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补气血用人参,八珍糕
人参作为一种珍贵滋补的上品药材,在大多数人心中有这样一个缺点:吃了会上火、会流鼻血,以至于有些人根本不敢吃,即便是吃,也不敢多吃。
清代宫廷正好与之相反。据记载,乾隆皇帝在13个月中,一连服用人参359次,每日约用1钱多(相当于现在的5~6克);雍正13年,宫廷内一年仅用五等人参就达230斤;慈禧太后步入中年后,几乎每日噙化人参约1钱。
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清宫如此大量地食用人参,是因为他们身体不好,还是受当时物质资源影响,普遍营养不良呢?
人参健脾胃、补气血
好处多多
乾隆的身体非常健康,至于营养不良,就更不可能了。清宫历朝《膳单》显示:清代宫廷中的菜肴,以肉食为主,尤常用猪、羊肉及野味山禽走兽。
既然身体很好,又不缺营养,那么如此大量地用人参,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这是为了与他们的精良、高质量的饮食相匹配。人体摄取食物和水分后,通过脾胃运化的功能,转化为人体所利用的精微物质,中医称之为气血。也就是说,要想消化吸收好,脾胃的运化功能必须要强,否则吃再好的食物、有再多的营养,身体也不能完全地消化吸收。
人参入肺、脾、心经,可以帮助身体把营养转化为气血。对此,“脾胃论”的创立者,金元名医李东垣说的更明确:“血虚,以人参补之。”
这里可能很多人觉得奇怪,血虚应该用当归、阿胶这些补血药,为什么要用人参呢?
原因在于,人参能帮助人体通过健脾胃来生气血。换句话说,如果说当归、阿胶这些补血药是“给人鱼”,那么人参、黄芪这类补气药就是“授人渔”。
为此,如果一个人本身脾虚严重,即便饮食中不缺生血的食物,仍需要用到人参、黄芪这类健脾补气药。一来,有助于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避免身体“捧着金碗要饭”;二来,不至于因为脾气运化不了,使营养变为身体的负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脾虚生湿”。
人参可入药,可食疗
药膳调养,可以这么吃
清朝历代皇帝、后妃,除了像前文说的噙化人参外,宫中的点心也常常会用人参做为原料,比如乾隆每天都要吃的点心——八珍糕。
八珍糕中的“八珍”,包括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白扁豆、薏米、芡实,这八种药食同源的食材。原方首见明代著名外科医生陈实功所撰《外科正宗》,称其“服至百日,轻身耐老,壮助元阳,培养脾胃,妙难尽述”。
▲八珍糕配料
其实,八珍糕的的“前生”和“今世”都非常有名,具体来说:
八珍糕的“前生”是出自宋代的“参苓白术散”。这个药,至今都是中医健脾利湿的基础方,无论是脾虚导致的湿胖,还是脾虚导致的干瘦,只要有疲劳乏力、大便不成形、吃东西很容易不舒服的问题,都适用于“参苓白术散”。
“今世”则是“江中猴姑米稀”或是佟道的“八珍米稀”。这两者无论是哪一种,都相当于“参苓白术散”的厨房版,也是八珍糕的流食版,既是脾虚人的日常食疗方,更适合无肉不欢、无酒不欢、无辣不欢的人群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