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下阵来”又何妨?——《 记一次手机风波》案例评析

(图片来自网络)
  “败下阵来”又何妨?
——《  记一次手机风波》案例评析
(2021067)

《记一次手机风波》是安徽合肥一六八中学董永辉的一篇文章,被《班主任之友》(中学)作为“案例”,征集评析稿件。

文章的大意是,董老师班上有三名男生私藏手机,其中两个在老师的逼问下交上,只剩小Z,说是放到家里了。后来董老师让他去教室拿,结果他两手空空,什么也没拿来,再问就闭口不答了。董老师猜测他把手机转给了小晴,于是让接小晴放学的小晴爸爸带小晴来办公室,小Z的心理防线才被突破。

读罢董老师的《记一次手机风波》,既为这位老师感到庆幸,又隐隐觉得有些忧虑。庆幸的是,董老师通过与学生的“斗智斗勇”,最终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教育效果;忧虑的是董老师不“败下阵来”的思想观念,不利于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处理不好还会引起师生冲突。

其实,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真实地引导学生,让他们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激发学生求真、向善、尚美的欲求,并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如果达到了这种教育效果,即便是“败下阵来”,又有何妨?

应该说,本案例中董老师“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具备,最后取得满意的教育效果,存在着很大的偶然性。

“22:30,放学已有十分钟。”时间对董老师越来越不利,“对手”又是非常倔强的小Z,董老师不占天时。

董老师仅是囿于一室,而小Z却拥有了回到教室,甚至是到其他班级的机会,董老师不占地利。

董老师孤身一人,而小Z却有许多可以帮助他的同学、好友,这次事件中假如小Z把手机交给其他班的好友而不是小晴,或者藏到了一个相对隐秘的地方,董老师该如何收场?董老师不占人和。

当然,这种分析可能过于程式化了,但我们用带有“偶然性”的工作方法,即便是取得了一些效果,也绝对不能替代“必然性”的教育规律,特别是对待“父母已束手无策”的小Z,我们更不能采取“冒险性”的做法。

请看案例中董老师与小Z的“表情包”:

教师:“劈头便问”——“询问”——“追问”。

学生:“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燃烧的烈焰”。

教师:“不快又升,继续追问,重复多遍”。

学生:“更加平静”。

教师:“内心在咆哮”——“因愤怒而投射出去的滚烫的目光”。

学生:“沉默”。

教师:“毫不犹豫”。

学生:“呼吸节奏的变化”——“眼圈已经泛红湿润”——“绝望到崩溃”。

……

一个“绝望到崩溃”的孩子,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特别是面对董老师自己也承认的“武断”“冒险”“狠毒”的老师。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