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解词︱翻巴,出心,调理
皖北解词︱翻巴,出心,调理
翻巴
方言读音:fǎn bǎ
简明释义:一种不守信。
对我家这样的独生子女家庭来说,过年时给孩子压岁钱,留作“压腰”,是必须的。早些年是50元,100元。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这压岁钱也看涨。最近几年,都是200元。尽管我那儿子,已经二十出头了。
年前,我爱人就向儿子许诺,给他200元“压腰”。但除夕那天,盘算来盘算去钱不够用,加之孩子自己也有了工资,她就向儿子宣布:从今往后过年,压岁钱取消。儿子显然不是很乐意。他说,这“翻巴”可真够快的,本来说好了的,转过脸不作数了。
我就在一旁笑着。我不是取笑儿子尴尬的失望表情。我笑的是,儿子这个90后,还记得那个“翻巴”。
可见,颍淮人所说的“翻巴”,就是对已经做出的承诺,食言了;对已经定下来的事情,反悔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说话不算数,不讲信用。我一边在键盘上用拼音敲“翻巴”,一边伸出巴掌翻过来翻过去。憨厚的颍淮人,一般讲不出多少大道理。但用一个翻来翻去的“翻巴”,就把那不守信、不实诚者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为人处事方面,颍淮人最为注重的,就是实诚;最为讲究的,就是板上钉钉,“一刀一个血口子”,也就是“一口吐沫一个钉”。对那些做事“翻巴”的人,人们多要翻白眼的。尤其是有的人家,在儿女亲事上,“大事成周”之后又“翻巴”。这样的人家,总自觉在乡邻面前抬不起头来。
出心
方言读音:chǔ xǐn
简明释义:出自内心。
百度百科中有“出心”词条。它说那是山东方言,“出自内心”和“故意”的意思。它给出的例句是——你不要找理由了,把事情搞砸,我看你是“出心”的。
可见,齐鲁大地上的“出心”,偏于“故意”。而皖北颍淮人所说的“出心”,则偏重于“出自内心”。
社会中的人,总免不了在很多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上,拿主意的。这个拿主意,就是在诸多选项中,作出选择。这选择,其实也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一般而言,我们依靠常识做出选择,就足够了。
但有时候,比如生活中遇到了坎,或者人生中走到一个十字路口,仅靠常识的选择,可能还不足以支撑我们对选择的信心。这种情况下,这样的时候,就必须也只能听从内心的引领——是之谓“出心”。凡“出心”的事,做了不会后悔;“出心”的许诺,说了不会反悔,不会“翻巴”。反过来,非“出心”做的事,非“出心”说的话,或者因为随大流,或者因为受到了威胁,或者是某种诱导,一旦反过神来,返过味来,就会很容易反悔。
通常,在儿女的终生大事上,颍淮人最为注重“出心”。旧时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在婚事定下来之前,爹妈都会最后征询儿女的意见,是不是“出心”。这是一道必经的程序。如果儿女表示出了“不出心”的意思,再“出心”的爹妈,都会重新掂量的。
调理
方言读音:tiāo li
简明释义:修理。
作为大众化的词汇,“调理”该属于中医养生的范畴。词典上,它的意思,与调合、调治、调养相近。当然,还有个调教。
但这个“调理”,颍淮人用起来,已经“嫁接”了另外的意思,就是——修理。而且很多时候,人们习惯上叠加使用,成为“调理调理”。
通常,“调理”的对象,多是农家生产生活的物件。过去,颍淮农家的那些物件,多是小打小闹的木制品。比如桌子、板凳。先进一些的,就是架车子、自行车、收音机,或者压水井的井头了。这些物件,有了些许的小毛小病,自己就能动手“调理”。不外乎加个塞子,拧一拧螺丝,或者拍拍打打一番,就成。
有时候,“调理”不仅及物,而且及人。《红楼梦》第四十六回有云:凤姐道,“谁叫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得水葱儿似的!”这是温婉的调教。但颍淮的“调理”人则与此相反,含有拳脚相加的意思,也说“修理”人。比如某人对另一人忌恨,人家“落在他手里”,他一定会想方设法“调理”人家。当然,这种“调理”,可能涉嫌打架斗殴了。如果造成严重后果,他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从语言的形成来说,这个“调理”,其实是一种借用,一种拿来主义。很多稀松平常的语言,不同地方的人会赋予它不同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