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上祖坟。”在农村老家,农历二月初二是祭祖思亲的重要节日。这一天,要去给祖先上坟,寄托思念亲人的哀思!那时候过年,在我们小孩子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过了初一,扒十五;过了十五没啥扒,猛里想起二月二,一下子笑个仰摆叉。”上坟在少时的脑海中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不知道是干啥的,只是盼望能够像过年那样美美吃上一顿白面馍。二月初一,母亲就早早准备上坟的供品,先去代销店买烧纸,也就是黄张。那种纸比较粗糙,但也有些柔软,我们叫棉纸和草纸。接着是蒸馍。这是上坟的主要供品。蒸馍用白面,给祖宗吃的一点都不能马虎,一定要用最好的,所以过年的时候要留下一些好面。蒸馍要蒸成油卷馍,母亲说给先人祖宗吃油卷馍,下辈子人都是双眼皮。母亲蒸油卷馍非常用心,把馍蒸的周正、细腻、匀称,好看又好吃。馍不像过年那样蒸几笼,只蒸几个,其它的都是玉米面或红薯面馍。刚过完年,嘴又开始馋起来,眼巴巴看着热腾腾的油卷馍直流口水,真想抓起来吃。母亲说,馍是给爷爷奶奶准备的,只有等到上完坟,爷爷奶奶吃了才能吃。所以,我就非常盼望上坟,晚上也早早睡觉等天明,有时候晚上做梦就是上坟吃馍,高兴的笑醒。初二早上,母亲早早起来,先煮几个鸡蛋,再把过年专门留下的一块肉重新滚一滚。这也是上坟的主要祭品。母亲说爷爷奶奶也馋了,也要吃肉。鸡蛋黄儿就像人的眼珠,爷爷奶奶吃了眼明亮,就能够看到给他们上坟的人。那时候,总认为这些都是真的。为让爷爷奶奶能够看到我,闻着香喷喷的肉味、看着诱人的鸡蛋也只能强咽下口水。然后,母亲就把烧纸、肉、油卷馍和鸡蛋放在三号篮里,再在上面搁上三只碗和一双筷子。我等的迫不及待,追问母亲什么时候去上坟,咋还不去。母亲不耐其烦的说:甭急,快了,快了!该上坟走了,母亲让我换上干净的衣服和亲人们一起去上坟。上坟,我们老家有着特定的风俗,二月二是男人们上,十月一是女人们上,不过十月一也有男子们去上坟。二月二上坟是家长或者是长子。这代表着一个家庭。我父亲在外地教书,这天不能回来,上坟就落在我的身上,我也十分乐意去。兄弟们想去也不能去,他们都很羡慕,也常常生气撅小嘴。上坟必须是上午,越早越好。这一天先人们都要等家人去看他们,如果去晚了,他们会不高兴,或者认为家里出什么事情了。八九点的时候,家族的亲人就从四面八方、十里八村赶过来,聚集在一起。等聚齐了,挎着竹篮,说说笑笑去上坟。路上说些过年的事,也少不了相互问候,拉拉家常,陈芝麻烂谷子随便扯一扯。我们家族的坟零零星星分布在村子西边那条南北走向的山坡和上沟里,陆陆续续有几十座。上坟有个规矩,先上祖坟,就是辈分最高的。这是根。然后再按照辈分的高低依次上,即使走到晚辈人的坟旁,也要先上祖坟和长辈。这也是尊老的体现。还要先上老坟,再上新坟。祖坟是整个家族都要去上,人多的时候有几十人,黑压压的一片。上完祖坟,每个分支就可以各上各的,也可以一起上。上坟也有程序,一般要做三件事。一是添坟头。围着坟茔转一圈,看看有没有损坏的地方,把周围的蒿草拔掉,再给坟添土,俗称给他们修房子,以防夏天雨水冲刷,泥土流失。添坟都是长辈或者哥哥们的事情,他们力气大,知道怎么添。二是压纸挷纸条。这一般是我们小孩子的事情。在新添的坟头用石头压上一张烧纸,说是送单衣。“二月二,送单衣”“十月一,送棉衣”。天气要换季了,去世的亲人也要适时更换衣服。然后,在坟上挷上白纸条。二月初,天气还比较寒冷,没有绿树红花,这些在坟头飞舞的白纸条就显得十分扎眼,也有几分悲肃的气氛。这些纸条就是开在早春的迎春花,寄托着亲人的思念。三是祭奠。先在坟前的供桌上,毕恭毕敬摆上碗,碗里放上油卷馍、肉和鸡蛋,筷子插在肉上。这就是现在吃饭不让筷子插在碗中的忌讳。然后再在供桌前面恭恭敬敬放上烧纸。那时候,水果是稀罕物,别说让先人们吃水果,就是活着的人也很难吃上水果。那时,也不像现在有印着玉皇大帝的冥币,动辄上万超亿。烧一张纸就算是给他们送钱了。做这些的时候,长辈就会告诉我们晚辈,这是谁、是那个老爷、是几爷,是谁谁的亲爷,和那个爷是弟兄等。还会说出他们的长相特征、性格,有那些长处以及是怎么去世的等等。我们没有一丝悲伤,只是站在那里傻傻的听,试图能够想象出他们的模样。但这些似乎离我们很遥远,我们期盼的是快点上完坟,美美的吃上一顿。纸放好,就由长辈或者是最亲的人点燃烧纸,再按照辈分的高低跪在坟前。等纸烧完了,我们就虔诚磕三个响头,顶礼膜拜作一个揖,然后站起来,把供品掐下来一点点,小心翼翼放在坟上面就权当给他们吃了。这时算是上完了坟。祭祀完祖坟,我们就去给爷爷奶奶上坟。爷爷奶奶的坟在爷爷生前住的村子里,后面是山坡,东西是两户人家,那时候是土墙茅草屋。山坡西北便是昭平湖。爷爷去世的早,我没有见过他。奶奶是在我小时候去世的,我依稀记得奶奶的模样。她个子不高,很慈祥,和蔼可亲,对我们很好。有一件事,我终生难忘。一天,我们几个伙伴在一起玩耍,突然一只山羊发疯似的向我们冲来。这时,奶奶举起拐杖,走向前用她那风烛残年的身体护住我们,并赶走了那只羊。爷爷奶奶坟上有一片迎春花,几乎覆盖了整个坟。每次走到坟前就看到黄藤藤的迎春花,好像奶奶看着我在笑,顿时油然而生敬意!我就格外虔诚,按照母亲的交代,诚心诚意、恭恭敬敬给奶奶烧纸、磕头。我想奶奶一定看到了我,也一定很开心。这时,我仿佛看到奶奶扭着小脚,慢步走到我的床前,细心给我盖上被子。她抚摸着我的头,爱怜的看着我,目光温顺慈祥,气息温暖润和。奶奶去世的情景也再次在我的眼前浮现。奶奶是夜里去世的。那天晚上,奶奶感觉心慌,父亲请来医生给奶奶打了一针,奶奶安静的睡了。那天晚上,我是和奶奶睡的。奶奶去世的时候身体卷曲着躺在床边,半压着我,我全然不知。后来,我想一定是奶奶感觉自己快不行了,用尽最后一点力气保护我。奶奶是世上最好的奶奶,她在天堂一定过的很好!2009年2月2日,父亲带领我们叔伯9个弟兄给爷爷奶奶奶奶立了碑。碑文是父亲撰写的,碑文简单的介绍了爷爷奶奶的生平和他们勤劳、善良、朴实、节俭的美德。父亲的那代是兄弟姊妹五人,而我们这一代是兄弟姊妹14人。可谓是人丁兴旺、族繁业茂。有人说爷爷奶奶的坟风水好。我不懂风水,我只知道这是爷爷奶奶留给我们家族的好家风在护佑着子孙。给爷爷奶奶立碑是父亲晚年最大的心愿。也许父亲早有感知,立碑的当年农历9月5日,父亲就离开了我们,而母亲早在1987年农历腊月11就离开了这个她依依不舍的家。以后,每年二月二心头便多了缭绕的忧愁和深深的思念!“子欲孝而亲不在。”每次给父母上坟,心头就会涌出无限的疼痛。一层黄土无情的隔断阴阳两个世界,父母在那边,我们在这边,咫尺之隔,却不能见面,只能用焚烧纸钱的方式去与父母对话。站在父母的坟前,望着那长满荒草的坟头,心头总是涌上酸楚。看着飘起的青烟,内心感伤不已!这种问候父母的形式,九泉之下的父母不可能知道,可我感觉仿佛与父母的灵魂进行一次无声、飘渺的交流。时至今日,上坟回来很多天,心里依然有些隐隐作痛和淡淡哀愁。这样复杂的心境掺杂着无可名状的酸甜苦辣,对父母的愧疚和想念与日俱生,又只能奔波回去给父母点燃一柱香,寄托我的思念,捎去我深深的怀念!“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儒家繁琐礼仪的背后,实在有着良苦的用意,那就是通过这些繁琐的仪式涵养人的敬畏之心、忠孝之心。有敬畏、有孝心、有父母,才有为人之德、做事之本。这合于儒家之道,是人类和谐相处最根本的道德泥土。也因此,我们应该也应当把上坟祭亲这个老祖宗几千年的传统习惯世世代代、永远永远传承下去,慎终追远,以告慰先人的在天之灵!
作者介绍:
翟红果,男,1968年生,平顶山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二级调研员。市首届“建言献策十大热心市民”、市地名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市首批“市民记者”、鲁山县炎黄文化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顾问;《平顶山年鉴(2012~2014)》《平顶山大事记(1953~2013)》《图志平顶山》、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出彩鹰城故事》执行主编;《鲁山县志(1989~2005)》顾问、《鲁山县精准扶贫实录》主审。爱好写作、摄影。散文、专业论文多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摄影作品多在“河南摄影网”刊发。出版有散文集《时光雨》。
【总第1174期】“智泉流韵”杯全国“战疫”征文各奖项揭晓(上)
【总第1174期】“智泉流韵”杯全国“战疫”征文各奖项揭晓(下)
【总第1123期】【名家大咖】【北京】金思宇丨“战疫”诗书作品之一
【总第1123期】【北京】叶建华丨“战役”诗书之十三
【总第1088期】“战疫”征文【河南】郭进拴|首发文——大爱满人间
【总第1000期】热烈祝贺《智泉流韵》微信文学平台上线3周年出刊1000期
智泉流韵文化传媒主办:
合作支持媒体与单位:
总编辑: 郭进拴
主 编: 李建设
执行主编:郭方向
副 主 编: 郭向敏
责任编辑:张 瑞
张婉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