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肝内胆管错构瘤
肝内胆管错构瘤(bile duct hamartomas in liver,LBDH),是胆管板畸形中的一种,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胆管板向胆管的转化发生障碍,吸收不充分所致的错构性病变。临床上不多见,实际工作中偶尔会遇见,没有并发症的时候一般也没有临床症状,我们掌握其影像学的表现有助于和其他肝脏弥漫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实际上我们临床工作中特别疑难的和特别少见的病变往往容易诊断,因为其影像表现的特殊性,其诊断也具有特征性,而常见病往往是不容易诊断的,所以我们工作中要总结经验,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影像特征要足够熟悉。
胆管板:胎肝中成肝细胞围绕门静脉间质形成双层柱状肝细胞,称胆管板。胆总管囊肿、间叶性错构瘤、婴儿血管内皮瘤、先天性肝外胆管闭锁、纤毛前肠囊肿、肝胆管纤维多囊性病、Caroli病可能都是因为胆管板的畸形导致。
病理发生机制:肝内胆管错构瘤是先天性发育障碍性疾病,源于内胚层,多分布在肝内毛细胆管和肝管之间,胆管上皮构成病变的囊壁,周围绕以纤维组织。在病灶形成的初期,病灶仍然可以直接连结肝细胞索,和细胆管相通,成为迷路样胆管,致使继发不断分泌的上皮细胞和周围组织液的滞留,发展成为囊肿性病变。
我们今天主要学习肝内胆管错构瘤的影像学表现:越是少见的病例越是有特征性的表现,MRI检查对肝内胆管错构瘤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征性,表现为肝内散在或者是弥漫性的分布、形态基本上多是小结节状的囊性病灶,直径一般不超过15mm,病灶中散发的超过15mm的病灶可能是肝单存性囊肿,T2WI可以清楚的显示病灶,T1WI上显示为低信号病灶,信号强度肯定是低于肝实质的,增强扫描,因为没有血供我们可以猜测就是没有强化,另外核磁共振的MRCP对肝内胆管错构瘤的显示有独到优势,MRCP是利用水在T2权重比较重的图像上信号比较高,而周围静止的组织的信号基本上已经衰减,无信号或者信号很低,而流动缓慢的水和静止的水显示为极高的信号,常表现为“满天繁星”表现,目前基本认同核磁是诊断肝内胆管错构瘤的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