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些人说句话就被人杀了?

作者:赵鹏。

检事微言总第247期

不知道大家能否理解,很多命案的发生起因都是一句话——一言不合就杀人,固然是罪有应得,但说句话就能被人宰了,也足见语言的杀伤力有多大。一般情况下,我们不太可能因为说句话就招惹杀身之祸,但糟糕的沟通能力的确会让人承受不必要的负担。当然,事件的发展总是双方互动的结果,不过若单独观察那些“受害人”还是能发现一些共性——因为语言而遭受不利后果的人,在与人沟通方面都至少存在三个明显的缺陷。

01.

应答套路单一

我特别不喜欢听别人说这样的话:“他当时那么说,我只能反驳,于是就吧啦吧啦……”是啊,于是就打起来了呗!

有什么事儿是“只能”的呢?难道你活在必然王国里,行为没有自由意志吗?我觉得,大多数喜欢说“只能”的人,在语言体系中都缺少多样的应答套路,他们不太善于用不同的回答方式解决当下的尴尬困境,只能凭着本心中的原始冲动回敬一句糟糕透顶的话,然后和对方恶性互动,把矛盾逐步升级。

举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你和一群同事正在吃饭,其中有个一直看你不顺眼的人,平时就总拿话挤兑你,今天他又发作了,问了你一句很没礼貌的话:“喂,你现在还不生孩子,你们家岂不是要断子绝孙了?”

他说完之后,全场鸦雀无声。大家都不知道怎么接话好,全都看着你,你要怎么回答呢?

我觉得,此时头脑中至少要有5种以上的回答套路,至于选择哪一种,取决于我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1

息事宁人

如果这个人不能得罪,反而你还必须要讨好他,可以这样说:“没您那么好的条件,怕生下来教育不好,有几个人能把孩子教育成您儿子(女儿)那么棒!”

我觉得要都这么说了,对方也就不再继续挤兑了,毕竟听别人夸自己孩子,没人会不高兴吧,哪怕知道自己孩子不怎么样。

2

转移话题

如果不需要讨好,但也不能得罪,那可以单纯的转移话题,比如:“现在养孩子压力太大,父母们不容易啊,为了孩子操那么大心,想着都害怕!”

估计这样一说,在场有孩子的人就能把话结果去了。

3

犀利调侃

如果不存在前面的情况,只是想告诉对方你有点不高兴了,那可以犀利调侃:“我不怕不生孩子断子绝孙,我怕生了孩子自己变成孙子。”

这是幽默调侃,一般不会引起事故,所以还算比较安全。

4

借力打击

如果你想让对方也受点责难,但又不想亲自出手,可以这样说:“按你这观点,生了女孩儿的也都是断子绝孙了?”

这样一来,周围那些生了女孩的人自然会听着不爽,然后把责任归咎到对方身上。

5

决定死磕

如果你实在讨厌对方,又不惜以重大代价换来对他的羞辱,那可以这样说:“你老婆倒是生孩子了,你就能保证是你的?”

当然,在4和5之间,还有很大空间,大家可以自己想想,当做说话练习吧。

02.

经验阅历太少

当然,前面这个例子有点极端,对方有故意挑衅的意味。一般情况下,人们在沟通上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每个人的言行都是他的过往经历以及所秉承的价值观念的外在反映;每个人的经历和价值观都是独特的,并且都以自己的那一套去衡量别人的行为(事实上人们也只能如此),当对方的言行与自己的观念不符时,分歧就会发生,如果处理不好,分歧就会变成纠纷。

人们经常说“相互理解”或者“换位思考”,以避免观点不同时发生纠纷。但问题在于,理解或者换位,前提条件是要有相应的阅历或经验,至少需要一些最基本的认知,这样才能明白为什么某些人会说出某些话,另一些人会做那样的事情;那些动不动就说“我完全无法理解”的人,大多是因为自己的见识太少。

举个例子,我刚刚工作的时候,当听到有人说“公检法没一个好东西,死了活该”时,我很气愤,然后反驳的理由无非是“我们是如何如何辛苦,收入又是如何如何少”之类的,希望对方能够理解我们。但其实这并不是有效的沟通,因为我仍然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并且说的和对方说的也是两回事儿——你辛苦你可以不干,你看哪儿挣钱多你去哪儿!这都不妨碍你们的确不是好人,死了就是活该。后来随着工作经验的丰富,了解到真的有一些人,被我们这支队伍里的害群之马刁难甚至给予了极不公正的对待,我才意识到,如果换做我,肯定比他骂的还难听。

看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光能让人获得精彩的人生和丰富的知识,还有一个重要作用——理解社会与他人,在沟通的时候让人能有换位思考的能力,不至于一言不合就翻车。

03.

自我控制不够

再往下讨论的话,自控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就算你再有套路储备,再懂得换位思考,当对方说出不招你爱听的话时,你都不会开心。有套路不等于会选择好套路,能理解也不等于不生气。

所以在那时那刻,决定该怎么去做的,还是自我控制力。古希腊人把自控作为最宝贵的人类品质,现在想想确实如此——比起勤奋、乐观、勇敢,自控难得多。

不过,为不自控去辩护的也大有人在,理由大概有三类。第一类,把失控说成情感的必要发泄,如:“憋着会生病,与其生病,还不如痛快骂一场!”第二类,把失控上升为一般预防的手段,如:“人善被人欺,你当时不给他点儿厉害看看,以后他更得寸进尺!”第三类,把失控归结为性格使然,如:“我就是这种直脾气,有什么说什么,不会拐弯抹角掖着藏着。”

对于第一类理由,我想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调解心理的方式,骂回去绝不是最好的,不骂回去也不等于忍气吞声;对于第二类理由,我想说:绝大多数当场回敬的“厉害”,由于缺少必要的理性和控制,最终都演变成了让人后悔的行为,想要制人先制己吧;对于第三类理由,我只能说:您的脾气改改吧,一般人受不了。

结语

很多人想方设法提高语言能力,希望自己变得伶牙俐齿,掌握一招制敌的技巧,尤其学法律的更是如此。这当然无可厚非,只是千万别忘了, 语言能够带来的伤害也是巨大的,更重要的是,这种看似无形的伤害其实难以弥补。所以与其提高语言能力,不如提高沟通能力,后者应该是更精深、更有用并且是全方位的技能。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