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害怕”,如何帮助儿童克服恐惧,成年后不留阴影?
怕黑,怕怪物幽灵,怕被抛弃,怕理发,怕失去父母的爱,怕上幼儿园,怕幻想出来的各种形象......几乎所有的儿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随意涂鸦,用画笔自如的画出只有他们理解的图形,呈现心中的世界,这也几乎是所有儿童的最爱。
但甚少有人将恐惧和涂鸦联系在一起。尽管它们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
在育儿这门“艺术”从未像今天这样有难度的年代,家长们忙于满足家庭经济需求,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子女进行持续有规律的沟通。学校也没有为亲子留下更多对话的时间,因为有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作业”在,这让他们的内心没有机会言说情绪也无法被涵容,这让儿童更加焦虑且充满恐惧情绪。
恐惧情绪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它并不是全无用处,有时它会对儿童成长有保护作用,比如能帮助儿童避免某些危险。成人要做的是能辨别出与成长相关的“正常”的恐惧情绪,学会从容面对,既不低估,也不表现出过度的焦虑加剧恐惧情绪。
毕竟恐惧情绪更多的是被理解而不是被治愈的。
1
恐惧和涂鸦之间的天然联系
涂鸦因其没有任何约束或过于概念化的规则,为儿童的感觉、情绪和敏感世界留出了空间,是成人进入儿童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相较于语言在教育和引导儿童过程中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米老鼠和唐老鸭》《猫和老鼠》《狮子王》等动画片几乎没有台词,绘本《神奇飞书》《雪人》《七号梦工厂》《海底的秘密》《聚焦》本身就是无字书,却深深吸引着0-99各年龄段的人们且经久不衰。为何?因为语言并不是一种全面的交流工具,它会因教育和情感因素失真,如此一来,非语言表达在儿童教育中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涂鸦能反映儿童无法通过语言和行为表达的性格特征,并且经常能提示那些语言和行为背后的深层含义。因为涂鸦所传递出的信息,既包括内容也包括操作。比如,如何握笔,从哪里开始画,在纸上留下什么样的线条 ,用多大力度,画面在纸张上所占空间大小、涂鸦的形状等等。这些都能帮助解读儿童内在的恐惧情绪与心理类型。
比如放松的握姿表现着他们舒缓的内心,当内在紧张或恐惧,握姿亦紧张不已;
线条流动舒缓,表明儿童内在充满安全感和自信,线条犹疑不决,表明儿童需要成人的安抚和鼓励;
圆圈表明平静、和谐的情感状态,每一个棱角都意味着紧张和反抗;
用刚劲有力的动作涂鸦,表明他们精力旺盛、热情,笔触轻柔则表明儿童个性敏感;
经常擦除,表明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
当恐惧情绪无法表达,我们会透过涂鸦解读儿童的内在。
2
涂鸦,解读儿童内在的金钥匙
一个女孩30几岁了,不上班多年,每天在家里除了看看手机,对什么都没兴趣,几乎不出门。这曾是一个乖巧,没让父母操过心的孩子,父母强势且以自我为中心,她在家里几乎是不被看见的。
按父母的话说,一切都是为了她,可她却在不断地被忽略。从学习、择校到就业都是父母一手安排。一次工作失误令她退回家中、懒懒地活。
极致的懒是症状,是防御,是自我攻击。既然不能真实的表达自己,那我就让自己不能上班、不能动,以此来呈现自己的“被活着”。当今社会,功成名就却体会不到快乐且有强烈的无意义感的人多,而这和退出工作的懒惰本一体同质。
如果我告诉你,这一切在陪伴儿童的成长中,在儿童随手的涂鸦和绘画中就能找到信号,你可愿意重来?
成长是有痕迹的。如果倒推几十年,这个没有让父母操心的孩子,会有很多被忽略的信号:
涂鸦时那本该活力满满的年龄落笔的线条却柔弱,占用空间尽可能地小,勾画的人物刻板,常由几何形状构成,头小、脖子短,躯干粗壮;
树木则树干粗壮,树干底部宽,树冠封闭,树上没有果实、花朵。画面中常出现山脉、栏杆、墙……
这些信号呈现着他们需要平静、安宁与适度规则的内心。看起来的“懒惰”是在掩饰着他们无法胜任某项任务、无法满足父母要求、无法像“别人家的孩子”的恐惧情绪。
如果此时家长能注意到这类儿童天生的特质,用适宜他们的节奏来养育,不贴标签,不施加过多压力,不和别人比。他们总能找回属于自己的节奏,发挥出潜力。然而现实是家长们无法静待,而是过度要求致儿童更加焦虑,这又会通过“无所作为”即更加懒惰来过度补偿,又或者儿童通过压抑自己暂时达成成人要求,当有一天他们出离成人的视线,呈现案例中极致的懒。
懒是自己想要掌控生命节奏的呐喊。
的确,作为成人我们常常无法从儿童的语言中捕捉到隐藏的恐惧情绪,但我们可以透过涂鸦的细节观察到他们生命的节奏、他们内在的状态。
如果在你养育孩子的头几年,有人告诉你他们涂鸦信号的含义,你还会无视他们的生命节奏、催促他们成长吗?
悬浮在空中的人物形象、纤细单薄的树干;胆袋大且牙齿明显的人物形象,悬浮在空中和没有树根的树;四肢被简化的人物形象,只有基本没有点缀的树;人物形象被边框保护起来,没有树根且树干被涂成黑色的树……
这些从人物到树木匹配着出现在儿童的涂鸦中,分别对应着无法表达的各类恐惧情绪,且线条、占用纸张空间、颜色、人物形象、树木等等均有不同。这时,你面对着完全不能理解的的信息,如果有这样一本书,给予你专业解读,给到你针对此种情况的实用养育建议,你是否会有如获至宝的感觉?
《儿童恐惧心理学》就是这样一本书,让你从涂鸦中读懂儿童的恐惧情绪。
3
成年人的恐惧情绪对儿童诸多影响
焦虑的母亲应该对孩子的大部分恐惧情绪负有责任。如果母亲总是处于担心和忧虑中,担心孩子受伤、生病、吃不饱、吞下异物……不仅妨碍孩子自然成长,还会导致他们产生过度的恐惧情绪和持续的危险感,并将这些带入他们的成年生活。
儿童在年幼时积累的恐惧情绪越多,成年后他们的不安全感也会越多。
一个女孩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车祸意外去世,奶奶把她带大。读大学时女孩还不敢过马路,曾老师问:你是自己不敢过马路?还是在代替奶奶不敢过马路?
一个漂亮女孩只要月经周期稍有偏差,就焦虑到担心自己不孕不育。以至以后每到月经周期来临她都睡不好觉。原来她出生前,有个十岁的哥哥意外离去,妈妈养育她紧张至惶恐,于是这个女孩长大后就成为一个紧张兮兮、散发惊慌气味的人。她无法分清哪些恐惧是自己的,哪些是妈妈的。
儿童与父母联系非常紧密,他们将所有正面和负面的情绪都倾注在榜样身上,比如儿童有一些恐惧情绪就是父母在无意识中传递给他们的,此时,儿童被迫与父母在无意识中投射出来的恐惧情绪共处。就象母亲害怕雷雨,火,牙医,小偷……孩子会模仿母亲的行为举止,也会怕。当儿童说怕怪物,很有可能只是将父母向他们施加的恐惧情绪转移到一个虚构的对象身上。
儿童的恐惧情绪更多的是被解读,而非解决。因此,父母先会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然后教子女同样的事情就尤为重要。
一本书,将出生到12岁分为5个阶段,详细解读了儿童不同阶段出现的情绪、反应、社会化状态、具体恐惧情绪表现、涂鸦绘画的特点以及给父母的实用小建议。
一本书,34种儿童常见的恐惧情绪,可能出现的原因,一般表现的年龄,呈现的心理类型,行为表现,演变,实用建议,涂鸦和绘画可能出现的内容。
一本书,指导你对儿童信手自在的涂鸦有着贴近儿童内心深处的理解,让为人父母的你坦然面对且不低估儿童的恐惧情绪。
当从涂鸦中看到儿童无法表达的内在,理解了其内在可能存在的恐惧,作为父母也就能更好的抱持住儿童的情绪。因为懂了才能更好的爱。
《儿童恐惧心理学》帮助你用爱消除儿童内在恐惧的情绪。别忘了,儿童的恐惧情绪是被理解而不是被治愈的。
UM心理|全国独家首发
首部运用涂鸦研究儿童恐惧的国内出版物
适用于儿童心理工作者、父母、老师及心理学爱好者
作者:么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