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发︱写作的境界
“境界”一词出自佛经,指通过真修实证所达到的水准。
我认为,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有这样三个境界:
第一是“迷境”。主要表现是:“磨拳擦掌,见啥写啥,惯拿常识作文章。”许多初学写作者都处于这一阶段,对创作非常痴迷,却又懵懵懂懂,写出来的无非是一些常识而已。拿我自己来说,当年也在这个境界中迷糊了多年。
第二是“悟境”。主要表现是:“焚香净手,描龙画凤,匠心独运好辛苦。”这里说的悟,是指写作者对文学本质与创作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悟,对文学起了敬畏之心,在创作中惮精竭虑,讲究技巧,精益求精。可以说,许多作家都处在这个境界。
第三是“化境”。主要表现是:“千手若无,出神入化,浑然天成大作品。”是指艺术造诣达到精妙的境界,可与造化媲美。这样的作品,看不到技巧,恰似天衣无缝,无一处不圆融,无一处着痕迹。此等境界,是一般作家达不到的。但我们要明白有这个崇高境界存在,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要使我们的写作达到较高境界,必须在“境”和“界”两个字上下功夫--提升心境,开阔眼界。
杂念要少。我们都是一些俗人,免不了受到当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冲击。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我们要努力增长知识,不断去除那些扰乱心灵的东西。要让心念尽量专一,学会对每天的时间进行分配,争取每天拿出一段时间读书学习。这不是说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而是说争取做到“随缘如水,心定如山”,经常让自己转到适合于文学创作的心境之中。
追求要高。写作也需要像僧人修行那样,勇猛精进,让自己不断地上层次,增品位。不要满足于你的作品发表了,出版了,或者在一县一市“出人头地”。要努力让自己的笔下多出精品佳作,把自己的创作放在当代文学的大格局中考察和定位。
读书要多。清代张竹坡讲过读书的三境界:“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这三种境界耐人寻味。我们的读书量要尽量大,读书面要尽量广,否则,就会出现禅宗修炼中的常见问题:“黑漆桶里瞎搞”。你的读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在文学界的位置。
阅历要广。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不断增长你的阅历,包括直接阅历和间接阅历。要充分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对当今社会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更加准确而真切地予以表现。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每天都在“呼吸着新闻前进”,只有对新闻背后的东西认识到了,才能把握时代的本质,让自己的作品深刻一些。
总而言之,如果把心境调整好,让眼界充分开阔,我们的写作水平就会不断提高,在文学之路上的修行就会获得果报。
《中国草根》杂志第六期刊首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02fac0102vk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