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

原创|田宝宏
来源|新课程评论
教育是影响深远的工作,既能给予学生健康、快乐、信心,持续促进学生的成长,也能给学生带来压抑、悲伤、消极,甚至永久伤害学生的成长,这是教育不同于其他工作的显著特征。基于此,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就必须做到理性,以最大程度减少因不当工作而对学生造成的伤害。深圳市龙华区第二实验学校以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为目标,开展了相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系列活动。
一、反思教师的理性迷失

近日,教育部通报了8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典型问题。这8起问题,充分揭示了一些教师日常工作的理性迷失问题。笔者认为,教师的理性迷失,主要体现在认知水平较低、实践智慧不足、工作随意化倾向严重三个方面。
1.认知水平较低

2021年2月,肖某某在课堂上因学生讲话而训斥学生,明确表示富商、高管的孩子有素质,低收入群体的子女没有家教,并指名道姓将班里有钱孩子的妈妈与被训斥的孩子妈妈做对比,通过家长收入水平质疑家长素质的高低,歧视、侮辱低收入群体的学生。
从肖某某的言行来看,其将“收入水平”与“家长素质”或“学生素质”画等号,存在严重认知错误;同时,教师要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不得歧视、侮辱学生,肖某某对此毫无认知,不理解“教师职业是什么”“师生关系是什么”“教育是什么”等问题。因此,对教育规律、教育法规、教师职业、学生心理等认知水平低的教师,常常缺乏理论理性。
2.实践智慧不足

2021年3月,因某学生作业中一道数学题未带计量单位,赵某某欲用卷成筒状的书本打其手训诫,在该生闪躲后,将手中筒状的书本从讲台扔向该生,导致该生右侧面部软组织挫伤,右眼及面颊部挫伤。此外,在发现学生受伤后,赵某某并未在第一时间带学生就医,反而拿粉笔塞进鼻孔止血,清洗掉学生衣服上的血迹。
从赵某某的言行来看,其违反“严禁虐待、伤害学生”等准则,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处理类似问题的丰富实践智慧,在教育现场常常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不知道“应当做什么”,以致不能在教育实践中保持足够的实践理性。
3.工作随意化倾向严重

2020年4月,吴某某在上网课点名时要求学生实名登录,一名学生以“××糊了”的网名登录后,吴某某认为该学生侮辱了自己心目中的偶像,要求学生写检查,还以浏览不良网站为由去家访父母,而且长期因此事而批评学生。
从吴某某的言行来看,吴某某的日常工作相当随意,完全从个人爱好角度行事,未能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教育学生,既没有因材施教,也没有依规管理。因此,淡化教育规律和教育法规的指导性,仅凭个人好恶开展日常工作,既不了解“教育是什么”,又不知道“应当如何做”,是教师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双重缺失的重要体现。
二、回应教育的理性诉求

2018年建校伊始,深圳市龙华区第二实验学校全体行政干部在学生上学和放学的时候,到校门口维护学校门口和周边秩序。笔者在想,行政干部的岗位在哪里?在学校办学初期,学校周边情况复杂,每天早、中、晚学生入校、离校时,校门口人来人往、交通拥挤,亟须秩序化,当然需要行政干部在校门口值班,以确保安全、有序,及时发现、解决突发问题。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行政干部,按照所主管的职责的不同,应该回归本位,履行本职岗位职责。教学处和德育处干部的主要岗位在教室在课堂,要回归教学楼。如果他们继续被安排到校门口值日,那么教学楼的巡视力度就会被削弱,一些问题就不能被及时发现和解决。于是,笔者调整了校门口值日安排,主管安全和总务的行政干部依然值日,而主管课堂教学和学生管理的行政干部则回到教室课堂。这次调整被同事称为从大门到小门,从学校门到教室门。
这是学校管理中的一件小事,但却说明“学校管理必须找准点”的道理。找不准“点”,学校管理方向就会偏斜,力量用不到刀刃上,效果自然欠佳。而这,正是“中的哲学”所倡导的——不断寻中问中,找到教育场域与教育智慧的最佳契合点,即寻找恰到好处的“点”,包括工作方向的点、工作内容的点和工作策略的点,让岗尽其用、人尽其能、事尽其效。
以上事件的发生,基于“部门负责人的岗位是什么”和“部门负责人应当做什么”的双重思考,是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集中呈现的结果,理论理性让教师在认知层面保障对教育场域分析的科学,实践理性在操作层面保障教师对教育智慧生成的合理。学校工作如此,教师工作亦如此。回应教育工作的理性诉求,是敬畏教育工作的体现,也是提升教育质量的保障。
三、专业成长的理性阐释
1.理性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把理性视为人的本质及成就理想人格的关键,于是注重理性、发扬理性。在冯友兰看来,理性包含两种含义,一是“理性的就是道德的”,二是“理性的就是理智的”。
在康德看来,理性必然会使人追求对世界的整体性把握,超出经验使用原本只能被经验性使用的知识性范畴。阚雅君等认为,客观实在性是理性的根本特性,人们需要在重新理解世界的真实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理性。
我们认为,教师专业成长中的理性,必然是道德的、客观的、系统的、深刻的、理智的。理性既指向教师的行为能力,包括形成概念、进行推理判断等能力;同时也指向行为主体的观念态度,对人的行为有指导作用。
2.理论理性

理论理性主要关注“是什么”的问题,指向认知层面,即在认知层面达到道德的、客观的、系统的、深刻的、理智的等要求。我们认为,在教师职业、教育法规、教育规律等方面代表理论理性的相关认识,作为教师的认知背景,会深刻影响教师的理性水平。
3.实践理性

实践理性,是指关于实际行动的观念,也包括将这种观念付诸实践的能力,关注的是“应该做什么”的问题,指向操作层面,主要包括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交往理性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实践理性观点认为,实践理性应当同时满足规范性、向善性、有效性和整体性等要求。基于实践理性可以提升开展行动的能力,我们认为,实践理性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基于教育规律、教育法规、学生心理等开展工作,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追求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4.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

理论理性研究的成果可用于指导实践,是实践理性的基础;实践理性关注实践中对相关规律的探索,能促进理论理性的提升。追求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就是追求“是什么”与“应当做什么”的有机统一。我们认为,强化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论理性及实践理性,就是希望教师既能明明白白分析教育场域,又能怀有丰富的教育智慧走进教育现场,成为“道德的”和“理智的”教师。
朱永新:彰显生命的高度——新教育实验理论及教师成长之道
四、专业成长的理性生成

1.“经典悦读”:奠定理论理性的基础

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是教师实现理论理性的基础。为此,深圳市龙华区第二实验学校在博士工作室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经典悦读”活动。一方面以“学校推荐 自由选读”的方式确定书目,另一方面以“读书感悟 工作反思”的方式开展每两周一次的读书分享活动。
学校采用“学校推荐 自由选读”的方式确定书目,既是为了保证一系列经典著作得到重视,也是为了保护教师的读书兴趣及拓宽教师的阅读视野。学校采用“读书感悟 工作反思”的方式开展读书分享活动,主要是为了促进读书和工作的切实融合,避免读书和工作成为“两张皮”,从而让教师感觉到读书既可以诠释仰望星空的浪漫意义,也可以汲取脚踏实地的工作智慧。
近三年来,学校主要推荐了顾明远先生的《绿叶集》《野花集》《杂草集》等教育专著、“中教育”系列图书《中教育》《中道》《中源》及《以教学打开生命——个体成长的教学哲学阐释》《教案的革命——基于课程标准的学历案》课堂教学类著作等,而教师们也选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童年的秘密》《正面管教》《计算思维导论》《地理与生活》《人类简史》等著作。在二十余次读书分享会上,教师们畅所欲言,既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也能学到分析教育场域的理论依据,知道“教育是什么”“教师是什么”“学生是什么”“学校是什么”“成长是什么”“生命是什么”等基本问题,提升了对教育的认知水平,奠定了教师专业成长理论理性的基础。
2.“学术对话”:触摸理论理性的前沿

深圳市龙华区第二实验学校致力于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让学校生活世界既充满创新精神,又富含人文气息,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和谐发展的创新人才,创造一所能把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相互融合的国际范的未来学校。深圳市龙华区第二实验学校是一所新校,也是一所大校,2018年建校,如今已有70个班级,227位教师员工。学校要想实现办学目标,就必须培养更多高水平的教师,持续帮助教师涵养理论理性。
学校在组织校内读书沙龙等常态培训活动的基础上,积极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创建“深圳市龙华区第二实验学校—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班”,旨在通过一年四个阶段、有导师指导的在职研究,搭建“对话'学术’,走向'前沿’”的学习平台,引导教师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和问题,了解课程开发、有效教学、课堂评价与教师发展的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经历规范的教育研究过程,掌握教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纠正自身教育认知中的点滴偏差,习得更为科学的教育理论,触摸理论理性的成长方向。
比如,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崔允漷教授作名为《新时代·新课程·新教学》的专题讲座,强调学科素养是学科教育的“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价值观念的培育,通过“真实情境 深度学习”实现学习方式变革,让教师真切感知到教学变革的方向,为教师认识“教学改革是什么”指明了方向。
3.“问中论坛”:提升理论理性的品质

社会在不断发展,一些新兴事物在不经意间就走进了教育,让我们对教育的原有认识变得浅薄、狭窄、粗陋甚至错误。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原有教育概念、教育问题及教育理论进行重新定义,让我们的教育认识与社会发展现状相匹配,以免我们对教育的认知脱离了具体的教育现场。
基于此,深圳市龙华区第二实验学校在2019年设计并开展“问中论坛”活动,旨在通过教师解析教育场域和反思经验,重新定义问题,引导教师“在对话中”达成教育智慧与教育场域的契合,体验对话中的“理论理性”与场域中的“实践理性”,努力成全本我的精神生长。在每一次“问中论坛”中,学校根据工作实际拟定一个主题,由三到四位不同年龄、不同职称、不同学段的老师分别做八分钟的主旨发言,然后教师自由进行追问、补充、辩论,最后相关教师或专家做总结,整个活动将持续七十分钟。
第一期“问中论坛”的主题为“班主任是什么”,以期班主任能对“班主任”的当下内涵进行重新定义,从而知道什么是班主任,懂得如何去做班主任。第十五期“问中论坛”的主题是“人是叙事性存在”,希望全体教师践行“人是叙事性存在”的思想,做“安静且纯粹”的教师,读读书、上上课、写写文,创造、记录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教育故事,留下一个又一个深刻的教育观点。
通过这种回归原点的“问中”,教师通过模糊的“是什么”,走向更清晰的“是什么”,炼就一双双对教育有清醒认知的“火眼金睛”,让教育认知符合道德的、客观的、系统的、深刻的、理智的等要求,逐步提升理论理性的品质。
4.“设计思维”:提供实践理性的方法

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是一种强调以人为本,创造性地解决真实问题的方法论和积极改变世界的信念体系,强调运用同理心深挖用户需求,聚焦真正问题所在,并通过团队协作开展头脑风暴、原型制作、搜集反馈和测试迭代等环节,以解决真实问题。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起点,一切教育工作都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现状和适合学生发展的基础上。设计思维强调教师需要根据时间、空间、人物等因素的变化不断重新定义教育问题,以发现当下与过去的联系和区别,主动走出原有经验的限制,准确把握新学情,从而让教育智慧与教育场域更加契合,掌握实践理性的方法。此外,设计思维引导教师通过同理心深挖用户需求,关注并运用“学科融合”“社交情绪学习”“有效失败”等理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从2018年7月以来,深圳市龙华区第二实验学校先后多次开展针对教师的设计思维课程培训。学校组建了Design Thinking Workshop,并形成每周三下午16:30进行研讨的常态机制,逐步引导教师以设计思维的视角走向教育实践。
在某节课上,2018年新入职的朱慧敏老师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张纸,本想引导学生在纸上创作,谁知小A把纸撕得粉碎并揉成一团!看到这般景象,朱老师调整一下情绪,尝试着问小A“这个纸团像什么”,小A说“像陨石”。在朱老师的引导下,小A最终创作出“陨石撞地球”的作品。年纪轻轻的朱老师,在遭遇课堂意外时,利用设计思维观念,首先稳住了自己及学生的情绪,把意外变成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足够的实践理性。
设计思维是解决真实问题的思维方式,具有清晰的操作性流程,为教师“应当如何做”指明了可供借鉴的方法,让教育工作逐步满足规范性、向善性、有效性和整体性等要求,不断强化了教师的实践理性。
5.“课程研发”:呈现实践理性的途径

课程是教书育人的载体,一切关于教育的美好目标,都需要通过课程来实现。基于此,课程研发既要成为学校的核心工作,也要成为教师的核心能力。然而,时下冠名以课程的事物层出不穷,但多数已陷入为了课程而课程的形式主义中。
深圳市龙华区第二实验学校的课程研发以实现学校育人目标为导向,以基于学生成长需求、基于老师发展兴趣为依据,为老师呈现实践理性的途径。也就是说,每一门课程的研发,都必须从原点出发,要让课程确实能承担起达成相应教育目标的作用,求精不求多,求实不求名,不随波逐流,不滥竽充数,而这些均是实践理性的表现。
比如,体现深圳市龙华区第二实验学校传承传统文化目标的二十四节气课程之《春》《夏》《秋》《冬》等,由有人类学及民俗学研究背景的老师担纲研发,从起源、时间、天气、诗词、习俗、活动等方面逐步开展,让学生动脑、动耳、动嘴、动手、动脚,帮助学生切实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
基于课程的育人,才是真正指向立德树人的育人。加强学校课程研发的实践理性,需要秉持理性的课程开发意识,坚持多主体课程建构方式,并以探究性的教与学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研发,是锤炼教师实践理性的重要途径。
6.“教育叙事”:达成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融合和升华

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揭示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理论和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与意义的研究方式。教育叙事研究不指向理论建构,不指向范围广阔的教育现象,而聚焦于日常教育活动,即一个个具体的教育事件,力图通过对教育事件的感悟、剖析与解读,认识、反思其中的教育问题,揭示其蕴含的教育意义。
一线教师如何研发卓越课程?
在进行教育叙事时,教师必须在融入研究现场、感知教育情境、明晰教育问题、体察教育细节、夯实理论知识、注重逻辑思维和反思、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等方面下足功夫,从而让教育叙事在特定教育事件的语境中回答教育是什么、怎样做、为什么等根本性的问题。而这,既是教师实现理论理性的基础,也是教师达成实践理性的保障,融合和升华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
深圳市龙华区第二实验学校有一个“中之源”教师成长共同体,旨在通过教育叙事促进教育观察、深度思考、诠释意义,从而在教育故事发生的现场,寻中问中,感悟提升,并记录中书院里的那些人和事儿,逐步让教师明白“人是叙事性存在,通过叙事建构自我认同”的道理。迄今为止,学校已在学校公众号上推送了一百余篇教育叙事,掀起了教师通过教育叙事融合、升华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热潮。
教师永远是学校最重要的珍宝,尤其是具有真正专业水平的优秀教师。深圳市龙华区第二实验学校需要更多具有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专业教师,通过教师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优化,更需要把教师的专业成长放在核心位置,坚定地走在用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用理论理性研究的成果指导实践,用实践理性在实践中对相关规律的探索强化理论理性,追求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引导更多教师理解“是什么”与“应当做什么”的根本问题,能明明白白分析教育场域,又能怀有丰富的教育智慧走进教育现场,成为“道德的”和“理智的”教师,从而让“用学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可能,帮助教师找到精神生长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强调道德、系统、客观、深刻的理性,旨在提醒教师不断明晰问题本质,能以科学理性的精神、独立思考的能力、符合价值观念的行动投入教育工作,少犯错,不犯错。然而,教师亦属凡人,拥有丰富细腻的情感,也保持着对自己、亲人、学生、社会、家国、人类的感性体验。面对教育工作日趋巨大的挑战,教师既需要理性加持,也需要感性助推。我们突出理性,并不意味着否定感性;相反,我们追求理性和感性的有机统一和适度融合,试图在细腻的感性与深刻的理性之间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培育感性理性品质兼备、人格发展健全的教师。
在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希望教师对教育产生细腻的感性体验,热爱教育,敬畏教育,享受教育,用细腻的感性体验消除日常工作中的倦怠、呵护对教育对生命的好奇心;我们期待教师对教育保持深刻的理性,知道教育是什么,明白应该怎么做,用深刻的理性确保日常工作稳妥、顺利和有效。这样的教师专业成长,能持续达成教师的职业幸福和职业成就,是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理性的应有目标。
注:本文刊发于《新课程评论》2021/6「专题」栏目。本文摘要、关键词与参考文献等详情见纸刊。田宝宏,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第二实验学校校长、教育学博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