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边界认知,影响着你的人生上限
上瘾性行为,正在毁掉成年人
在这个时代,快乐容易,上瘾也容易。
一不小心就丧失自控力,变成快感的奴隶。
刷短视频,会让你以为“可能下一条会更好笑”,因为它符合无法预知的积极反馈; 玩游戏,会让你在升级和变强的过程中,体会到那种“渐进式的进步”、“诱人目标”和“社会联系”;
刷社交网络,会让你在不断窥视并点赞别人生活的同时,让你有产生“强大的社会联系”的错觉。
加拿大有位心理治疗师给“瘾”下过一个定义:
一种暂时让放松快乐,但长期伤害你,而你却无法放弃它的行为,就是行为上瘾。
怎么样才叫上瘾?其实就是你对这件事“厌恶并渴望”。
我们上瘾绝不止因为互联网,还有我们的弱点。
上瘾是可以被控制的:
先忙起来,获取内啡肽
熬夜游戏会兴奋,是多巴胺在作祟。运动学习会充实,则是内啡肽。
当你对一件事成瘾时,尽量先忙起来,忙碌过后会很畅快。
用微习惯欺骗自己
所谓微习惯,就是小到几乎不需要花费精力的习惯,比如:
把50个俯卧撑减少到5个俯卧撑,
100个单词减少到5个单词,
读1000字减少到读50个字......
你做完之后甚至还能做多一点,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就养成习惯了。
找替代品
当你对一件事情上瘾后,想一下有没有能给你同样需求的东西。
当你刷抖音的时候,是因为它能给你放松的感觉,那么看一部喜剧,或者散步是不是也能让你放松?
增加获取快乐的成本
增加获取快乐的成本,可以有效地让我们停止下来。
尽其所能,制造阻力。让你再想做这件事情时,产生一种“好麻烦哦”的感觉。你就能成功戒掉一段时间了。
没有边界感,
即便长大,也是“巨婴”
在与人交往中,总有一些人会让你感觉如沐春风,交往起来非常轻松。
但也总有一些人,常常会给你压力,甚至让你忍不住皱起眉头。
比如:
你每个月赚多少钱啊?
比如:
朋友在微信上问你一些问题,你特别忙,没有及时回复他。
他立刻打电话找你说,我看你没回,我就打个电话问问你。
这个时候你说,我现在不方便接电话,有什么问题你先微信留个言,我方便的时候再回你。就挂了电话。
这本来是很正常的情况,但是对方却恼羞成怒。
“你太不把我当朋友了!我一直认为你是特别好的人,看来我看错人了!”
这就是典型的缺乏边界感。
他们做出这样的行为,大概率并没有什么恶意。
只是因为,他们太没有边界感。
边界感的本质,是对所有权的认知。
你一旦要占用别人的时间,就需要经过对方的同意。
强行占用,就属于越界。
所谓情商高,
是懂得界限感
世上有一种愚蠢的行为,就是讲道理
一个人的高情商,不在乎你懂得多少,而在于能够感应自己在环境中的角色,并扮演好这个角色。
家人不需要讲道理
老话常讲: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人生在世,谁都难逃一个“理”字。但最大的忌讳,就是和家人讲道理。
主持人马东曾说过关于他母亲的一件事。
母亲76岁了,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关灯,只要没人在,她就第一时间关掉屋里的灯。
马东一开始不理解这个习惯,还告诉母亲,灯一直亮着费不了多少电,经常开关反而会影响灯的使用寿命。
母亲每次嘴上应着,可过后还是忍不住关上。
马东见了也没有再责怪:
“老人家爱节约都已经成习惯了,就算你告诉她再多道理,她也改变不了,何必为这种小事斤斤计较呢?”
毕竟,爱是日久生情的感动,而不是被道理包围的枷锁。
朋友不需要讲道理
生活中,不少人喜欢以教导者自居,通过讲道理来突显自己的优越感,只是“优秀”的他们往往并不讨喜。
舒服的状态,也许就是你愿意放低自己,多听、多看、多感受,以此,更加了解对方的边界,并愿意尊重这种边界,不强加立场。
不与朋友讲道理,因为没有所谓的感同身受,有的只是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