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百态画入图卷,明末张翀绘《春社图》
其实,在传统国画中,人物画作品出现的时间要早于山水画和花鸟画。通过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就能看出当时画家描绘人物的技法已经相当成熟了。到了晋代,顾恺之创作出图解文字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唐代出现了周昉、张萱等擅画人物的高手。
张翀 春社图 局部
有这么好的传统,到了宋元之际,人物画的创作却出现了衰落。北宋还能有李公麟扛起人物画的大旗,到了南宋,人物已经成为山水画的配景元素之一。难道人物画就此没落了吗?
未必,人物画在民间始终深受欢迎,民间画家们创作一些仙佛题材作品,让人物画的技法代代流传。这卷《春社图》是明代画家张翀的作品,描绘了“春社”这一天,民间百姓祈福庆祝的欢快场面。这卷作品正好可以配合相关文献资料的记载,让春社民俗“活起来”。
张翀 春社图 局部
张翀是南京人,生活在明末清初,因擅画人物而名扬江南。同样画民俗风情,这卷《春社图》没有环境,只有和人物相关的种种道具。也许有人会说,张翀在创作中偷懒了,或者张翀的绘画技法有限,无法描绘像《清明上河图》那样绘画精细的作品。这样说,也没有什么问题。不过,会画画的人都明白,画到一定程度,所谓背景环境就是用时间“磨”出来的。张翀既然有能力创作长卷,在技法上足够可以补足背景。
张翀 春社图 局部
之所以呈现这样的面貌,很大程度上和画家的审美有关。人物画,顾名思义就是以人物为主,为了突出重点,环境能减就减。讲到此处,也许有人会说,同样是明代画家,仇英画的《汉宫春晓》就补足了背景,难道仇英就不懂创作规律了吗!这个问题很好,仇英画《汉宫春晓》是为了表现富贵奢华,补足背景是锦上添花。张翀画《春社图》如果补足背景,写实就是一组破屋茅舍没有看头,写意就是繁华市井透着虚假,脑补一下,是不是这样的呈现效果最好。
张翀 春社图 局部
古代画家对于画人物有一套独特的审美观,人物形体结构是否精准是次要的,主要是画出人物的精气神,所谓“千人千面”、栩栩如生更多是指捕捉到人物情绪。张翀画中人物有很浓的民间味道,脱胎于宋代的人物画法,线条虽然简单,动感十足。唯一有点遗憾的就是,用色上偏于浓艳,看着有点燥气。不过,这种燥气也可以理解为画家故意为之,他就是要画出这种热闹劲儿。
张翀 春社图 局部
《春社图》共有5米左右,为了欣赏方便,截取了六个片段,让大家感受一下当时的热闹。纵马游街、制作小吃、好友相聚、百姓歌舞、贤者献礼,通过这样细致地描绘,让世人记住了春社庆典。
张翀 春社图 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