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青年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要承认自己是文学青年,的确需要勇气,因为除了赢得些鄙夷的眼神和有病的鄙视,别的也没有了。
提起文学青年,大概首先想到的就是脑子神志不清,又多愁善感。是与俗世的圆滑格格不入,是沉浸于自我的情绪而忽略在外的我自为我。所以有人说,文学青年为自己筑就了一座围城。在自己的世界自很难出的来,别人也很难进的去。用正常人的眼光来看,文学青年正常的不多,非颠即狂。更有些女作家的生平与情感,桀骜不驯的性格,与那些躬俭温良的贤妻良母相差甚远,更让人们对于文学青年多了几分鄙夷与不屑。
除了癫狂与傻,不是疯子就是傻子,大概文学青年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穷酸了。就像孔乙己,站着穿长衫的唯一一人,“读书人的事,窃书不能算偷!”要去研究“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所以常常被人取消鄙薄。沈从文当年是一个北漂的文学青年,常常要靠别人的接济生活,可是同样的文人,又有几人能过上富足的生活?郁达夫曾给沈从文写过一份让人读来就潸然泪下的信《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像你这样一个白脸长身,一无依靠的文学青年,即使将面包和泪吃,勤勤恳恳的在大学窗下住它五六年,难道你拿毕业文凭的那一天,天上就忽而会下起珍珠白米的雨来的么?”读书苦,读书结束后,也无法立刻摆脱那种窘迫困顿的处境。
文人难逃孤独的本质。常常有“昨日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无依之感,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之伤,更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知己难求,和“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感伤。甚至连电影的桥段里,关于读书人,也鲜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香暖,而是“黄卷掩灯青夜阑”的寂寥和“枯灯燃瘦骨,曾照世沧桑”的孤冷。
文人相轻,常常为人所诟病,好像文人为了维护自己的那一把傲骨,就总会不经意间矫枉过正,践踏了他人的自尊,曾经读过一段文字,很多年过去了,还依然能够记得大概的意思,“一个人读书创作,独行独思,可以无畏,倾诉欲却不可全部克服,像失群的候鸟,想得到同类的共鸣。但两个文学青年狭路相逢,总归天光云影,甫一相接,各行散去。”江天的沙鸥,孤独是最好的脚本,舍弃了,就飞也不会飞,跑也不会跑了。
这一生,很短暂,下一世,未可知。人身难求,还很不幸,做了未读经世致用之书、未得功名利禄之厚、百无一用的书生。是幸也,是不幸也?
日本作家太宰治说,“我本想这个冬日就去死的,可最近拿到一套鼠灰色细条纹的麻质和服,是适合夏天穿的和服,所以我还是先活到夏天吧。”那种姑且的微弱的希望,大概就是文学的作用吧!
文学是什么?是浩气展虹霓的梦想,是不辞冰雪为君热的热血,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情怀,是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无奈,是望断天涯路的孤独?是所有的一切,却又都不是。是对生活的隔岸观火,有事对它的鱼水难分,是所有矛盾的集合体,又是生命中的难以割舍,心甘情愿为它承受鄙夷与鄙薄,有心甘情愿的一意孤行。
“蓦然回首,一切已回不去了,支撑我走过荆棘淌过血泪的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叫“文学”的东西已长成我肉身和灵魂的一部分”。谁能轻而易举地,易如反掌地将自己的一部分割舍?
人们都在嘲笑文学青年,抱着诗与远方的虚无缥缈的梦想,其实是在苦苦的挣扎,看起来的淡泊,无非是挣扎不过而已。可是那又怎样,至少,有文学,还曾走过挣扎的勇气,而不至于画地为牢,任生活凌迟!
美国小说家雷蒙德·卡佛曾说: “文学能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匮乏,还有生活中那些已经削弱我们并正在让我们气喘吁吁的东西。文学能让我们明白,像一个人一样活着并非易事。”
像一个人一样活着并非易事,幸好,还有文学,穿过生活的喧嚣,有风月淡泊的休憩,幸好,还有文学,给予了穿越层层黑暗的微光!
满地都是六便士,可是还有人,在追随月亮的微光!
2019.8.12晚       郭江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