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你,学历在这个行业没用。”究竟是谁在宣传学历无用论

提升学历似乎成了社会上部分学生的普遍选择,无论是专升本,还是本科结束攻读研究生,往“更高”学历走是学生们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不二选择。

考研人数暴涨,就业门槛也水涨船高,大部分招聘明确要求应聘者应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面对着连续几年百万之多的考研大军,不禁让人困惑:高学历真的重要吗?下面这篇文章带我们走近这个话题。

我们经常听到雇主和企业领导抱怨,学生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和就业所应掌握的知识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令人震惊的是:在经合组织国家的大学毕业生中,25至34岁的人占40%以上,在美国,25至34岁的人有近50%,大学毕业生人数众多,而且在不断增加。

根据《经济学人》最近的报告显示,大学学位对年轻人的投资回报率从未有如此之高。虽然教育有明显的溢价,但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学位的附加值却在下降。不同地区的情况也不一样,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学位相对稀缺),大学学位会使收入提高20%以上,但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40%的成年人拥有学位)却只有9%。

同时,随着大学学历的普遍性,招聘者和雇主会越来越多地要求员工拥有大学学历,而不管具体工作是否真的需要。因此,虽然大专学历仍可能带来高薪的工作,但这些雇主的候选人仅限于大学毕业生,这对他们自己和年轻人来说都是损害。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工作的演变进程不可预知,我们很难相信从前获取的知识与大学学位有某些联系。

一些观点质疑大学学位的实际价值,并非认知价值,并且以数据作为支撑。首先,元分析评论早已证实教育水平与工作绩效之间存在弱相关性。实际上,有研究表明智力成绩能更好地衡量工作潜力。如果要在拥有大学学历和智力分数较高的应聘者之间进行选择,我们预期后者在大多数工作中的表现会优于前者,尤其当这些工作需要不断思考和学习的时候。学业成绩说明了应聘者的学习程度,但他们在智力测试中的表现却反映了他们实际的学习、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大学学位逐渐与社会阶层相联系,并且影响着社会流动性和不平等性。许多大学的确是以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学生,但择优录取也会与一些变量相联系,而这减少了被录取者的多样性。在许多国家,基于收入和阶级选择的婚配程度很高。在美国,富裕的人更有可能与其他富裕的人结婚,富裕的家庭有能力支付学校、家教、课外活动和其他活动,以此增加孩子获得精英大学教育的可能。这会影响到这个孩子未来的整个轨迹,包括他们未来的职业前景——这对一些人来说是明显的优势,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劣势。

雇主重视大学学历,因为他们认为学历是应聘者智力和能力的体现。如果这是他们的关注点,为什么不直接采用心理评估?心理评估更具未来工作表现的预测性,而且较少受到社会经济地位和人口统计变量的干扰。

尽管如此,如果大学能花更多的时间教给学生一些关键的“软”技能,就能大幅提高学位的价值。除非应聘者能够表现出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否则招聘人员和雇主很难对其留下深刻印象。这也许是大学和雇主对应聘者要求的最大差异之一。虽然雇主希望应聘者具有较高的情商、适应力、同理心和诚信,但这些特质很少是大学在招生时培养或选择的。随着人工智能和颠覆性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无法被机器替代的人变得越来越有价值——这也凸显了“软”技能的重要性,这些技能是机器难以模仿的。

万宝盛华集团最近对2000名雇主的调查显示,他们中超过50%的人将解决问题、协作、客户服务和沟通列为最宝贵的技能。同样,乔希·伯尔辛最近的一份报告指出,如今的雇主在选择应聘者时,既要考虑其适应能力、文化契合度,又要考虑他们必备技能的发展潜力(如python、分析、云计算)。

此外,像谷歌、亚马逊和微软这样的雇主会强调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好奇心和渴望是衡量职业潜力的关键指标。一份报告显示,2017年美国公司在这方面的支出超过900亿美元,这可能是对员工培训越来越重视的结果。雇佣有好奇心的人很可能使这些项目的投资回报率最大化。

对学校来说,这也是一个建立两者联系的绝佳机会。填补管理人员的学习空白,满足晋升到领导岗位时所需要的能力。如今,许多人往往没有经过多少正规管理培训便走上了领导岗位。通常,最优秀的独立贡献者会被提升为管理层,尽管他们还没有具备领导团队所需的技能。但如果有更多的学校投入资源教授这些技能,公司就会出现更多具有领导潜力的人。

简而言之,我们认为市场需求必然导致模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在高等教育上投入更多,他们的主要目的基本上是务实的:提高就业竞争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贡献者。大学学位的价值对其拥有者来说是有益的,但企业可以用更开放的心态对待招聘,在衡量智力和工作潜力时减少对"高等教育 ”的关注。

原文链接:

https://www.google.com/amp/s/hbr.org/amp/2019/01/does-higher-education-still-prepare-people-for-jobs

原作者: 汤马斯‧查莫洛-普雷谬齐克  贝姬·弗朗基维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