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登堂」第三十五讲 把握解卦的方法及其应注意的几点

对《周易》的研究,各人有各人的方法。在这里只介绍一下我个人的解卦方法。

我认为解卦首先要研究卦图,因为《易经》是先有图,而后才有文字。最初的文字包括象辞、卦辞、爻辞,这就是经文。经文就是系于卦图的文字说明。

研究卦图首先要先弄清楚这个卦图的来龙去脉,即这个卦图是由哪个卦变化而来的,它还会变成什么卦。也就是要弄清一个卦是从哪里来,会到哪里去。卦都是由消息卦变化而来的,消息卦是本源卦,消息卦反映自身及其所变之卦的天时。“时”的概念是《周易》中最重要的概念,强调要“与时偕行”,违时则逆天,则天神不佑。再者,卦变是取象的最重要的依据,《周易》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象取之于卦变,变而生象,识象则通其理。识象则知其历数。所以,弄清楚一个卦是由哪个消息卦变来的,是解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解决不好这一步,一切都无从谈起,一切认识都是基于错误认识上的错误认识。比如《井卦》,自古就认为是由《泰卦》变化而来的。而事实正好与之相反。事实上《井卦》是由《否卦》变化而来的,《否卦》先变成《涣卦》,然后《涣卦》再变成《井卦》。正确把握了卦变关系,也就正确把握了卦的天时和顺利把握了解卦的钥匙。正确把握了卦变关系,也就正确把握了卦的基本性质。

确定了卦的变化关系,还要考察卦图的交互卦、综卦和错卦。交互卦也叫复杂卦,反映本卦的本质和内涵;综卦总是和本卦成对出现互综的两卦具有互补意义,是同一问题一分为二的两个方面。错卦与本卦具有相互否定的意义。搞清了卦与卦之间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意义。加上卦变关系中的天时意义,就多方位、多角度,全面地把握了这个卦的性质。把握了卦性,卦图也就成了有灵魂的活的卦图,为卦的系辞奠定了基础和找出了依据。

对卦图的系辞形成了经文。经文包括象辞、卦辞和爻辞。象辞是对卦图整体形象的描述。象辞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另一部分是对社会现象的描述,或者说,前半部分是天文现象,後半部分是人文现象。象辞中的天文现象和人文现象都取象于卦图,这充分体现了《周易》中“《易》与天地准”或叫“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比如《丰卦》,其象辞曰:“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前半部分“雷电皆至”为天文;后半部分“君子以折狱致刑”为人文。《丰卦》卦图上震下离,“震为龙”,《说卦传》云:“帝出乎震”。古人认为北极星为天帝,北斗七星为帝车,震即为帝车,龙腾于天,曲折如斗,帝乘而出,巡天下也。《易·文言》就曰:“(帝)时乘六龙以御天也。”故“震为斗”。又“离为日”,故天文曰“日斗并现”。这种解释比较复杂。因为“震为雷”、“离为电”,故象辞直接曰“雷电皆至”,这是天文。《丰卦》上下卦体的中爻皆为阴爻。六五为兑体主爻,六二为离体主爻。“兑为口舌”,引申为争辩,故曰“狱”。又“兑为毁折”,这里取用为“折”,故曰“折狱”。“离为甲胄、戈兵”。甲兵者,大刑也。《汉书·刑法志》曰:“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所以离取象为“刑”。六二又为巽体主爻,“巽为工,为绳直”,“工”则精细,绳直以为准,故曰“致”,致者,精准也。六二致于刑,故曰“致刑”。六二“致刑”,六五“折狱”,故人文曰“君子以折狱致刑”。有人把人文现象说成是天文现象的经传,称为大象传,谬也。

卦辞是对象辞下的断语。这是在全面把握了卦性的基础上,针对卦象所下的判断之辞。而经传中的彖传又是专门解释卦辞的。彖传对于我们理解卦辞以及象辞有重要意义。掌握了彖传的意义,对经文的理解就过半了,故《系辞传》曰:“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爻辞是针对卦中六爻所表现出来的象而系的文字。象辞是针对卦图的整体形象所系的文字性说明,俗称为“大象”;爻辞是针对六爻的形象所系的文字说明,俗称为“小象”。象传就是专门解释爻辞的,解释上经爻辞的象传称为《象传上》,解释下经爻辞的象传称为《象传下》。如果说象辞是散文中的中心思想,那么爻辞就是围绕这个中心思想的众多材料,如果说象辞是议论文的论点,那么爻辞就是议论文的论据。爻辞与象辞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不是互不相干的东西。每个卦的六句爻辞都是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的有机整体,这是必须明确的。如果把爻辞解释为与中心思想不相干的意思,那必然是错误的。

破解经文,首先要正确理解经文中的每一个字。由于年代久远,《周易》中的字的意义一般都是古义,而且字形越简单所代表的字义越复杂,越丰富,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字义,那么对经文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有的甚至是差之分毫,谬之千里,完全背离了经文的本义。所以理解字义,最好是与卦象结合起来,既符合卦象,又符合字义才是正确的。比如“眈”字,按照卦象,应该是眼睛闭合的意思,按照构字规律,“眈”字从目从冘,凡从“冘”字的汉字,都表示精神松弛、轻松的意思,比如“枕”、“耽”、“沉”(沈)等等,但传统上一直以讹传讹,释为“注视的样子”,千古之谬也。

再比如“说”,古义为“言乎兑者”,意思就是“说”所代表的意义就是“兑”所代表的意义。“兑”字形简单,所含的意义却十分丰富、复杂。後人为了区别这些意义,于是为“兑”字加了偏旁。“兑”本身是正秋之卦,《说卦传》曰:“兑,正秋也。”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人们因丰收而感到喜悦,故“兑”表情绪而加“忄”旁而为“悦”。秋天万物成熟,果实成熟后会自动从植物体上脱落,所以“兑”言乎果实,加“月”旁而为“脱”,“月”旁表示果肉。秋天是古代税收的季节,秋天农作物成熟后要交农业税,所以“兑”言乎贡赋而加“禾”旁而为“税”,“禾”表示征税对象为农产品。秋天五行属金,植物的芒刺变得坚硬、锋利,故“兑”言乎植物的芒刺,加“金”旁而为“锐”。“悦”、“脱”、“税”、“锐”等字皆言乎“兑”,“兑”是这些字的本字(古字)。这些字的意义在古代都用“说”字表示,意思就是“言乎兑者”。“说”字在古代没有说话的意义,说话的意义用“曰”、“云”等字表示,後人把“兑”字的意义加偏旁以区别开来之後,才把“说”字改义为“说话”的意义,用以取代“曰”、“云”等字。

再如“后”字和“後”字,现代人误以为“後”是“后”的繁体字,事实并非如此。事实是“后”是“司”字的镜像字(或称印章字)。在我国第一个阶级社会中,夏的最高统治者称“后”,商的最高统治者称“帝”,周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司”的本义是职掌主管。《说文》:“司,臣司事于外者。”夏的统治者出身于“司空”的家族,遂以“司”的镜像字“后”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所以“后”的本义就是夏代帝王的称谓,而“後”则表前後的顺序,与“前”相反。“后”与“後”本无关系,後人误以为“后”是“後”的简写。还有好多字,现代人已经不知其本义了。比如“夤”、“铉”等字。“夤”字出现在《艮卦》中,“铉”字出现在《鼎卦》中,後人不识其本义,又不存疑,于是妄加猜测,自以为是,结果把习《易》者都引入了歧途。笔者本着以卦象为依据,以实物为基础的态度,终于还原了“夤”、“铉”等字的本义(详见对《艮卦》等卦的破解)。

最后强调的一点就是,《周易》中,象、数、理是高度统一的整体。把象、数、理分开来研究,形成所谓象数派,义理派等派别,是十分错误的,这正是把《易》学引入歧途的根源。最大的数就是历数,即卦的天时或称为天数;象就是卦图所反映出来的现象,包括卦象(大象)和爻象(小象),理就是透过象而看到的本质意义,也就是卦的中心思想。只有象、数、理达到高度统一,才能真正参透《周易》的本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