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111封:袱钱虽少,火化成多
01
早上醒来,窗外东边罗思堂山之上一抹淡红,太阳正在山那边酝酿飞升,预示今天又是一个晴光光的天。
今天还是一个特别的节日,中元节。据说这一天,从零点开始,地狱之门打开,病鬼饱鬼饿鬼善鬼恶鬼衰鬼色鬼吊死鬼水鬼女鬼幸运鬼等等,会放假出来,重回阳间。阳间的亲人们会准备酒菜款待他们,并包好袱钱,在黄昏或者午夜之前火化好,好让他们带回去。
02
111封袱钱昨日已经全部包好。上午忙完吃饭洗衣之琐事后,我坐下来,开始写包袱。收纳袱钱的先人有6人:伯高祖化南老大人高祖炳香老大人,曾祖天孚老大人曾祖母邓道喜老孺人,祖父贵财老大人祖母何全贵老孺人;敬具袱钱的后人有12人:父母,弟弟一家,妹妹一家,自身一家。轻微感冒的女儿好奇地过来,学着我的样子,照着我写好的包袱,填写了三封。后因为“妣”、“孺”等字难写,跑开去看电视了。我写了108包。待把包袱单子写好,已快11点了。
包袱单子对一些人是比较难写的。我年年写,虽然说不上很标准,每年文字也略有差异,但也算得中规中矩。这里详细讲一下今年的单子写法。分三部分,开头:“时维公元二零一六年,节值中元,鄂隽云溪洞云水村六组人潘会世率儿孙一众,备香茗酒肴,叩请先人,慎终追远,上袱钱百余包,计”。然后是第二部分,列举各位先人袱钱数目,并一一写下诸位后人敬具的包数。这一部分是单子的主体,需要占用较多的纸幅。结尾:“袱钱虽少,火化成多。先祖享用,护我佑我。伏惟尚飨。”整个单子用宽20公分长若干的白纸书写,毛笔或者黑色书写笔书写,按老规矩,从右往左从上往下书写。
03
我把填写包袱的照片传到91文会群里,澳洲刘三要同学@广场有鸟:“白纸包里是钱吗?为什么用白纸包?不明白。”荆门的夏显才同学@刘三要:“忘祖了,那是给先人烧的钱,七月半要烧钱敬饭的。”刘三要@夏显才:“我老屋湖南平江的,好像没有经历过这个规定。”体育教师孔金华同学@刘三要:“七月十五为鬼节,全国到处一样。”他还向洋鬼子列出了湖南平江岳阳包袱的写法:“中元大会之期谨具袱钱多少大封,古县(祖、曾祖、高祖)某公某老大人收用。孝男(孙、曾孙)化。”鸟儿@刘三要:“平江是一定有这个风俗的。我是平江的外孙呢。白纸包,可能是便于视力不好的老人们看到吧。”
晚上烧包服时,父亲特意拿出一副南山,卜卦之后才开始鸣鞭点火。父亲并不擅于卜卦,他的说辞除了是不是包袱少了是不是不放心孙辈,就无话可说了。我和妻子儿子女儿都站着,我是平淡如常,他们几个却是忍俊不禁。
04
微信上,麦市的何亚辉先生说:“过七月半之前三日起到十五晚餐,应向祖宗上饭(方言土语应为:叫饭),这几天自己逝去的亲人、祖先要寻上家门来的,虽然是神话传说,但我们还是一直遵守礼节,把古训�传下去!”
叫饭也是有规矩的。早中餐要叫,晚餐不叫。筷子要插在饭碗中央、要默念或者轻声说:“请爹爹太公太婆老太婆回来吃饭。”小孩子可以笑闹,但大人一定要肃穆。七月半烧了包袱后,还要叫两天,到七月十八才停止叫饭。
05
空间里,宁静致远发了他四年前写的《七月半》,有一段他和女儿的对话——
女儿:“写包袱干什么?”
我:“那是给逝去的太公、太婆和爷爷写信,寄钱给他们用。”
女儿:“他们在哪里呢?”
我:“他们在天上。”
女儿:“不是埋在土里吗?怎么在天上?”
女儿的逻辑性还很强,我想了一下,说:
“他们先是埋在土里,后来就飞上了天。”
女儿:“他们怎么能飞呢?”
我:“因为他们成了神仙,所以能飞。”
女儿想了一下,问:
“你和爷爷一起过过日子吗?”(她居然会用“过日子”这个词!)
我:“当然一起过过日子。”
女儿:“你想爷爷吗?”
我:“当然想了。”
女儿:“我也想爷爷,要是爷爷在多好,可以教我做作业。”
06
读到这些对话,我是有泪水的。我就没有看到我的爷爷过。上面提到的先人,我只看到过奶奶。奶奶很爱我,我也很喜欢奶奶。1995年暑假,88岁的奶奶去世时,我正在学校补课,得信后赶回到大伯家里,跪在奶奶灵前,开始是落泪,继而抽噎,最后放声大哭,旁人劝都劝不住。
念此,我觉得我的儿子女儿是比我有福的,起码他们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百般宠爱着。
07
今天晚上,因为爷爷说奶奶高血压喝不得酒,女儿就把奶奶的红酒杯端开,不让奶奶喝。她奶奶说:“不要紧。喝死了,你爸爸和细爷就轻了负担了。”女儿竟然用手擦擦眼睛,红红地要落下泪来了。
图片摄于囤谷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