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的杨慎所写的《临江仙》,会出现在罗贯中《三国演义》开篇词?
这是罗本《三国》与毛批《三国》的区别而产生的差异。具体情况说明如下:
一, 罗贯中原著叫《三国志通俗演义》,而不叫《三国演义》。
罗贯中是元末人,最终是死于元末还是明初,还不能完全确定。
罗贯中根据《三国志》和当时市面上流行的宋元评话,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基本可以确定,成书时间是在元末,没到明初。
所以罗贯中是不可能把明朝中期诗人杨慎的《临江仙》写进《三国志通俗演义》的。
《三国志通俗演义》在结构上分为24卷,每卷十个章节,没有注明“回”,我们就权当作“回”吧。
每一个回是七个字的标题,如“卷之一”第一回的标题是:《祭天地桃园结义》;第二回的标题是《刘玄德斩寇立功》;第三回的标题是《安喜张飞鞭督邮》……
我第一次完整看的《三国》就是《三国志通俗演义》,那还是初中,从同学家借的。初中以前看的是《三国演义》连环画。
《三国志通俗演义》也有不少版本,目前能看到的是刊于明朝嘉靖年间的壬午版。
这个版本应该最接近于罗贯中原著了,可以称为原汁原味的罗本《三国》了。
二,现在流行的《三国演义》是毛纶、毛宗岗父子在罗本的基础上批注并修改的版本。
明末清初,包括李卓吾、金圣叹在内的一批文人,对他们以前市面上流行的小说、戏曲进行评选,评出了《十大才子》书,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居首,称为第一才子书。而金圣叹最钟爱的《水浒传》只排在第五。
评出来以后,文人们又拿起笔对这十大才子书进行批注,并适当修改,通过修改把自己的观点掺杂进去。金圣叹就批注了《水浒》,并把70回以后册去,成为腰斩版《水浒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也有不少人进行批注,有余象斗、李贽、以及托名李贽的叶昼,其中叶昼托名李贽批注的《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最有名。
清初,受金圣叹批注水浒的影响,毛纶、毛宗岗父子在李贽评三国的基础上,对《三国志通俗演义》进行了重新评注。并且,对章节、回目、诗词、以及文字表述等进行了修改,最后形成了现在流行的《三国演义》:
首先,章节回目修订。罗贯中原著是24卷,每卷10回,共240回。毛本的《三国演义》将罗本的240回每两回合并为一回,最终确定为120回。并且对回目的名称按照对称的修辞手法进行了加工润色,在基本保留原来情节的基础上,回目更符合大众化的评书演义需求,对仗也更工整。
比如罗本原著第一回和第二回分别是:《祭天地桃园结义》、《刘玄德斩寇立功》,这两个独立回目单独列出没毛病,合并在一起,就不对仗,“祭天地”是动宾词组、“刘玄德”是纯名词,词性对不上;“桃园”是纯名词,“斩寇”是动宾词组,也对不上。
毛本第一回进行调整,《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就完全对仗了。
其次,增删诗词对联。清初的时候,杨慎的《临江仙》早已流行于世,二毛直接引用,非常贴切,浑然天成,毫无违和感。
刘备二顾茅庐时,罗本原著中没有写到草庐中对联,毛本三国中增加了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高远!也没有违和感。
刘备二顾茅庐不遇孔明,罗本中有两首诗,赞颂刘备风雪访孔明。毛本三国删掉一首,删除的诗内容是:
《三国志通俗演义》:见说南阳隐士贤,相邀不见又空还。野猿怯冷号林麓,塞雁惊寒下水湾。着地乱云迷草径,摇天杀气撼柴关。萧萧鞍马归来处,一望弥漫雪满山。
其三,删去了许多表章。罗本原著中有许多表章都是从《三国志》等史料中直接搬过来的,由于太冗长枯燥,影响阅读,毛本三国把一些不重要的表章都删了,而代之以概述。
如罗本原著中第一回蔡邕的奏章:
《三国志通俗演义》:臣伏思诸异,皆亡国之怪也。天于大汉,殷勤不已,故屡出妖变,以当谴责,欲令人君感悟,改危即安。蜺坠鸡化,皆妇人干政之所致也。前者乳母赵娆(音饶),贵重天下;永乐门史霍玉,又为奸邪。察其赵、霍,将为国患。张颢 、伟璋(伟姓,璋名。)赵玹、盖升(盖,音合,姓也)。并叨时幸,宜念小人在位之咎。伏见郭禧、桥玄、刘宠皆忠实老成,宜为谋主。夫宰相大臣,君之四体,不宜听纳小吏,雕琢大臣也。且选举请托,众莫敢言,臣愿陛下忍而绝之。左右近臣,亦宜从化。人自抑损,以塞咎戒,则天道亏满,鬼神福谦矣。夫君臣不密,上有漏言之戒,下有失身之祸。愿寝臣表,无使尽忠之吏,受怨奸仇。谨奏。
毛本就简单概括一带而过:
《三国演义》:议郎蔡邕上疏,以为蜺堕鸡化,乃妇寺干政之所致,言颇切直。
另外,还有许多引经据典的枯燥内容也被删改,不一一列举。
总之,毛本《三国演义》通过精心批注、调整回目、删增诗词等加工手段,让《三国演义》更加少一点“史书”性质,更多一点文学化味道,更适合读者作为文学作品来阅读。这是毛本三国的进步之处,也是毛本三国之所以广泛流传的原因之一。
三,毛本三国和罗本三国在思想上的区别:
首先,尊刘抑曹的倾向更明显。罗贯中本来就有点尊刘抑曹的倾向,但对曹操优点和长处还是相对客观描述,尽量符合历史原貌。毛本三国为了抑曹,把罗本原著中客观赞美曹操的一些表述都做了删改,让曹操脸谱化为一个赤裸裸的奸雄。
其次,更加突出歌颂忠义。对各阵营的忠义之士进行了美化,不仅神化了关羽的忠义,而且还描写庞德的忠义,刘璋手下张任忠义,孙权手下江东众将的忠义,都刻画得淋漓尽致。
其三,强调蜀汉正统,暗喻满清得国不正。这个思想不仅在小说正文的文字表述倾向明显,在批注中更是明显的进行了表达。
《毛宗冈批注<三国演义>》:百忙中忽入刘、曹二小传:一则自幼便大,一则自幼便奸;一则中山靖王之后,一则中常侍之养孙:低昂已判矣。后人犹有以魏为正统,而书“蜀兵入寇”者,何哉?
批“蜀兵入寇”不对,隐身满清入主中原才不对!
毛本三国由于传播广泛,使得后人经常会把毛氏的思想等于罗贯中的思想,这个在读三国时需要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