年第4期、2005年第1期和2005年第3期 
  按: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音韵学界的共识,对不同层面的音韵学学习者应该记诵的音韵学基础内容全部列出,使用十分方便。

4.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上海:上海书店,1984;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按:本书原出版于1938年,对汉语音韵学史作了全面的论述,史料丰富。但只说到高本汉。1984年重版时以“重印后记”补高本汉、李方桂、包拟古等上古音研究,及各家近代音研究等。

5.王立达编译:《汉语研究小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按:本书是从日本1958年出版的《中国语学研究史》翻译改编的,其“汉语音韵”部分对世界各国研究汉语音韵的情况作了简明的介绍,有助于了解1958年以前的海外汉语音韵研究史。

6.杨剑桥:《汉语现代音韵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按:本书对初学者来说内容稍深,适合研究生阅读。本书分两部分,一总论,二分论,兼有音韵学史和音韵学前沿问题论述两个作用。

  (二) 中古音 

  7.[瑞典]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按:本书是关于汉语中古音研究的经典名 著。全书共分四卷,此处主要看第三卷“历史上的研究”。该卷系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讲汉语中古音构拟的方法和结论,影响极大。但内容偏深,初学者阅读须有导师指导。

  8.李荣:《切韵音系》,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按:本书是关于《切韵》研究的经典名著,许多论点至今发人深省。笔者一直把此书作为讲授汉语中古音的教科书。

  9.邵荣芬:《切韵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按:本书是关于《切韵》研究的最近著作,论述全面、深入,是在高本汉、董同龠禾 、陆志韦、李荣等学者的有关中古音论著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新见解,自成一家之言。尤其对初学者理解中古音的核心问题如重纽、唇音开合以及俟母等问题有直接帮助。笔者一直把此书作为讲授汉语中古音的教科书。

10.[清]陈澧:《切韵考(附外篇)》,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1984 
11.[清]陈澧:《切韵考(附音学论著三种)》,罗伟豪点校,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按:清人陈澧的《切韵考》是关于《切韵》研究的经典名著,从该书中可以了解反切系联法的重要作用和陈氏研究《广韵》声韵类的结论。陈澧对《广韵》的校注也很有参考价值。10、11两书任选一种均可,11书有现代学者校注,阅读方便。

12.周祖谟:《陈澧切韵考辨误》,载《问学集》(下),北京:中华书局,2004,517-580页 
  按:陈澧系联《广韵》声、韵类颇有舛误,本文加以刊正,宜与陈书一并参阅。著名音韵学家丁声树先生在1978年曾面嘱笔者如此阅读。

13.方孝岳编:《广韵韵图》,北京:中华书局,1988 
  按:本书基本上是根据《韵镜》和《七音略》二书编成,但每字加注《广韵》反切,是阅读理解《广韵》音系不可或缺的工具书。注文亦有价值。

14.丁声树、李荣:《汉语音韵讲义》,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按:本书原为20世纪50年代教育部举办的普通话语音研究班讲课时的讲义。主要为培养、训练学员调查汉语方言时所必备的中古音知识,本书重点强调中古《广韵》音系与今普通话语音的联系,条理清晰,足资参考。

15.冯蒸:《论〈切韵〉的分韵原则:按主要元音和韵尾分韵,不按介音分韵》,载《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164—185页。又见《冯蒸音韵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240—262页

  按:本文有助于理解和判断各家对《切韵》音系的韵母构拟原则和主要元音的数量。

  (三) 上古音 

  16.王力:《汉语史稿》(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上、中、下合订本)1994 
  按:本书实际上是一部汉语语音史,可使读者了解从上古至中古和从中古至现代的语音演变,条理清晰。其上古音拟测自成一家之言,在大陆音韵学界影响极大,是当代上古音构拟体系三大家之一(三大家指:王力、李方桂、郑张尚芳)。

  17.王力:《先秦古韵拟测问题》,原载《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64年5期,后收入《王力文集》第17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291—339页 
  按:本文是理解王力先生上古音韵母构拟体系和构拟方法的最重要的论文。

  18.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按:本书原发表于1971年台湾出版的《清华学报》新九卷1、2期合刊,是当代上古音构拟体系三大家之一,是继王力先生《汉语史稿》后关于上古音构拟的最重要的论著,在国际汉语音韵学界影响极大,其声母系统特别是复声母系统的构拟尤值得注意,初学者阅读偏深,应在阅毕16、17王力的论著后再读此书。

  19.[美]包拟古:《原始汉语与汉藏语》,潘悟云、冯蒸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 
  按:包拟古(Nicholas C.Bodman)是美国著名汉藏语比较研究学者。本书由4篇论文组成,作者对汉语和藏缅语的同源词认定及汉语上古音的构拟甚具启发性,反映了国外学者对汉语上古音构拟和汉藏语同源词比较的一流水平。

  20.龚煌城:《汉藏语研究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按:本书由15篇论文组成,作者在李方桂先生上古音构拟体系的基础上加以修正推进。反映了汉语上古音构拟和汉藏同源词比较的最新进展和一流水平。

  21.郑张尚芳:《上古音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按:本书是继王力、李方桂二家后关于上古音构拟的最重要论著,在音韵学界影响极大,自成一家之言,是当代上古音构拟体系三大家之一,反映了上古音研究的最新进展和一流水平。本书内容偏深,初学者阅读有难度,应在读毕上述16—19几种论著后再读此书。适合有一定音韵学基础的读者阅读。该书260—581页为“古音字表”,可视为是检索汉字古音的工具书。

  22.冯蒸:《论汉语上古声母研究中的考古派与审音派》,载《汉字文化》1998年2期,17—30页,又见《冯蒸音韵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35—54页 
  按:本文对理解诸家的上古复声母拟测方法和结论有指导性作用。

  23.冯蒸:《王力、李方桂汉语上古音韵部构拟体系中的“重韵”考论:兼论上古音冬部不宜并入侵部和去声韵“至队祭”三部独立说》,见《冯蒸音韵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55—182页 
  按:本文对理解王力、李方桂和郑张尚芳这三家当代最有影响的上古音韵部构拟体系有指导性作用。

  24.王力:《诗经韵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按:本书把所有《诗经》入韵字用王力的体系标出上古音读,有助于理解和掌握上古音。

  (四) 近代音 
  25.陆志韦:《陆志韦近代汉语音韵论集》,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按:本书共收陆志韦先生关于近代汉语音韵研究的10篇论文,分论:《中原音韵》、邵雍《皇极经世·声音唱和图》、《韵略易通》、《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韵略汇通》、《西儒耳目资》、《五方元音》、《三教经书文字根本》、国语入声演变小注,均为名作,学习者当仔细阅读,以理解其方法和结论。

  26.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 
  按:本书对《中原音韵》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成一家之言。后附《中原音韵》全部5833字字表,颇便检索。

  27.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按:本书对《中原音韵》音系作了全面的论述,对入声的论述尤值得注意,自成一家之言。

  28.邵荣芬:《中原雅音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 
  按:本书是汉语近代音的专书研究,对初学者在方法论上有指导意义。

  29.李新魁:《汉语等韵学》,北京:中华书局,1986 
  按:本书对于汉语等韵学的全貌作了概括的论述,并具体介绍了121种等韵学古籍。

  30.赵荫棠:《等韵源流》,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按:本书是现代学者撰写的第一本等韵学专著,有开创意义。资料丰富,足以启迪后学。

  31.冯蒸:《赵荫棠音韵学藏书台北目睹记——兼论现存的等韵学古籍》,载:(1)《汉字文化》1996年第4期,49—60页;(2)人大复刊报刊资料H1《语言文字学》1997年3期;(3)《汉语音韵学论文集》,冯蒸著,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05—436页 
  按:本文宜与上书一并参阅。本文列有现藏于台湾师范大学的“赵荫棠旧藏音韵学书目录”和“现存等韵学古籍简目”,便于查找有关等韵学古籍。全文文笔生动,可读性强。

  32.耿振生:《明清等韵学通论》,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按:本书是关于明清等韵学的全面介绍。

  33.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按:本书原名《近代汉语研究概况》,此为修订增补本,重新撰写,改为今名。本书共分六章,第三章“近代汉语语音研究”有助于读者了解近代汉语语音研究的现状和前沿问题。

  (五)音韵学方法论 
  34.冯蒸:《汉语音韵研究方法论》,原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3期123—141页,又见《冯蒸音韵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1—17页(论文集本在原文基础上有所修订) 
  按:本文分音韵哲学方法论、音韵逻辑学方法论和学科方法论(其下又分求音类法、求音值法、求音变法三小类)三大类全面介绍了汉语音韵研究的17种方法,适合初学者阅读。

  35.冯蒸:《高本汉、董同龢、王力、李方桂拟测汉语中古和上古元音系统方法管窥:元音类型说》,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期73—82页,又见《冯蒸音韵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6月,18—34页 
  按:本文有助于读者理解高本汉、董同龠禾 、王力、李方桂拟测汉语中古和上古元音系统的方法,同时可对历史比较法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

  36.冯蒸:《大匠示人以规矩:从王静如先生教我音韵学看王先生的治学方法》,载《冯蒸音韵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560—573页 
  按:本文以笔者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著名音韵学家王静如先生讲授音韵学的过程,内容生动,文笔流畅,足资参考,为初学者必读之篇目。

  37.邵荣芬:《我和音韵学研究》,载《学林春秋》二编上册,北京:朝华出版社,1999 
  按:本文讲述了当代著名音韵学家邵荣芬先生的治学经验和研究音韵学的方法,应仔细阅读。

  二、与汉语音韵学密切相关学科必读书目 

  (一)普通语音学与音位学 
  38.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按:本书对普通语音学的基本内容作了全面的论述,深入浅出,适合初学者阅读。本书原出版于1957年,后迭经修订,本修订本增加了第七章“音位和音位学”,反映了该领域的较新进展。

  39.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按:本书是北京大学讲授语音学的教科书,与上书相比增加了实验语音学的内容,内容较新。

  40.王理嘉:《音系学基础》,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按:本书对音系学的基本知识作了较全面的介绍,适合初学者阅读,但未能反映近二十年来音系学的新进展。

  41.郭锦桴:《综合语音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按:本书对语音学和音系学的基本知识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二)历史语言学 
  42.岑麒祥:《历史比较语言学讲话》,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按:本书篇幅不大,论述亦深入浅出,但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历史语言学文献资料。用中文讲历史语言学有开创意义。

  43.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按:本书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兼具教科书和研究性专著于一体的历史语言学著作,长期以来一直作为北京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语言学课程的教科书。但书中有些内容叙述未妥,需阅读英文撰写的历史语言学原著。 
  以上二书的最大缺点是没有把“历史比较法”的本质构拟步骤讲清楚,要想真正弄懂历史比较法的构拟本质还须看下列二书:

  44.A.В.捷斯尼切卡娅:《印欧语亲属关系研究中的问题》,劳允栋译,岑麒祥校订,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 
  按:重点参阅本书讲原始印欧语有三组舌根音和原始印欧语元音系统拟测的内容。

   45.Fox, Anthony: Linguistic Reconstru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按:本书是本书目开列的唯一一本必读外文书,主要讲构拟的步骤和方法。是目前我所见到的讲历史比较法最好的英文书,所以破例开列。

  46.[法]梅耶:《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 ,岑麒祥译:(1)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2)《国外语言学论文选译》,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1—85页 
  按:本书是关于历史比较法的经典性名著,宜与以上四书合并参阅。

  47.吴安其:《历史语言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按:本书是关于历史语言学的新著,较徐通锵的《历史语言学》相比增加了许多新资料,也反映了作者的若干新看法,成一家之言。

  (三)汉语方言学 


  48.袁家骅等:《汉语方言概要》,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 
  按:本书是关于现代汉语方言全面论述的经典性著作。本书采用传统的八大方言分区法,对于读者了解现代汉语方言的全貌很有意义。

  49.[瑞典]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按:本书共分四卷,此处请重点看第二卷“现代方言的描写语音学”。高氏此卷的撰写极有特色和价值。可惜近年来少有人注意。

  50.侯精一主编:《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按:本书按照最新的方言分区,对现代汉语的十个方言——官话方言(钱曾怡撰)、晋语(侯精一、沈明撰)、吴语(许宝华撰)、徽语(郑张尚芳撰)、湘语(鲍厚星撰)、赣语(颜森撰)、客家话(黄雪贞撰)、粤语(詹伯慧、甘甲才撰)、闽语(李如龙撰)作了全面的介绍。

  51.游汝杰:《汉语方言学教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按:本书共分八章,全面介绍了汉语方言学的基本知识,材料丰富,内容新颖,视角前瞻,别具特色。

  52.李如龙:《汉语方言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按:全书共分十一章,对方言学的基本知识作了全面介绍,材料较新。

  (四)汉藏语比较语言学 


  53.马学良主编:《汉藏语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按:本书对汉藏语系的四个语族:汉语族、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壮侗语族作了全面的介绍,各语族的介绍基本上分语音、语法、词汇、方言、文字等五个方面。侧重描写,语料基本上限于中国境内,反映了中国学者对汉藏语系的全面认识。

  54.[美]白保罗:《汉藏语概要》,罗美珍、乐赛月翻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印,1984 
  按:本书是美国汉藏语学者白保罗(Paul K .Benedict)所著Sino-Tibetan : A Conspectu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2)一书的汉译本,是国外学者对汉藏语系研究的最重要成果,虽是一家之言,但足资重视。它对原始藏缅语和汉语古音的构拟以及汉藏语同源词的认定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足补国内汉藏语研究之缺憾。本书被国外学者称为是“汉藏语研究的圣经”。但李方桂先生对本书的方法论有批评。

  貮 汉语音韵学必备书目(30项) 

  一、韵书、韵图类 

  55.[宋]陈彭年等:《宋本广韵》,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 
  56.周祖谟撰:《广韵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88 
  按:以上两种初学者可选备一种,但周祖谟书有校勘记。 
  57.《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按:本书集《广韵》和《韵镜》、《七音略》三书为一,而且《韵镜》与《七音略》逐图对照,检索方便。 
  58.余迺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按:本书是关于《广韵》的最新校本,反映了《广韵》版本研究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对《广韵》又音的辑录十分完备,足资参考。 
  59.[清]梁僧宝:《四声韵谱》(上、下),北京:古籍出版社,1955 
  按:本书实集《广韵》、《集韵》、《玉篇》三书为一,编排精细,检索方便,是研究中古音不可或缺的工具书。郑张尚芳先生特别推荐此书,希学者特别留意。 
  60.沈兼士主编:《广韵声系》,北京:中华书局,1985 
  按:本书是检索《广韵》所收各字全面音读的最方便的工具书,在查检中古音韵地位和一字又读时极为方便,对研究上古音也有帮助。 
  61.[宋]丁度等:《宋刻集韵》,北京:中华书局,1989 
  按:本书影印的宋刻《集韵》,卷帙完整,版本优良,后附的《集韵》字索引对检索《集韵》异读字极为方便。 
  62.李新魁:《韵镜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2 
  按:本书实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韵镜》原书的影印,后一部分是对《韵镜》作的全面校证。 
  63.[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北京:中华书局,1984 
  按:该书集中了各经典中汉字的异读,对研究上古音和中古音以及古汉语的构词法有重要参考价值。 
  64.[宋]司马光撰:《宋本切韵指掌图》,北京:中华书局,1986 
  按:本书分20图,按所谓13“摄”排列,记录的是宋代的读书音,是研究近代汉语音韵的必备书。 
  65.[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7月第1版,1982年11月第4次印刷 
  按:本书是大陆地区关于《中原音韵》最为普及的印本。 
  66.照那斯图、杨耐思:《蒙古字韵校本》,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按:本书是一部用八思巴字拼写的元代汉语韵书。八思巴字是元代的一种拼音文字,主要用于拼写汉语和蒙语。本书对研究元代汉语音韵极有价值。

  二、古音手册、方音字汇类 

  67.丁声树编录、李荣参订:《古今字音对照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 
  按:本书收常用字6000左右,据今普通话音检索汉语中古音的音韵地位,检索方便。研究汉语音韵的人可以拿它来推究汉语古今语音的演变。 
  68.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按:本书性质与上书基本相同,收古代常用汉字8000多个,每字后列出上古和中古的音韵地位,并加注拟音,检索方便。但不区别重纽,中古拟音云、以不分,是其不足。 
  69.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汉语方音字汇》(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按:本书收入20个方言点的字音材料,全书收入3000个字目,按普通话音序排列,注中古音韵地位,用国际音标标写方言读音,是汉语音韵研究的重要参考书。本书体例与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第四卷的“方言字汇”相似。

  三、辞书、目录、索引类 

  70.《中国语言学大辞典》编委会:《中国语言学大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音韵学”卷主编:冯蒸 
  按:本书“音韵学”卷的收录特点是:除了有关音韵学的人名、书名、术语外,还收录了大量的“学说”类条目,为其他所有工具书所不载,对于了解本学科的进展和研究现状很有参考价值。 
  71.骈宇骞、王铁柱主编:《语言文字词典》,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音韵学部分”撰者:冯蒸 
  按:本书“音韵学部分”收录的很多音韵学条目为其他所有工具书所不载,对研究汉语语音演变史颇有参考价值。 
  7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甲编](1949前),1978;[乙编](增订本)(1950—1980),1983;[丙编](1981—1990),2005;[丁编](1991—1995),北京:商务印书馆 
  按:本书已出四编,所收音韵学论文篇目颇为完备,检索方便,便于音韵学研究者参考。其中“丙编”、“丁编”二名为学界通称,非原书所有。 
  73.李无未主编:《音韵学论著指要与总目》(上、下),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按:本书收录2006年以前中外学者发表的汉语音韵学论著达11000余条,颇为完备。 
  74.《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按:本书“汉语音韵学”部分的主编是著名音韵学家俞敏教授,所收条目虽然不是很多,但代表了当代汉语音韵研究的一流水平,其中“阴阳对转”、“梵汉对音”、“汉藏词音比较”、“等韵”等条目尤值得注意。 
  75.张斌、许威汉主编:《中国古代语言学资料汇纂·音韵学分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按:集中资料,方便检索。

  四、字书类 

  76.[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 
  按:本书即通称的《说文》大徐本,系用清陈昌治所刻的一篆一行本影印,阅读和检索都十分方便。但颇有讹字,使用时要注意。此书被多次重印,置备最近重印的版本即可。 
  77.冯蒸:《〈说文〉部首今读新订并说明》,载:(1)《汉字文化》1996年4期61—64页转封三;1997年1期58—64页;1997年3期54—64页;(2)《汉语音韵学论文集》,冯蒸著,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95—638页 
  按:本文对《说文》540部首一一列出其今 
  读,便于读者学习记诵。 
  78.[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北京:中华书局,1984 
  按:该书收字按《说文》声符排列(共1137个声符),其[假借]部分搜集了大量的先秦文献通假字例,其[古韵]部分罗列了所收字在上古韵文中的叶韵情况,如颐部第五“革分部”221—222页“直”字[古韵]项下云:“《诗·羔裘》叶'饰力直’,《伐檀》叶'辐侧直亿特食’,《帛系》叶'直载翼’,《礼记·月令》叶'殖饬直惑’,《孟子·滕文公》叶'来直翼得德’,《楚辞·九辨》叶'息轼得惑极直’,《尔雅·释训》叶'极德直力服’”是。材料丰富,甚有参考价值。 
  79.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1—8),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1990 
  按:本书收字54678个,是当代收字最多、最全、最有权威性的汉语大字典,该书所收各字均列出上古和中古的音韵地位,第八卷附有全书所收字的《上古音字表》、《中古音字表》和《通假字表》。对检索汉字古音和通假字例很有帮助。

  五、论文集类 

  80.俞敏:《俞敏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按:俞敏是当代音韵学大师,书中所收关于梵汉对音和汉藏语比较的论文对汉语上古音研究极有价值。对初学者内容偏深。 
  81.邵荣芬:《邵荣芬音韵学论文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按:邵荣芬是当代音韵学大师,本书共收音韵学论文23篇,按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和总论四类编排,很多论文十分重要,足资参考。 
  82.冯蒸:《汉语音韵学论文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按:本书共收音韵学论文38篇,译文5篇,有些论文如本书目中的31、77二文,译文如《藏文前缀音对于声母的影响》、《汉语上古音的*-u和*?鄄iw在〈诗经〉中的反映》等对初学者有帮助。 
  83.冯蒸:《冯蒸音韵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按:本书共收论文32篇,译文9篇。上列“必读书目”中的15、22、23、34、35、36诸文皆见于本论文集。此外其他论文亦值得参考。 
  84.哈平安:《语言与言语障碍论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按:本书共收音韵学论文6篇,其中如《五代两宋词的入声韵部》和《概率论与古韵分部》等文值得初学者参考。


长按下方指纹识别二维码可以关注我们哦~

汉语音韵学必读与必备书目述要

冯蒸 古文字强刊 2018-07-24

  壹汉语音韵学必读书目(含篇目)

  一、汉语音韵学本体必读书目:(一)通论;(二)中古音;(三)上古音;(四)近代音;(五)音韵学方法论。二、与汉语音韵学密切相关学科必读书目:(一)普通语音学与音位学;(二)历史语言学;(三)汉语方言学;(四)汉藏语比较语言学。

  贰汉语音韵学必备书目

  一、韵书、韵图类;二、古音手册、方音字汇类;三、辞书、目录、索引类;四、字书类;五、论文集类。

  本文共介绍“必读书目”54项,“必备书目”30项,总计84项(其中7和49为一书,72是四本书)。下面我们分别加以题录简评。

  壹汉语音韵学必读书目(含篇目)(54项)

  一、汉语音韵学本体必读书目

  (一) 通论

  1.董同龢:《汉语音韵学》,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5月

  按:本书1954年以《中国语音史》的名称在台湾出版,是后来所出《汉语音韵学》一书的删节本。1968年在台湾出版本书,是全本。此书长期以来是台湾大学的音韵学教本。这里开列的是大陆印本。全书共分:“引论、国语音系、现代方音、早期官话、《切韵》系的韵书、等韵图、中古音系、中古声韵母的简化、由中古到现代、古韵分部、上古韵母系统的拟测、上古声母、上古声调的问题”等十三章,附录为“语音略说”。本书是到目前为止介绍汉语音韵学最准确、最全面、最深入的教科书,至今尚无其他教科书可以取代。

  2.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按:本书是大陆地区目前流行最广的音韵学教科书,但是只讲中古《广韵》音系,不讲上古音和近代音。

  3.冯蒸:《汉语音韵学应记诵基础内容总览》,连载于《汉字文化》2001年第2期、2004年第4期、2005年第1期和2005年第3期

  按: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音韵学界的共识,对不同层面的音韵学学习者应该记诵的音韵学基础内容全部列出,使用十分方便。

  4.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上海:上海书店,1984;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按:本书原出版于1938年,对汉语音韵学史作了全面的论述,史料丰富。但只说到高本汉。1984年重版时以“重印后记”补高本汉、李方桂、包拟古等上古音研究,及各家近代音研究等。

  5.王立达编译:《汉语研究小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按:本书是从日本1958年出版的《中国语学研究史》翻译改编的,其“汉语音韵”部分对世界各国研究汉语音韵的情况作了简明的介绍,有助于了解1958年以前的海外汉语音韵研究史。

  6.杨剑桥:《汉语现代音韵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按:本书对初学者来说内容稍深,适合研究生阅读。本书分两部分,一总论,二分论,兼有音韵学史和音韵学前沿问题论述两个作用。

  (二) 中古音

  7.[瑞典]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按:本书是关于汉语中古音研究的经典名

  著。全书共分四卷,此处主要看第三卷“历史上的研究”。该卷系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讲汉语中古音构拟的方法和结论,影响极大。但内容偏深,初学者阅读须有导师指导。

  8.李荣:《切韵音系》,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按:本书是关于《切韵》研究的经典名著,许多论点至今发人深省。笔者一直把此书作为讲授汉语中古音的教科书。

  9.邵荣芬:《切韵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按:本书是关于《切韵》研究的最近著作,论述全面、深入,是在高本汉、董同龠禾、陆志韦、李荣等学者的有关中古音论著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新见解,自成一家之言。尤其对初学者理解中古音的核心问题如重纽、唇音开合以及俟母等问题有直接帮助。笔者一直把此书作为讲授汉语中古音的教科书。

  10.[清]陈澧:《切韵考(附外篇)》,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1984

  11.[清]陈澧:《切韵考(附音学论著三种)》,罗伟豪点校,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按:清人陈澧的《切韵考》是关于《切韵》研究的经典名著,从该书中可以了解反切系联法的重要作用和陈氏研究《广韵》声韵类的结论。陈澧对《广韵》的校注也很有参考价值。10、11两书任选一种均可,11书有现代学者校注,阅读方便。

  12.周祖谟:《陈澧切韵考辨误》,载《问学集》(下),北京:中华书局,2004,517-580页

  按:陈澧系联《广韵》声、韵类颇有舛误,本文加以刊正,宜与陈书一并参阅。著名音韵学家丁声树先生在1978年曾面嘱笔者如此阅读。

  13.方孝岳编:《广韵韵图》,北京:中华书局,1988

  按:本书基本上是根据《韵镜》和《七音略》二书编成,但每字加注《广韵》反切,是阅读理解《广韵》音系不可或缺的工具书。注文亦有价值。

  14.丁声树、李荣:《汉语音韵讲义》,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按:本书原为20世纪50年代教育部举办的普通话语音研究班讲课时的讲义。主要为培养、训练学员调查汉语方言时所必备的中古音知识,本书重点强调中古《广韵》音系与今普通话语音的联系,条理清晰,足资参考。

  15.冯蒸:《论〈切韵〉的分韵原则:按主要元音和韵尾分韵,不按介音分韵》,载《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164—185页。又见《冯蒸音韵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240—262页

按:本文有助于理解和判断各家对《切韵》音系的韵母构拟原则和主要元音的数量。

  (三) 上古音

  16.王力:《汉语史稿》(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上、中、下合订本)1994

  按:本书实际上是一部汉语语音史,可使读者了解从上古至中古和从中古至现代的语音演变,条理清晰。其上古音拟测自成一家之言,在大陆音韵学界影响极大,是当代上古音构拟体系三大家之一(三大家指:王力、李方桂、郑张尚芳)。

  17.王力:《先秦古韵拟测问题》,原载《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64年5期,后收入《王力文集》第17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291—339页

  按:本文是理解王力先生上古音韵母构拟体系和构拟方法的最重要的论文。

  18.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按:本书原发表于1971年台湾出版的《清华学报》新九卷1、2期合刊,是当代上古音构拟体系三大家之一,是继王力先生《汉语史稿》后关于上古音构拟的最重要的论著,在国际汉语音韵学界影响极大,其声母系统特别是复声母系统的构拟尤值得注意,初学者阅读偏深,应在阅毕16、17王力的论著后再读此书。

  19.[美]包拟古:《原始汉语与汉藏语》,潘悟云、冯蒸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

  按:包拟古(Nicholas C.Bodman)是美国著名汉藏语比较研究学者。本书由4篇论文组成,作者对汉语和藏缅语的同源词认定及汉语上古音的构拟甚具启发性,反映了国外学者对汉语上古音构拟和汉藏语同源词比较的一流水平。

  20.龚煌城:《汉藏语研究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按:本书由15篇论文组成,作者在李方桂先生上古音构拟体系的基础上加以修正推进。反映了汉语上古音构拟和汉藏同源词比较的最新进展和一流水平。

  21.郑张尚芳:《上古音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按:本书是继王力、李方桂二家后关于上古音构拟的最重要论著,在音韵学界影响极大,自成一家之言,是当代上古音构拟体系三大家之一,反映了上古音研究的最新进展和一流水平。本书内容偏深,初学者阅读有难度,应在读毕上述16—19几种论著后再读此书。适合有一定音韵学基础的读者阅读。该书260—581页为“古音字表”,可视为是检索汉字古音的工具书。

  22.冯蒸:《论汉语上古声母研究中的考古派与审音派》,载《汉字文化》1998年2期,17—30页,又见《冯蒸音韵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35—54页

  按:本文对理解诸家的上古复声母拟测方法和结论有指导性作用。

  23.冯蒸:《王力、李方桂汉语上古音韵部构拟体系中的“重韵”考论:兼论上古音冬部不宜并入侵部和去声韵“至队祭”三部独立说》,见《冯蒸音韵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55—182页

  按:本文对理解王力、李方桂和郑张尚芳这三家当代最有影响的上古音韵部构拟体系有指导性作用。

  24.王力:《诗经韵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按:本书把所有《诗经》入韵字用王力的体系标出上古音读,有助于理解和掌握上古音。

  (四) 近代音

  25.陆志韦:《陆志韦近代汉语音韵论集》,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按:本书共收陆志韦先生关于近代汉语音韵研究的10篇论文,分论:《中原音韵》、邵雍《皇极经世·声音唱和图》、《韵略易通》、《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韵略汇通》、《西儒耳目资》、《五方元音》、《三教经书文字根本》、国语入声演变小注,均为名作,学习者当仔细阅读,以理解其方法和结论。

  26.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

  按:本书对《中原音韵》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成一家之言。后附《中原音韵》全部5833字字表,颇便检索。

  27.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按:本书对《中原音韵》音系作了全面的论述,对入声的论述尤值得注意,自成一家之言。

  28.邵荣芬:《中原雅音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

  按:本书是汉语近代音的专书研究,对初学者在方法论上有指导意义。

  29.李新魁:《汉语等韵学》,北京:中华书局,1986

  按:本书对于汉语等韵学的全貌作了概括的论述,并具体介绍了121种等韵学古籍。

  30.赵荫棠:《等韵源流》,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按:本书是现代学者撰写的第一本等韵学专著,有开创意义。资料丰富,足以启迪后学。

  31.冯蒸:《赵荫棠音韵学藏书台北目睹记——兼论现存的等韵学古籍》,载:(1)《汉字文化》1996年第4期,49—60页;(2)人大复刊报刊资料H1《语言文字学》1997年3期;(3)《汉语音韵学论文集》,冯蒸著,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05—436页

  按:本文宜与上书一并参阅。本文列有现藏于台湾师范大学的“赵荫棠旧藏音韵学书目录”和“现存等韵学古籍简目”,便于查找有关等韵学古籍。全文文笔生动,可读性强。

  32.耿振生:《明清等韵学通论》,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按:本书是关于明清等韵学的全面介绍。

  33.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按:本书原名《近代汉语研究概况》,此为修订增补本,重新撰写,改为今名。本书共分六章,第三章“近代汉语语音研究”有助于读者了解近代汉语语音研究的现状和前沿问题。

  (五)音韵学方法论

  34.冯蒸:《汉语音韵研究方法论》,原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3期123—141页,又见《冯蒸音韵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1—17页(论文集本在原文基础上有所修订)

  按:本文分音韵哲学方法论、音韵逻辑学方法论和学科方法论(其下又分求音类法、求音值法、求音变法三小类)三大类全面介绍了汉语音韵研究的17种方法,适合初学者阅读。

  35.冯蒸:《高本汉、董同龢、王力、李方桂拟测汉语中古和上古元音系统方法管窥:元音类型说》,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期73—82页,又见《冯蒸音韵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6月,18—34页

按:本文有助于读者理解高本汉、董同龠禾、王力、李方桂拟测汉语中古和上古元音系统的方法,同时可对历史比较法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

  36.冯蒸:《大匠示人以规矩:从王静如先生教我音韵学看王先生的治学方法》,载《冯蒸音韵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560—573页

  按:本文以笔者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著名音韵学家王静如先生讲授音韵学的过程,内容生动,文笔流畅,足资参考,为初学者必读之篇目。

  37.邵荣芬:《我和音韵学研究》,载《学林春秋》二编上册,北京:朝华出版社,1999

  按:本文讲述了当代著名音韵学家邵荣芬先生的治学经验和研究音韵学的方法,应仔细阅读。

  二、与汉语音韵学密切相关学科必读书目

  (一)普通语音学与音位学

  38.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按:本书对普通语音学的基本内容作了全面的论述,深入浅出,适合初学者阅读。本书原出版于1957年,后迭经修订,本修订本增加了第七章“音位和音位学”,反映了该领域的较新进展。

  39.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按:本书是北京大学讲授语音学的教科书,与上书相比增加了实验语音学的内容,内容较新。

  40.王理嘉:《音系学基础》,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按:本书对音系学的基本知识作了较全面的介绍,适合初学者阅读,但未能反映近二十年来音系学的新进展。

  41.郭锦桴:《综合语音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按:本书对语音学和音系学的基本知识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二)历史语言学

  42.岑麒祥:《历史比较语言学讲话》,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按:本书篇幅不大,论述亦深入浅出,但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历史语言学文献资料。用中文讲历史语言学有开创意义。

  43.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按:本书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兼具教科书和研究性专著于一体的历史语言学著作,长期以来一直作为北京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语言学课程的教科书。但书中有些内容叙述未妥,需阅读英文撰写的历史语言学原著。

  以上二书的最大缺点是没有把“历史比较法”的本质构拟步骤讲清楚,要想真正弄懂历史比较法的构拟本质还须看下列二书:

  44.A.В.捷斯尼切卡娅:《印欧语亲属关系研究中的问题》,劳允栋译,岑麒祥校订,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

  按:重点参阅本书讲原始印欧语有三组舌根音和原始印欧语元音系统拟测的内容。

   45.Fox, Anthony: Linguistic Reconstru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Oxford:Oxford UniversityPress,1995

  按:本书是本书目开列的唯一一本必读外文书,主要讲构拟的步骤和方法。是目前我所见到的讲历史比较法最好的英文书,所以破例开列。

  46.[法]梅耶:《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 ,岑麒祥译:(1)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2)《国外语言学论文选译》,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1—85页

  按:本书是关于历史比较法的经典性名著,宜与以上四书合并参阅。

  47.吴安其:《历史语言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按:本书是关于历史语言学的新著,较徐通锵的《历史语言学》相比增加了许多新资料,也反映了作者的若干新看法,成一家之言。

  (三)汉语方言学

  48.袁家骅等:《汉语方言概要》,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

  按:本书是关于现代汉语方言全面论述的经典性著作。本书采用传统的八大方言分区法,对于读者了解现代汉语方言的全貌很有意义。

  49.[瑞典]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按:本书共分四卷,此处请重点看第二卷“现代方言的描写语音学”。高氏此卷的撰写极有特色和价值。可惜近年来少有人注意。

  50.侯精一主编:《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按:本书按照最新的方言分区,对现代汉语的十个方言——官话方言(钱曾怡撰)、晋语(侯精一、沈明撰)、吴语(许宝华撰)、徽语(郑张尚芳撰)、湘语(鲍厚星撰)、赣语(颜森撰)、客家话(黄雪贞撰)、粤语(詹伯慧、甘甲才撰)、闽语(李如龙撰)作了全面的介绍。

  51.游汝杰:《汉语方言学教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按:本书共分八章,全面介绍了汉语方言学的基本知识,材料丰富,内容新颖,视角前瞻,别具特色。

  52.李如龙:《汉语方言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按:全书共分十一章,对方言学的基本知识作了全面介绍,材料较新。

  (四)汉藏语比较语言学

  53.马学良主编:《汉藏语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按:本书对汉藏语系的四个语族:汉语族、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壮侗语族作了全面的介绍,各语族的介绍基本上分语音、语法、词汇、方言、文字等五个方面。侧重描写,语料基本上限于中国境内,反映了中国学者对汉藏语系的全面认识。

  54.[美]白保罗:《汉藏语概要》,罗美珍、乐赛月翻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印,1984

  按:本书是美国汉藏语学者白保罗(Paul K .Benedict)所著Sino-Tibetan : AConspectu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2)一书的汉译本,是国外学者对汉藏语系研究的最重要成果,虽是一家之言,但足资重视。它对原始藏缅语和汉语古音的构拟以及汉藏语同源词的认定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足补国内汉藏语研究之缺憾。本书被国外学者称为是“汉藏语研究的圣经”。但李方桂先生对本书的方法论有批评。

  貮汉语音韵学必备书目(30项)

  一、韵书、韵图类

  55.[宋]陈彭年等:《宋本广韵》,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

  56.周祖谟撰:《广韵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88

按:以上两种初学者可选备一种,但周祖谟书有校勘记。

  57.《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按:本书集《广韵》和《韵镜》、《七音略》三书为一,而且《韵镜》与《七音略》逐图对照,检索方便。

  58.余迺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按:本书是关于《广韵》的最新校本,反映了《广韵》版本研究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对《广韵》又音的辑录十分完备,足资参考。

  59.[清]梁僧宝:《四声韵谱》(上、下),北京:古籍出版社,1955

  按:本书实集《广韵》、《集韵》、《玉篇》三书为一,编排精细,检索方便,是研究中古音不可或缺的工具书。郑张尚芳先生特别推荐此书,希学者特别留意。

  60.沈兼士主编:《广韵声系》,北京:中华书局,1985

  按:本书是检索《广韵》所收各字全面音读的最方便的工具书,在查检中古音韵地位和一字又读时极为方便,对研究上古音也有帮助。

  61.[宋]丁度等:《宋刻集韵》,北京:中华书局,1989

  按:本书影印的宋刻《集韵》,卷帙完整,版本优良,后附的《集韵》字索引对检索《集韵》异读字极为方便。

  62.李新魁:《韵镜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2

  按:本书实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韵镜》原书的影印,后一部分是对《韵镜》作的全面校证。

  63.[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北京:中华书局,1984

  按:该书集中了各经典中汉字的异读,对研究上古音和中古音以及古汉语的构词法有重要参考价值。

  64.[宋]司马光撰:《宋本切韵指掌图》,北京:中华书局,1986

  按:本书分20图,按所谓13“摄”排列,记录的是宋代的读书音,是研究近代汉语音韵的必备书。

  65.[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7月第1版,1982年11月第4次印刷

  按:本书是大陆地区关于《中原音韵》最为普及的印本。

  66.照那斯图、杨耐思:《蒙古字韵校本》,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按:本书是一部用八思巴字拼写的元代汉语韵书。八思巴字是元代的一种拼音文字,主要用于拼写汉语和蒙语。本书对研究元代汉语音韵极有价值。

  二、古音手册、方音字汇类

  67.丁声树编录、李荣参订:《古今字音对照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

  按:本书收常用字6000左右,据今普通话音检索汉语中古音的音韵地位,检索方便。研究汉语音韵的人可以拿它来推究汉语古今语音的演变。

  68.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按:本书性质与上书基本相同,收古代常用汉字8000多个,每字后列出上古和中古的音韵地位,并加注拟音,检索方便。但不区别重纽,中古拟音云、以不分,是其不足。

  69.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汉语方音字汇》(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按:本书收入20个方言点的字音材料,全书收入3000个字目,按普通话音序排列,注中古音韵地位,用国际音标标写方言读音,是汉语音韵研究的重要参考书。本书体例与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第四卷的“方言字汇”相似。

  三、辞书、目录、索引类

  70.《中国语言学大辞典》编委会:《中国语言学大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音韵学”卷主编:冯蒸

  按:本书“音韵学”卷的收录特点是:除了有关音韵学的人名、书名、术语外,还收录了大量的“学说”类条目,为其他所有工具书所不载,对于了解本学科的进展和研究现状很有参考价值。

  71.骈宇骞、王铁柱主编:《语言文字词典》,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音韵学部分”撰者:冯蒸

    按:本书“音韵学部分”收录的很多音韵学条目为其他所有工具书所不载,对研究汉语语音演变史颇有参考价值。

  7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甲编](1949前),1978;[乙编](增订本)(1950—1980),1983;[丙编](1981—1990),2005;[丁编](1991—1995),北京:商务印书馆

  按:本书已出四编,所收音韵学论文篇目颇为完备,检索方便,便于音韵学研究者参考。其中“丙编”、“丁编”二名为学界通称,非原书所有。

  73.李无未主编:《音韵学论著指要与总目》(上、下),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按:本书收录2006年以前中外学者发表的汉语音韵学论著达11000余条,颇为完备。

  74.《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按:本书“汉语音韵学”部分的主编是著名音韵学家俞敏教授,所收条目虽然不是很多,但代表了当代汉语音韵研究的一流水平,其中“阴阳对转”、“梵汉对音”、“汉藏词音比较”、“等韵”等条目尤值得注意。

  75.张斌、许威汉主编:《中国古代语言学资料汇纂·音韵学分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按:集中资料,方便检索。

  四、字书类

  76.[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

  按:本书即通称的《说文》大徐本,系用清陈昌治所刻的一篆一行本影印,阅读和检索都十分方便。但颇有讹字,使用时要注意。此书被多次重印,置备最近重印的版本即可。

  77.冯蒸:《〈说文〉部首今读新订并说明》,载:(1)《汉字文化》1996年4期61—64页转封三;1997年1期58—64页;1997年3期54—64页;(2)《汉语音韵学论文集》,冯蒸著,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95—638页

  按:本文对《说文》540部首一一列出其今

  读,便于读者学习记诵。

  78.[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北京:中华书局,1984

  按:该书收字按《说文》声符排列(共1137个声符),其[假借]部分搜集了大量的先秦文献通假字例,其[古韵]部分罗列了所收字在上古韵文中的叶韵情况,如颐部第五“革分部”221—222页“直”字[古韵]项下云:“《诗·羔裘》叶饰力直’,《伐檀》叶辐侧直亿特食’,《帛系》叶直载翼’,《礼记·月令》叶殖饬直惑’,《孟子·滕文公》叶来直翼得德’,《楚辞·九辨》叶息轼得惑极直’,《尔雅·释训》叶极德直力服’”是。材料丰富,甚有参考价值。

79.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1—8),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1990

  按:本书收字54678个,是当代收字最多、最全、最有权威性的汉语大字典,该书所收各字均列出上古和中古的音韵地位,第八卷附有全书所收字的《上古音字表》、《中古音字表》和《通假字表》。对检索汉字古音和通假字例很有帮助。

  五、论文集类

  80.俞敏:《俞敏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按:俞敏是当代音韵学大师,书中所收关于梵汉对音和汉藏语比较的论文对汉语上古音研究极有价值。对初学者内容偏深。

  81.邵荣芬:《邵荣芬音韵学论文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按:邵荣芬是当代音韵学大师,本书共收音韵学论文23篇,按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和总论四类编排,很多论文十分重要,足资参考。

  82.冯蒸:《汉语音韵学论文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按:本书共收音韵学论文38篇,译文5篇,有些论文如本书目中的31、77二文,译文如《藏文前缀音对于声母的影响》、《汉语上古音的*-u和*?鄄iw在〈诗经〉中的反映》等对初学者有帮助。

  83.冯蒸:《冯蒸音韵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按:本书共收论文32篇,译文9篇。上列“必读书目”中的15、22、23、34、35、36诸文皆见于本论文集。此外其他论文亦值得参考。

  84.哈平安:《语言与言语障碍论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按:本书共收音韵学论文6篇,其中如《五代两宋词的入声韵部》和《概率论与古韵分部》等文值得初学者参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