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的轮渡上,我们看到人间真实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Author 李斤欠斤欠

' 乐观乐观再乐观 '

打开上海轮渡营运时刻表,你能找出 17 条航线,每天最早的 4 点多就开航,最晚的到深夜 11:40 才停运,并且班次大多频繁又密集。

地铁都这么发达了,是哪些人还非要舍快求慢、乘轮渡过江?

带着好奇,我们在杨复线和南陆线上待了两天。

除了小部分游客,船上的主要乘客,其实是为了生计生活乘船奔波的人们。

所以啊,对整日披星戴月的人来说,那些晒在小红书上的轮渡江景,风光大片,都只能是一块背景板。

6 月 2 日这天,上海下了一场又长又闷的雨。

杨复线(杨家渡渡口 - 复兴东路渡口)的渡船上,助动车和行人依然挤挤攘攘,每趟的客流几乎都能填满大半条船。

阴雨天里,依旧有不少乘客乘坐轮渡

杨复线非常古老,从清代就有了。这条线保留了 ' 车客渡 ' 模式,助动车、自行车和行人都可以上船。

放眼望去,每趟船上,助动车都是主力,自行车、行人还有三个轮子的 ' 突突车 ',夹杂在助动车大军中间。

成片的助动车里,衣着鲜艳醒目的骑手小哥又占据了主流。

几乎每趟轮渡上,都能看到骑手小哥

中午 12 点半,一辆黑色助动车停在了候船区前排,骑手小哥一身纯黄色防雨衣裤,被大雨淋了个透,头盔上的防风罩还在滴水。

和骑手一身狼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车上一大束新鲜欲滴的鲜花,摆在快递箱里,被护得完好无缺,仿佛这大风大雨跟它丝毫不搭界。

大风大雨下,这束鲜花却被呵护得完好无损

花束特别大,目测有三十支左右,玫瑰、向日葵、绣球花……混搭在一起,每一朵都很饱满,辅以形状各异的青翠叶子,裹在宝蓝色的包装纸中。

花束上铺着星星点点的暖黄色串灯,还插着一个珠光宝气的公主头箍,在这样潮湿灰暗的雨天,显得格外闪亮。

花束鲜艳饱满,是送花人精心挑选的

我们问骑手小哥,这束花多少钱?骑手愣了一下,盯着花迟疑了几秒:' 这么远的路,不得过百啊?'

他真正在意的,是自己护送花的收入。雨虽然大,但这种过江的单子其实挺抢手,毕竟距离比较远,多赚一点是一点。

他比划说,在雨天,把这样一束花从浦西送到浦东,10 公里的距离,骑手自己能赚个 40 元。

所以骑手小哥更喜欢雨天,对晴天反而有几分嫌弃。

' 好天太不值钱了,(10 公里)也就十几块,二十块都达不到。'

能多赚个 20 元,那么一路的风雨如注,实在算不了什么。

船开了,骑手小哥一上船,就仔细拢了拢快递箱里的鲜花,然后把双手在胸前一交叉,闭上眼打了个盹。

趁短暂的过江时间,骑手小哥打了个盹

杨复线距离短,从浦西开到浦东,不过 350-400 米,五六分钟就到了。

但这一刻骑手至少可以放心休息片刻,在雨打不着花的江上渡船上,在这一段难得又短暂的放空时间里。

周玲(化名)在复兴东路渡口上船的时候,一手打着伞,一手拎着两袋沉甸甸的菜,里面有肉有鸡蛋,有青菜有百叶。

这些菜是她从 1 公里开外豫园附近的小菜店买的,一路打着伞拎过来,到渡口的时候,身上早就淋湿了大半边。

一上船,周玲就快步走到座位边,把菜往地上一放,又把伞收好,一屁股坐了下来。

从浦西拎着新鲜菜坐船去浦东,是她一周五天雷打不动的行动轨迹。

周玲(化名)每天乘轮渡,把买好的菜拎到浦东

每天上午她从住处出发,把菜买好,再步行 20 分钟到渡口乘船。

本来去陆家嘴乘东复线更方便,但这天东复线停航了,这样一来,她在浦东下船后,还要走一段很长的路,才能到达目的地。

她的目的地是陆家嘴的一户人家,工作是去烧饭、打扫卫生。

这样的路线,其实乘地铁更方便。但地铁 3 元起步,轮渡只要 2 元,用轮渡取代地铁,一个月能省不少钱。

' 那个小区好像叫陆家嘴什么大厦,最好的那个楼,我不知道名字,只知道怎么走过去,(家里)200 多个平方。'

周玲话很少,但聊到菜价,她还是愿意多说两句。' 今天买了苋菜,4 块一斤,扁豆 5 块 5 一斤,鸡毛菜 4 块,还有五花肉、鸡蛋、厚百叶。'

船一靠岸,周玲一手拎起两大袋子菜,一手举着伞,往陆家嘴的方向快步走去。

雨越下越大,在杨家渡码头,一辆大红色的突突车,在等船的车流中特别显眼,车两侧的透明膜上挂满了雨水珠子。

开车的是一位身形清瘦的爷叔,身穿灰蓝色夹克,戴一顶黑色鸭舌帽,后座上坐着位阿姨,有点微胖,戴一副圆圆的黑框眼镜。

这对老夫妇往返于浦西浦东,是有要尽的责任

爷叔今年 75 岁,阿姨 70 岁了,他们每隔一天,都会从浦西开着突突车过江,到浦东 91 岁的老丈母娘家去,帮她烧饭做家务,风雨无阻。

这 ' 班 ' 是没办法请假的。90 多岁的老人到底有些固执,既不相信保姆,更不肯去养老院。

为了让老人吃得高兴,夫妻俩提前一天就烧好一碗红烧肉,早上还买了一份酱鸭带去。

等老人吃好饭,又煮好加了决明子、菊花的绿豆汤,这才乘船赶回浦西,下午还要买小菜,准备一家老小的晚饭。

尽管年愈七十,夫妇俩每天都要为家人操劳

对他们来说,乘轮渡过江,要比地铁方便得多,既避免了地铁站楼梯上上下下,也不需要在换乘时、出站后再走许多路。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爷叔腿脚不便。

22 年前他曾摔断过腿,这才买了一辆突突车。最近这些年,他 5 年里动了 6 次手术,还装了心脏起搏器,落下一身病痛。

离开时,爷叔关照我们:' 人生最主要七个字:乐观乐观,再乐观,心态一定要好,任何毛病都会好。'

杨复线的渡船上,游客虽少,但每趟船上总会有那么几个。

在杨家渡码头,我们遇到了两个五大三粗的年轻人,一人骑着辆哈啰单车,没有任何雨具,就这么背两个包推着车上了渡船。

两位年轻人,骑着单车跨江游览

一问才知道,两个人是从内蒙古过来办事的,先去了杭州,再来到上海,这天下午就要回呼和浩特了。

于是俩人决定利用这半天空闲,逛一逛大上海。

在浦东冒着雨一路瞎逛后,他们突然看到了这个渡口码头,于是就找了两辆单车,买了两张船票。

对于来自北方的两位年轻人来说,上海有一些不同之处

问起初次来上海的印象,两个北方大汉突然腼腆起来:' 这么大的城市,我们没法评论。'

想了一会,俩人指着浦东方向:'(我们)从浦东那个塔下来的。到你们这儿南方地区的感觉就是,地方挺大的,夜景好看,就是炒菜有点儿淡。'

阴雨天陆家嘴的高楼,在迷雾里隐隐约约

又努力想了一会,两个人接着说:' 跨度太大了,人们的穿着打扮比我们那边要精致,人也多,看着就节奏快。'

和内蒙古大哥一样,曾繁荣会出现在杨复线的渡船上,也是个偶然。

来自广州的曾繁荣,一时兴起坐上了轮渡

他从广州来上海出差,在陆家嘴的酒店看江景时,发现江面上的渡船往来不息。

这幅画面瞬间将他拉回了上世纪 90 年代,在他只有三四岁的时候,每天都跟着妈妈乘轮渡,往返于珠江两岸。

在他的印象中,珠江的江面更窄些。' 那时候江面上船只很多,特别热闹,挤来挤去的,每艘船开到江中间就会互相喊,让一让!'

' 现在妈妈 67 岁,已经退休很多年了,我们偶尔会聊起,小时候跟着她坐船去单位的场景,今天在上海坐轮渡,(感觉)跟广州一模一样。'

轮渡上的游客,不只有从外地来的,还有 ' 半日游 ' 的上海人。

5 月的一天,我们在南陆线(南码头路渡口 - 陆家浜路渡口)的渡船上遇到徐国鸣(化名)时,他推着一辆白色助动车,从浦西去往浦东。

遇到徐国鸣(化名)时,他刚结束在浦西的 ' 半日游 '

徐国鸣退休很多年了,家住在浦东浦三路那边。

作为在老城厢蓬莱路长大的老上海人,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骑着助动车乘南陆线过江,给自己安排一次浦西半日游。

目的地其实只有两个:第一,去淮海路的全土商店买点零食酱菜;第二,去文庙附近一间小面馆吃碗面,吃完就可以心满意足打道回府去了。

这天他在全土逛了好几圈,采购了一小袋橄榄和一小袋梅肉。乘轮渡过江,他觉得 ' 比较自在点,想停了啥地方就停了啥地方 '。

黄浦江的轮渡上,有的是一个个真实的人间故事

对徐国鸣来说,西望浦江对岸,从全土商店带回去一包橄榄,寄托的也许是一份属于他的乡愁吧。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