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东汉之二:新王朝更名改制
闲聊东汉之二:新王朝更名改制
王莽承受了汉王朝庞大的基业,资产丰厚,天下太平。可是作为一个有理想的政治家,此时王莽并不满足,他踌躇满志,认为汉朝格局太小,打算恢复古代的那种恢宏的场景。于是,一面抓文艺复兴,一面搞改革创新。他的改革设想,既复古,又超前。有些措施啊,在当时看来简直不可思议。所以,现在有很多人调侃王莽是个“穿越者”。
其实真正的王莽,是儒家学派的理论家,他的理想,是用《周礼》的理论和制度来进行改革,作为新王朝一切制度的核心依据。他认为古代的社会是理想的社会,所以一切都要从古代去寻找依据。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复古运动就这样开始了。
复古运动从改名开始,他根据儒家的经义,把很多政府机构和官职,都改换了名称。我们看看他都改了什么。
更改官名,等级名,宫殿名,全国十二个州的州名,部分郡县名。
比如把“大司农”先改名为“羲和”,不久又改为“纳言”;把郡太守改为“大尹”; 把首都长安改为“常安”;把河内郡等六个郡,改为“队郡”,河内郡称为后队,荥阳郡称为祈队。有的郡名,改了多达五次之多,最后又改回原名。更改各郡、各封国的管理区域。或取消、或变更、或新设立,花样百出。有的名字刚刚改过的,不久又改了,多得都记不过来。政府的工作,既繁琐又多变,全国一片混乱。
王莽的改革创新运动,从实施变法开始。
首先,土地改革。土地收归国有,称为“王田”,任何人不准私自买卖,对超出规定的土地要重新分配。
其次,废除奴隶制。把民间所有人家的奴婢改称为“私属”,不得买卖。
第三,进行货币改革。废除汉代流通已久的“五铢钱”,别造各种货币,共六类二十八种。
还有,市场改革。采取计划经济,实行“五均六管法”,平抑物价,控制原材料生产,加强税收和赊贷管理,实行盐、酒、铁专卖,征收山林渔业税,实施官铸铜钱。
王莽的改革措施,目的是想通过对国家资源和工商业进行垄断经营及强力管制,抑制社会上层贵族集团的权力,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可这是十足的空虚幻想。比如土地改革和奴隶制改革,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实质上是很难做到的,你要求豪强大户,把多余的土地贡献出来,哪有那么容易啊。所以,强迫禁止的结果,是造成了社会的混乱。
在禁止买卖土地和奴隶之外,发行新货币,使本来就很混乱的社会,再增加了一个大的混乱。王莽多次改革币制,币制每改革一次,底层的小工商业者和农民,就大量的破产一次,造成了农商失业,商品交易几乎就消失了,人民的生活陷于困难。由于,货币的种类太多,新货币又不能马上流行,市场上仍然有暗中使用汉王朝“五铢钱”的现象,豪强就趁机盗铸,使得私钱充斥。因买卖田宅、奴婢及铸私钱犯罪被刑罚的就不可胜数。仅仅因为盗铸罪被囚送到长安的囚徒,人数就在十万人以上。人们怨声四起,再加上在全国范围内,又连年发生自然灾害,随之引起的大饥荒,使得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造成了社会极大的动荡。老百姓纷纷起来造反,这一骤然而来的社会大动乱,给王莽的打击非常沉重。
公元十二年,王莽只好取消了“王田私属”的禁令。这样,王莽变法的主要部分就完全失败了。
王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用自己的理想来改造社会。不论是暂行即废的“王田私属”改革,还是坚持推行的“五均六管法”,主观意愿是抑制某些豪强的权势,解决底层百姓的生活问题,缓和社会矛盾。但由于违反了历史发展规律,又加上用人不当,在短时间内推出大量的改革措施,未免有些急于求成。导致论证不够充分,相互之间缺乏协调,甚至出现互相抵制的现象。这些充满理想的改革措施,无法充分的贯彻执行,反而造成了更大的社会混乱。
各地农民,频频起义暴动,而面对这个事实,王莽又接连对外发动战争,企图对国内的民众显示武力。这样做的结果,又恰恰地更加速了大起义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