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命相约 第一期01 | 同济学子,谈谈人生,谈谈理想
与生命相约,这是我2016年的计划之一(点击预约)
上上个周三,我约了第一个,同济的大四学生,本来想在我们橘子树实习,但是橘子树不招实习生,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我们认识了。在微信上多一点了解之后,知道了她是同济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我是学理工科的,又对文学感兴趣,很自然的她成为了我第一个采访的对象,好在她愿意让我了解她,最后我们约定周三晚上在幸福文殊院见面。这个周三,只是离职后的新生活的第一天。但是有一个项目还要带着同事去一次,就在同济大学附近,我很快办完事一后,就去同济大学逛了逛,拍点冬日的景致。她叫晋华。是我今天约见的女孩。
大概三点钟的时候,她发来微信,说是晚上有武汉来的同学,要见一面。要提早过来。我说“好啊,我也正在同济附近呢。”
经过一番沟通我们约定四点钟再同济门口的毛主席像下见面。到了时间点,看了看约定的地点,寒风瑟瑟中,有两个女孩,两个都是圆圆的脸,背着花花的双肩包,想起了学生时代的我,以及现在的我,好像也一直是这样,那个低着头回我信息的女孩,正是我今晚拜访的对象。并非她一个人,旁边还有一个青春气息浓郁的女孩(说这句话,觉得自己似乎跨在那个青春洋溢的点,这个点又很容易被一种暮气沉沉的东西带走),她看向我这边,我招招手,热络地过去,好像很熟的样子。简单的介绍,年轻人之间很容易说上话。我毕业三年多,属于学生时代的印记好像没怎么变过。
“这是我的朋友,孟琪。”
“你好,我是小山,今晚要采访晋华的。”
“我的朋友是新闻专业的呢。”
“这么巧!我对采访啥也不懂我正好向你请教呢。”
“我本科读新闻专业,考研要换个专业。”
“那也是个专业人士啊!”路上,做公交车去文殊院。
我向孟琪讨教了如何做好个人的采访。
“你要明确拜访的主题,也要列好拜访的提纲。”
主题?在采访之前我写了一个2016年的,每周的采访计划。但是这个计划一如我的写作风格,文艺十足,内容空洞。细想之后我是这样回答。
“我做这件事,源于我对中文专业很感兴趣,我是理工科出身,又对文学感兴趣,所以对中文系的学生比较好奇;我也对你的毕业后职业选择感兴趣,我知道你现在已经保研,但是这方面的问题你肯定也考虑了很多;最后一点是,我们前几天也在微信上聊过,你在学习以及生活上有些困惑,我很还可以就这一点做深入的讨论。”我不善于列详细的提纲,但是这三点列出后,我就对这个采访有了可以把控的方向。其实说是采访,其实算是两个人之间深入的对谈。
不过这次对谈,她的朋友也参与进来了。(对谈有那么多的文字,用文字呈现出来实在是太多,我的工作量实在是太大。这种对谈,也没有必要全部都呈现在微信上,重要的是与我对谈的人,她的收获,以及我在这个对谈中我的一些感悟,这些比较重要,录音已经在荔枝上,没有必要再形成文字。这算是折衷的方式吧。)
对谈的内容就在这些录音里。
这对谈的过程中,有几个点很有印象
“中文系的学习,并非是培养作家的地方,可以说是培养文学素养的”这是一个认识。
下面的一段对话:
“对你学的东西,怎么去概括呢?”
“先学中文吧,专业的东西,就是城内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出去
当你不是了解的时候,我们会有一个模糊的想象,这个想象还是偏向完美的
当我在学的时候,就是天天写论文。”
“幻想破灭了之后,就会有新的东西建立起来”
“学现当代,需要批判性思维”
“学古代文学,先进入理想化的情态下”
“学的东西并不是自己想的那样,但是学完之后,发现自己很多的地方提升了”
文学行的东西,特别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能急功近利,就是慢慢来的,当时当今这个社会环境,以块来衡量,慢,总容易被淘汰,但是往往是那种慢的东西,更有力量,也更能打动人。
很多人,对理想有一种误解,事实上,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是充满着艰难的,理想的东西,要比现实更残酷。虽然理想的过程并非是桃花源,但是在精神状态里,就是桃花源。
“如何坚持自己的理想?”
“做理想的事和做妥协的事之间做出选择的时候,看自己最真实的反应。”
谈到中途,小女孩的腿有些麻,于是就此引入关于“坚持”这个讨论
“腿有些麻”
“这就像坚持理想一样,麻了之后放下来了,永远那一关过不了”
“坚持理想也一样,到了那个阻力点之后,就放弃了”
“你就是一个那样的人
遇到阻力,会用另外的方法去做”
“但是这往往就是人狡猾的地方,人会自然不自然以各种方式逃避”
“人在坚持自己的东西的时候,就只有一条路,人在妥协的时候,会有很多种方式”
“这是不是一种执着呢?”
“这就是我们有没有选择对的事”
“关键是很多人自己没法分辨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这就是老师的用处”
“我不认为有什么对错”
“关键看是不是自己适合自己”
“关键是诚信,不自欺”
“老师很难做,找到一个好老师是很难的”
“靠自己带着很大的偶然性,如果看不清楚,就是灌鸡汤”
“恐惧”
“害怕损伤,再做选择的时候。”
“恰恰是,我们会把很多事情看作一个选择
当我们没有选择的时候,就是做着
想要学习,那就学习”
“不做成选择
就不会有退缩的问题”
这是三个人的对话,很是零散。
大学生对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都不是很清晰。我们的教育一直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下教育出来的学生,很难很真诚地表达自己,明了自己想做什么。
第一期对话,就写到这里,下一期,我不能这样拖延了。
所以下一期,想要报名的,发邮件给我吧
约吧。
△△△
在 上 海 的 日 子
钢筋水泥,诗意栖居
小山 「 suiyi2598 」
小山,平凡人一枚
曾经的工程师,现在在上海橘子树传统文化中心打杂,学习践行推广传统文化,很业余的茶人,平凡生活的记录者,也是上海克里希那穆提读书会的一个管理志愿者,但是不干什么实事。
经常在“在上海的日子”写点文章,偶尔做点不寻常的小趣事。他愿意和熟悉的或者是陌生的人,一起探索、实践如何坚定、勇敢、智慧、幸福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