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宜居:城市的品位

什么是城市?城市就是有“城”和“市”的地方。

《吴越春秋》记载:“鲧(gǔn音滚,传说为上古时夏禹的父亲)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可见,从鲧的时候,中国就有用墙圈起来的“城”了。但城里的君也好,民也好,都需要生活,需要交易,于是又在“城”的边上建起了“市”。随着时代发展变迁,很多地方的“市”,被圈在了城墙之内。再往后,城墙逐渐消失,“城”与“市”完全融合在了一起。

现代的定义,城市就是一个区域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人群聚集的地方,是大楼林立的地方,是车水马龙的地方,是领导潮流的地方。 城市,从历史风尘中一路走来,历经一次次蜕变,逐渐形成它的故事、绵延它的气质。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城市,应该有着怎样的品位和气质?

是豪放,还是婉约?是小资,还是文艺?是古典,还是现代?是雍容华贵,还是小家碧玉?当你漫步在城市的街道、闲坐在公园的一角、体验着现代的交通、打望着熙攘的人群时,不仅在观赏着城市的外在,也在细细品味着城市的内涵。

那么,一个城市的品位主要看什么?是看历史的传承、文化的积淀,还是看经济的规模、创新的程度,抑或是看自然的禀赋、人文的故事?我以为,这些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细节。“上帝存在于细节中”,这句话对于现代城市管理而言,尤为重要。

一看火车站广场和汽车站公交站等公共场所。这些地方人流高度聚集,流动性强,结合部多,管理难度大,唯有用心下功夫才能管好,稍一懈怠便会使“窗口”蒙尘。如果,当你从一个地方,带着美好的心情,乘着高铁、坐着大巴到一个城市,下了车,出了站,看到的不是城市的“高大上”,而是一群围着你团团转的的士、摩的、拐的司机,是一路追着你叫卖揽客的小摊小贩,你对这个城市的第一印象会好吗?

二看下水道等“看不见”的地方。这些地方远离公众视野,平常不会“暴露”,极易让建设“偷工减料”、让管理“无暇顾及”。最好来一场暴雨,下水道就能倒逼出一个城市的本来“面目”:内涝严重,城市看海,街道行船,还有漂浮于上的各色垃圾、不翼而飞的窨井盖……类似的还有地下通道、人行天桥、立交桥下等地方,因为管理不善导致的错位、无序、杂乱、喧嚣,无不揭示着城市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三看犄角旮旯。因为人迹罕至,因为表面遮挡,因为无人管理,一不留神便成为藏污纳垢之所,给城市形象带来“负分”。比如,有的华丽大楼背后,却是一个臭气熏天的垃圾场;有的街道围挡背面,却是建筑垃圾堆放的场所;有的墙面广告遮挡的,却是违章搭盖;还有的拆违之后,却留下半拉子工程无人问津……对于这些犄角旮旯,管理者是选择不留死角,还是选择视而不见,其实决定了一个城市的管理品质。

四看城市道路平不平,看马路中间的护栏直不直,看人行道宽不宽,看街区绿植多不多,看盲道设置有没有,看交通秩序乱不乱,看市民素质高不高……要看的地方实在太多。但这些,都是城市建设管理的细节,是每一个人对城市的直接观感,也是城市品位的直接体现。

一个城市,不管历史底蕴有多深厚,不管自然禀赋有多优越,不管看起来多么欣欣向荣,不管自我感觉多么良好,如果这些细节管理不到位,都是虚假的繁华,也是变质的品位。

最近,中科院发布了《中国宜居城市报告》,引起了各方议论,排前的沾沾自喜,排后的很不服气。其实,宜居城市,不只局限于林立的高楼大厦、光鲜的城市设施和看似耀眼的经济数据,更在于以人为本的各种细节管理。宜居不宜居,居住在城市的人最有发言权。

治大国若烹小鲜,城市管理也是这样。任何公共管理的“小”事,其实都是关乎城市品位的大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