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艾贴】《世医得效方》简易艾灸疗法(价值连城,赶紧收藏)

危亦林,字达齐,元时(约生于公元1277~1347年)江西南丰人,家世业医,传至他已有五代。他将五代累积的经验,著成《世医得效方》19卷,50余万字,载方2500余首,其在中医临床治疗学上的价值不言而喻,被后世誉为一部颇具指导意义的临床实用手册。

针灸内容未单列,而是分散于各科中叙述,但全书大、小、风、产、眼、口齿、咽喉、正骨、疮肿等九科共276症中,有56个病症采用了针灸疗法,且所载采用刺灸法的56个病症中,灸法约占十之八,灸重于针

书中灸法以《千金要方》等为宗,治症广泛,对阴证伤寒、阴毒、病冷、阴癫等虚寒属阴之证,大多采用灸法,如“治阴证伤寒……皆可灸”。

“阴毒,疾势困重,面黑,四肢厥冷,则理中汤、四逆汤投之。未效,则灼艾法惟良,复以葱熨法佐之。阴厥,同此法治之”。倡导“阴毒宜灸”的思想。

选穴少而精

通读全书运用针灸的选穴,涉及56个病症,每一病症大多仅用一至两穴,选穴配伍尤其精当。

例如诸气:凡上气冷发、脐中雷鸣转叫、呕逆不食,灸太冲;心腹诸病坚满烦痛、忧思结气心痛、吐下食不消,灸太仓;脐下搅痛、流入阴中、发作无时,此冷气,灸关元、膏肓;短气不语,灸大椎、肺俞、脐中;乏气,灸神道。

施灸有先后

对于不同病症,危氏对穴位施灸的先后顺序也有强调。

如伤寒阴证“若病在三四日以上,宜先灸胸上二十壮……又灸肝腧”;

对五积之奔豚气则先灸气海后灸关元;

对于中风失音不能言语者,“先灸天窗二穴五十壮,其穴在颈大筋前曲颊下,扶突穴后动应手陷中,熄火仍移灸百会穴五十壮,其穴在顶正中心,灸毕还灸天窗五十壮,始发先灸百会,则风气不得泄,内攻五脏”。

依病定灸量

晋唐时期灸法的应用多如《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记录,均炷大壮多,动辄百壮,甚至记有千壮。而危氏虽宗其法却不拘泥其数,根据病情轻重以定灸量。

如《卷十三·风科通治》曰:“视病轻重,重者一处三百壮大效,凡中风服药剧者,但是风穴,悉皆灸三壮,无不愈也。”

且对于艾炷大小亦因病、因部位有竹筋大、麦粒大、绿豆大、雀粪大等,或“大小以意酌量”灵活拟定。而壮数则多用七壮、二七壮、三七壮、三五壮,虽在俞穴、募穴膏、肓穴有灸至百壮,这亦是“三报之”,分次施灸。

亦有对灸量较明确的程度界定,如“卒厥尸厥灸法……觉身体温暖即止”,“龟背灸法……艾炷如小麦大,但三五壮而止”,“灸便毒法……艾炷如麦大,灸二三壮,肿散痛止即安”,“治白癜风……凡有赘庛诸痣,但将艾炷于上灸之,三壮即除”。

灸法多样

《世医得效方》中提到的施灸方式除了有艾炷直接灸以外,还有隔盐灸、隔蒜灸、隔药灸等,对施灸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治阴证伤寒,于脐下一寸半气海穴二七壮。小作艾炷,于脐心以盐填实,灸七壮,立效”。

对瘰疬病:“只以蒜片贴有疠上,七壮一易蒜,多灸取效”;

“治产后小便不通,腹胀如鼓,闷乱不醒,缘未产之前,内积冷气,遂致产时尿胞运动不顺,用盐于产妇脐中填,可与脐平,却用葱白剥去粗皮,十余根作一束,切作一指厚,安盐上,用大艾炷满葱饼子大小,以火灸之,觉热气直入腹内,即时便通,神验不可具述”。

临床配穴

选录部分危氏临床配穴如下,供参考:

(一)头面疾患

头痛:灸囟会。

鼻病:灸囟会、通天,左臭灸右,右臭灸左。

口眼㖞斜:灸耳垂下,左灸右,右灸左。

中风失音:灸天窗(在颈大筋前曲颊下,扶突穴后动应手)、百会。

目痛:灸上星、风池。

目不明:针承泣。

喉病:针风府、少商、合谷、上星;如颊肿及缠喉风等症,实热针足三里,虚热灸足三里;如根脚咽喉常发者,于耳垂珠下半寸近腮骨灸,或灸足三里。

瘰疬:灸肘骨尖,左灸右,右灸左,或蒜片贴疬上灸之。

项瘿:灸大空穴、肩髃;或灸两耳后发际。

(二)胸腹疾患

奔豚:灸气海、关元、期门;或灸章门;或灸中极。

症瘕:灸太溪、气海;或灸天枢;或灸中脘。

心痛:灸上脘;或灸中脘;或灸阴都。

呕吐:灸尺(在肘约上动脉)、乳根;或灸神光(在两肋旁二寸),或灸石关。

霍乱:隔盐灸神阙和灸气海。

咳逆:灸乳根,男左女右。

反胃:灸乳根、水分、内踝下三指稍斜向前、中脘、足三里。

咳嗽:灸肺俞或乳根;或灸天突、膏肓俞。

喘急:灸肺俞、天突。

下痢:灸脾俞;或灸阴交、神阙、关元;或灸肓俞。

胀满:灸脾俞;或灸肝俞;或灸水分;或灸气海;或灸大肠俞;或灸承满;或灸三焦俞。

吐血:灸中脘;或灸肺俞;或灸大陵;或灸上星和足大指节横理三毛。

肠风下血:灸二十椎;或灸命门、肾俞。

乳痈:以灸炷四枚围着所作处,同时下火,各灸7壮左右;或隔蒜灸其中心。

肺痈:灸肺俞。

(三)腰背四肢疾患

腰痛:针委中出血;或灸命门、肾俞。

臂痛:针肩髃。

脚气:灸风市;或灸三里;或灸绝骨、犊鼻、肩髃;或灸曲池和气湍(足十趾端)。

(四)其他疾患

尸厥:灸百会、气海、石门。

疝气:灸足大指次指下中节横纹当中;或量口角为一边成等边三角形,上角于脐中,两边是穴,左偏灸右,右偏灸左;或灸风市、气海、外陵(脐旁一寸半)。

脱肛:灸脐中;或灸横骨和长强。

诸痔:灸命门;或灸脊中;或灸长强。

痼冷肾虚:灸肾俞;梦遗灸三阴交;虚极灸膏肓、气海。

心恙(神志病):灸百会;或灸天窗(在颈大筋前曲颊下扶突后动应手);或灸天枢;或灸手逆注(在左右手腕后六寸);或灸中脘;或灸间使;或灸臣觉(在背上夹内侧,反手所不及者,骨芒穴上捻之);或灸上星;或灸合谷;或灸左右胁下对屈肋头两处;或灸人中、少商、隐白;或针足大指爪甲下。

痨瘵:灸腰眼;或灸四花;或灸膏肓。

阴脱:灸关元、大敦。

肿满:灸足第二指上一寸半或两手大指缝头;或灸太冲、肾俞。

小儿龟背:灸肺俞、膈俞。

横生逆产:灸至阴。

产后小便不通:于神阙穴隔盐和葱白,用艾炷灸。

崩漏:灸小腹横纹当脐空直下和三阴交;或灸交仪(在内踝上五寸)。

疔疮:灸掌后横纹后五指,男左女右。

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虽好,切记不可盲目灸,为您解密艾灸的前世今生,超全艾灸知识大普及。

(0)

相关推荐

  • 针灸总结(中医干货)

    医痴 昨天 <世医得效方>,十九卷,元代危亦林编撰.以"依按古方,参以家传"的编辑方法撰称,故名.为危氏五世家传经验医方.内容包括中医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等各科疾 ...

  • 男科疾病艾灸治疗方法

    男科疾病艾灸治疗方法 阳痿 阳痿又名阴痿.属现代医学的性功能障碍,或性神经衰弱.本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病因]多因肾虚.惊恐或纵欲过度,精气虚损,或少年手淫,思虑忧郁:或湿热下注,宗筋弛纵等因素所致 ...

  • 《世医得效方》:近50种常见病的艾灸配穴

    将象和,您专业的.靠谱的艾灸指导老师! 危亦林,字达齐,元时(约生于公元1277-1347年)江西南丰人,家世业医,传至他已有五代.他将五代累积的经验,著成<世医得效方>19卷,50余万字 ...

  • 《世医得效方》:近50种常见病的艾灸配穴(建议收藏)

    危亦林,字达齐,元时(约生于公元1277-1347年)江西南丰人,家世业医,传至他已有五代.他将五代累积的经验,著成<世医得效方>19卷,50余万字,载方2500余首. 针灸内容未单列,而 ...

  • 元代名医危亦林与他的《世医得效方》

    危亦林(1277-1347),字达斋.祖籍抚州,后迁南丰县.1984年<南丰县地名志>载:"危家,在莱溪北一公里沧浪水东岸小丘下.78户,490人.危筠居从十三都直源(注:太源与 ...

  • 《世医得效方》全面解析针灸疗法

    临证经验 危氏对56个病症都载有针灸疗法,选录于下: (一)头面疾患 头痛:灸囟会. 鼻病:灸囟会.通天,左臭灸右,右臭灸左. 口眼㖞斜:灸耳垂下,左灸右,右灸左. 中风失音:灸天仓(在颈大筋前曲颊下 ...

  • 世医得效方 二十卷

    元代危亦林编撰.以"依按古方,参以家传"的编辑方法撰称,故名.为危氏五世家传经验医方.内容包括中医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等各科疾病231种.每门之下首论病源证候,继则分症列方, ...

  • 观音散[世医得效方]

    <杨氏家藏方>:"观音散治小儿胃气弱,呕吐下利,昏困不省.人参(去芦头).白术.冬瓜子(三味)各半两,天南星(炮裂,入地坑内去火毒用)一两.上件吮咀.每服二钱,淡浆水七分,白扁豆 ...

  • 《四库全书》世医得效方提要

    臣等谨按:<世医得效方>二十卷,元危亦林撰.亦林字达斋,南丰人,官本州医学教授.是编积其高祖以下五世所集医方,合而成书.一曰大方脉科,分子目九十有一:二曰小方脉科,分子目七十有一:三曰风科 ...

  • 世医得效方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自<难经>.<汤液>.<灵枢>.<伤寒论>等篇出,而后之医师着述者,殆数百家.盖发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