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发现的“真理”,你也发现了?

  文题

  (2021届高三广州市执信中学、深圳市外国语学校第一学期1月联考语文月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小山是小学四年级学生,爱好数学,有一天他经过独立钻研发现,在直角三角形里,勾股边的平方之和等于弦边的平方。他把这个发现告诉爸爸妈妈。

  爸爸说:“这个知识点早就被前人发现了,我国西周时期就懂得'勾三股四弦五’的道理,几百年后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也发现了这个定理。真正的创造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吸取他们的智慧。否则,你的发现对于文化传统来说等于零。”

  妈妈说:“儿子,你爸说得不对,你完成了跟毕达哥拉斯一样伟大的创造性劳动,很了不起!”

  结果爸爸妈妈争论起来,小山无所适从。

  假如你是小山的老师,听到了他们一家人的对话,你打算如何平息这一场家庭争论并鼓励小山继续学习呢?请给小山的父母写一封信,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学生习作】  

  借真理之力,乘创造之风  

  □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三学生

  敬爱的小山同学的家长:

  您好!我是小山同学的老师张老师,听闻你家关于小山发现一条数学定理的讨论,我冒昧来信,想与你们分享拙见,希望对小山的学习有所帮助。

  在我的印象中,小山同学是一个热爱学习、思维活跃、勤奋上进、刻苦钻研的孩子。他有着独立思考、善于创新发现的能力,并因此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我对他的未来充满信心。小山此次发现勾股定理,令我震惊于小山的好学之志、求思之深,这种“发现”无论是否可称为“创造”,他的钻研精神都应是值得肯定与鼓励的。

  至于小山爸爸的看法,确实如您所说,勾股定理是古哲人的伟大发现,是现代数学之大厦得以直探云霄的坚实基础,小山的这一发现,对于文化传统来说可能不具有重大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发现对于小山的个人成长和发展,却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一块丰厚的里程碑,标示着小山开启了一种新的可能——他的未来人生将有更多发展的可能。或许小山的发现只是上古真理的一次重复,但胡适先生曾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对于小山来说,肯定、鼓励大于否定批评,是否会更有利于他的成长呢?

  对于小山妈妈的夸奖,我非常感激您对孩子的肯定。人们常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相信孩子未来一定会从您的肯定、鼓励中收获信心,汲取动力,坚持对真理的探索,发现更多的未知。不过,褒扬之于孩子过犹不及,不妨用更加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小山的这一发现,像小山爸爸一样冷静分析:这个发现很有意义,但不一定是像毕达哥拉斯一样的伟大。我们可以指出孩子的奋斗方向,不要让一时的骄傲自满阻断了孩子前进的路。北大有一个传统,叫做“沉潜”。只有消除浮躁之心,潜入思维之深处,才能不止于浮华表面,细嗅真理的芬芳,舒展鸿鹄之志。希望小山也能够戒骄戒躁,继续研究探索,发现更多创造性的问题。

  由此看来,你们二位可谓“刚柔并济,阴阳互补”,或许这也是一种对孩子更有益的教育方式。父母齐心协力,必定能成为小山遨游知识海洋的助推器。若二位能以更加平和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小山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正所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我相信小山未来定能够立足于“巨人的肩膀上”,勇攀高峰,畅游更广阔的真理世界。

  愿二位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幸福美满。

  祝小山学业进步,未来可期。

  此致

  敬礼!

  小张老师

  2021年×月×日

  教师点评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作文的核心任务是写一封信给小山父母,目的是平息这场争论且鼓励小山继续努力学习。

  既然写信的对象是小山的父母、学生家长,语气自然应该委婉、客气,用尊重、商量的口吻;写信人是老师,作为老师就应该本着“家校一体、共同提高孩子”的思想,提出自己的想法,统一思想和做法,保护孩子的自尊和好奇心,真正帮助孩子继续学习,力争更多发现;而文体是书信,对话是基本功能,达到打动人、说服人的目的。书信写作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要注意格式要求,注意书信的对话功能,语言要有感染力,情理兼备。

  这篇作文结合小山在学校的表现,肯定了小山的发现的意义,拉近了写信人和读信人的心理距离,下一步再具体分析小山父母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建议。行文思路严谨、语言生动、有理有情,富感染力。结构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全文论证逻辑严密,非常好地完成了写作目的。

  (执信中学教师 廖波)

  非师点评

  此文值得探讨。

  先不说价值观的判断,先说文章的写法。第一段写得非常好,道理明白晓畅,引用胡适观点恰到好处。可惜第二段就走上岔道了——作者显然是赞成母亲鼓励孩子创造性发现的。但结尾来了一段关于北大“沉潜”以及戒骄戒躁的说法,颇有“道德说教”色彩,分散了主要观点的笔力。对北大观点的引用,也不如第一段关于胡适的言论更有力量。

  更值得推敲的是全文的结尾:作者平均分配了比例。父亲和母亲的观点——分量各占一半,构成“刚柔相济的教育”。我以为这样的写法,扰乱了主题指向,分散了用笔之力;看似兼顾,实为败笔。

  在我的思路中,应该是赞成母亲的观点:鼓励孩子个体生命的发现——他的发现与前人一样伟大。在此基础上才有父亲说法的补充——父亲的评价是正确的理性判断,但不利于教育学的热情鼓励。况且,父亲的观点与母亲的观点,并不能构成“刚柔相济”——至少这个词在这里是不妥当的。以“鼓励发现”为文章主题指向,其他的观点只是辅助。在短文中,一般只突出一个主题指向,追求一矢中的。把一个道理说足论透,文章目的就达到了。

  而写法选择的背后依然是价值观的判断。我相信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堆积与智识训练,而是人的教育、灵魂的教育。目的在于鼓励培养独立人格,以及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与发现。

  (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文艺评论家 、广东财经大学教授 江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