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学习笔记(3)
近体诗是在唐代完成的一种讲究音律、平仄、粘对、对仗的严谨格律的新式诗体,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它以五、七言律诗为代表,此外还包括律绝(绝句)和排律。格律诗有其标准格式,但实际上古人作品中完全吻合这些格式的并不多,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用到拗句和拗救及声韵位置的重要性问题。
一、拗句和拗救
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拗句。如果拗了,就要“救”!一般来说,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位置补偿一个平声。常见的有:
1、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换成“平平仄平仄”。七言则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 但是要注意,一旦用了这种格式,五言句第一字,七言句第三字就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里是很常见的,几乎和常规的律句一样常见:
[唐]王维《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唐]杜甫《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到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这两首的第七句就是这种格式!
2、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孤平,即:仄平仄仄平),第三字应该补偿一个平声,变成“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例如:[唐]李白《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拗)惊天(救)上人。
3、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第三字改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了“(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如:[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拗)尽,春风吹(救)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第2、3种拗救情况可以联合使用!
5、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6、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平平仄仄仄”,七言则是“仄仄平平仄仄仄”,不要救,但是很少用。
例如:[唐]杜甫《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入声)不(入声)转,遣恨失吞吴。
第三句就是“平平仄仄仄”。
二、声韵的位置
一般来说,在声律表现上,后面比前面重要,前松后紧,前轻后重,具体来说就是:
1、同一联中后句比前句重要,后句比前句要求严格。
2、一个句子以连续两音为一节,尾字单独为一节,则同一个句子中后面的字节比前面的重要,每句的最后一字最重要,要求也最严格,平仄不可更换。然后是倒数第二音节(五言第3、4字,七言第5、6字),偶尔可以变化,若特拗句式“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等。依次类推。
3、一个句子中,除句子的尾字因为单独构成一个音阶外,其他的字,偶位上的字比奇位上的字重要、严格。除尾字外,偶位上的字是构成节奏的关键。
4、同一个双字构成的音节中,后一个字比前一个字重要,且要求严格。因为双音字节,重音主要落在后一个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