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梦,是我们的诗和远方

网络之声,喜忧参半。有鼓励、有支持,但也有担忧,许多网友纷纷认为,选择考古专业“没钱途”。

微博热搜上,网友们议论纷纷

对此,钟芳蓉以一句:“我从小喜欢历史和文物,受到樊锦诗先生的影响,所以报考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回应并表达决心。

选择考古真的没“钱”途?“冷门专业”真的不值得选择吗?在贵州从事考古学专业,发展前景究竟如何?专家眼中真实的考古是什么样的?对此,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采访了贵州考古“大咖”——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来听听她怎么说!

选择考古没“钱”途?误会了!

考古真像网友们多担心的哪样,没“钱”途吗?

“误会了,我们的薪资水平跟普通公务员一样的,不存在收入过低的问题。”周必素告诉记者,从现实来看,考古专业的确远不如人工智能、金融、建筑等专业“热门”,在就业发展和薪酬回报上,也很难“大富大贵”,同时,学习考古专业除了从史前至明清按时段分课程学习外,还要学习青铜器、陶瓷、书画等专题,以及摄影、绘图等知识技能。

周必素在茅衙遗址考察

“不得不承认,考古的学科学习过程是很枯燥的,虽然是历史学科,但更注重考古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学习。”周必素坦言,考古学研究的对象虽然是'历史废墟上的碎片’,但它们的作用是证经补史,服务国家和社会。“遗存本身,是我们的研究对象,进而'透物见人、透物见史’。而遗存获得和'透物见人、透物见史’研究方法、技术的学习和操作过程都是很枯燥和辛苦的,比如,器物的修复和绘图等,这就需要有执着和毅力。”

提到考古专业的“未来就业问题”,周必素表示,其实“冷门”学科专业性强,职业选择相对较窄,但就业前景无需担心,对于考古这样亟需人才的行业,基本是毕业就能拿到“铁饭碗”。“这些看似冷门的行业,其实蕴含着大能量,只要足够热爱,并没有冷门热门的区别。”

“冷门”专业好学吗?想多了!

单看考古专业投档分数线,不难发现,能报考古专业的都是“学霸”,周必素就是其中之一。

1987年,周必素以第一志愿考取四川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分配到遵义市杨粲墓博物馆的她,开始了对播州杨氏土司历史的研究。期间,她带领团队在播州杨氏土司遗存考古工作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参与并主持了遵义海龙屯遗址和新蒲、雷水堰、皇坟嘴、赵家坝、高坪等杨氏土司墓地的发掘工作。

遵义杨价墓发掘,请专家现场会诊

考古需经常在野外比较偏僻的地方工作,是一个比较辛苦的行业,对于一个女生来说尤其如此。从事考古工作以来,对土司考古工作“有执念”的周必素,推进和见证了贵州考古界的一件又一件“大事”——

因考古发掘的基础工作,海龙屯遗址顺利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海龙屯遗址、新蒲土司墓地发掘分别荣获2012、2014年度全国“六大”、“十大”考古新发现;

由贵州、湖南、湖北三省联合申报的中国西南土司遗存调查和发掘荣获2015年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她代表贵州、湖南、湖北三省在上海世界考古论坛上作项目汇报;

播州杨氏土司遗存的调查和发掘荣获中国田野考古奖的最高奖——田野考古一等奖,填补了中国西南地区该等次奖项的空白;

遵义杨价墓发掘,请专家现场会诊

2012年至今,周必素任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任所长,主要从事播州杨氏土司遗存以及西南地区宋元明时期墓葬的考古学研究。在她看来,贵州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多彩贵州的定位,为保护文化遗产提供了良好环境和深厚土壤,而贵州文物考古研究取得的成就,将进一步增强贵州的文化自信。

遵义杨价墓发掘,请专家现场会诊

“考古发掘的过程确实艰辛和不易,但考古人能从中汲取莫大的鼓励和成就感。”提到贵州考古,周必素骄傲地告诉记者,贵州海龙屯遗址经过考古发掘和价值提炼,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反映出我国中央对多民族边疆地区实行“松弛有度、因俗而治、以夷制夷”的“土官治土民”的“羁縻·土司”管理智慧和制度文明。“这一成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共享的普适性价值,对于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宝藏贵州期待更多“后浪”加入

考古圈喜提热搜,让平日里认真严谨的考古大咖纷纷“坐不住”。连日来,来自各省市的文物考古院所“翻箱倒柜”搜罗出自家的好书送给钟芳蓉,在线“团宠”,希望中国文物保护“后继有人”。这让网友“酸了”,称:半个考古圈都来了,郭襄过生日也不过如此。

各大考古研究院在线“团宠”

“其实,我们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也正在准备礼物送给钟芳蓉。”周必素告诉记者,任何一个事业的发展,人才是第一位的,贵州考古所同样需要更多“后浪”愿意参与到专业学习里,并投身其中。

与其他省份相比,编制仅25人的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是一个“小所”,完全不能满足贵州考古事业发展的要求。

“在人才引进上,我们确实有种'无招’的无奈。”周必素坦言,目前,中青年人承担着野外工作,一个接一个的调查发掘工作压在他们的肩上,他们既是田野工作的“顶梁柱”,也是所里的“团宠”。“这些年轻人选择考古所,就是基于对考古事业的热爱。苦是苦了点,但考古人,就是这样打磨出来的。”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全家福”

“'冷门’专业也有大舞台,我们期待更多的'后浪’加入考古业。”周必素告诉记者,现在大国的竞争,最终还是文化的竞争。考古是挖掘出本已存在却深埋于地下的文化遗存,追根溯源,为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先进的文化谱写新篇章,为国家文化注入既有的新鲜活力。“所以,考古挖掘出的资源和所解决的学术问题,对国力的综合提升有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遵义杨价墓发掘,请专家现场会诊

近年来,随着如《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播出,让大众了解到文物修复工作者平凡却又不凡的职业精神;如《国家宝藏》,唤起了大众对文物保护、文明守护的重视;如《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物话题类节目,吸引众多年轻人的关注。另外,还有如《盗墓笔记》、《鬼吹灯》等系列书籍和影视剧的大火,也让不少人对考古产生了向往和兴趣。

对此,周必素认为“既然笃定了信念,未来便不会迷茫。”而对像钟芳蓉这样热爱考古,选择考古的人,周必素为他们写了这样一句共勉的寄语——“考古梦,是我们的诗和远方。”

来源:多彩贵州网/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记者 应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