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风景,一旦错过,就是永远

水火无情。

它们有时会无情得让你仓皇失措。

人类不断地创造艺术瑰宝,又不断地毁坏它们。或者毁于战,或者毁于火。

一场4小时的大火,熊熊燃烧,雄伟的塔楼、精美的浮雕、高耸的哥特式尖顶,全都被火焰无情的手触及,让巴黎圣母院面目全非。

痛心!这可是拥有800年历史,熬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建筑啊。

800年是什么概念?在历史长河里只是一小段,但在个体的时光里,却是那么的久远。

1163年,巴黎圣母院开工建设。那一年,是南宋隆兴元年,辛弃疾23岁,参加耿京义军,后为南宋领兵抗金。

没错,就是那个写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辛弃疾。

巴黎圣母院修了180年,直到1345年,才竣工。那一年,是元朝至正五年,失去双亲的朱重八衣食无着,被人送到洛阳黄觉寺当和尚。

后来,朱重八改名朱元璋。没错,就是后来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巴黎圣母院建造全部采用石材,高耸挺拔,辉煌壮丽。雨果曾称赞它为“石头的交响乐”。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故事设定在1482年。

《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

卡西莫多失去了心爱的姑娘,终究也失去了他心爱的钟楼 。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如此写道:

“若干年前,本书作者参观圣母院——或者不如说,遍索圣母院上下的时候,在两座钟楼之一的黑暗角落里,发现墙上有这样一个手刻的词:ANÁΓKH(命运)。……这样,雕凿在圣母院阴暗钟楼的神秘字迹,它不胜忧伤加以概括的、尚不为人所知的命运,今日都已荡然无存,空余本书作者在此缅怀若绝。

在墙上写这个词的人,几百年以前已从尘世消逝;就是那个词,也已从主教堂墙壁上消逝,甚至这座主教堂本身恐怕不久也将从地面上消逝。这本书正是为了叙说这个词而写作的。”

这一天,朋友圈都是巴黎圣母院的大火。有人晒出了曾经游览的照片,有人叹息很长一段时间都看不到她了,还有人与圆明园产生历史的联想……

虽然没有亲眼见到巴黎圣母院,与她也有一种莫名的距离感,但伴随着历史的烟尘,仍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扑面而来。

有个网友说得好:没有东西会在原地等你,时间,建筑,人都是如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