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学的反噬(2) | 教育评论47
作者:九九
人类学博士
某次
在东东的威士忌工作室听画家David分享。David说,他的老师(某著名画家,我记不得名字)给他最大的影响,就是告诉他:“David,你不要画完。”我觉得这句话意味深长,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上一篇成功学的反噬 ——以大连理发师刘东为例 ,有几个读者留言认为文章没写完。虽然,什么叫“写完”可能有各种看法,如上例。不过,考虑到我的读者很少,每句留言都弥足珍贵,于是我还是决定在这里做点补充。
我猜也许大家关心的是,成功学为什么不仅无效而且可能反噬呢?我激励自己,我加倍努力,我希望自己尽快成功,这难道错了吗? 明明上课的时候我触动很大,上完课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很嗨,这难道错了吗?
(图片来源:Unsplash 作者:nullplus)
问题就出在这里。成功学及各种激励性的培训,给学员造成一种错觉,好像自己成长了,脱胎换骨了,无所不能了。于是,纷纷“离地三尺”,御风而行。这些人纷纷进入投资业、直销业、P2P、微商,等等,总之,就是那些看起来可以快速致富的。不是要尽快成功吗?而且成功的唯一标准是赚钱。所以他们纷纷进入这些行业。
然而,事实是,经过此类课程培训,除了打鸡血,他们的自我并没有产生根本的改变。而现实是残酷的,投资是很专业的事,直销则需要“不要脸”(这里没贬义哈,请参考冯唐的文章),以无所不能的错觉进入,其结果不言而喻。
最终能够成功的,毕竟少数。大部分失败的人会怎样呢?只会陷入更深的自责和无力,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孤注一掷。或者像上文中的理发师,无法接受投资失败的事实,以天怨人怒的反社会行为,毁了自己,还害了好几个无辜的人。
其实,激励类课程的上述问题,作为最早把激励类课程引进台湾和大陆的人,来自台湾的许宜铭老师自己就深有体会。
他在书中说,开始他投入全部精力在研修“生命潜能”的领域,着重在激励层面。当时视学员如同“湿毛巾”,内心所想的就是如何把他们拧出更多的眼泪。结果大获成功,报名的学员大排长龙,每期都额满,但同时那也是他自己内心挣扎最痛苦的时候,因为他发现有很多上完课的学员回到现实生活后,不久又掉入痛苦的深渊,回复到原先的样子;或者面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处理的能力并未增加。当这些学员回头来找他的时候,他却无能为力。(许宜铭,2009)
这就是激励类课程的通病,课上一时嗨,课后老样子。因为没有触及真正的问题。许宜铭老师后来自己退出自己创办的“中华民国”潜能开发协会,转向完形和家族治疗、心理剧、沟通分析(TA)等心理学流派的学习,带领课程的方向也转向通过团体去觉察自己与他人互动的方式、自我人格的形成以及自己面对人生的态度。通过一层层的觉察,学员有了重塑自我的机会,回溯童年时重要的原始创伤,释放当时卡住的生命能量,重新做更有力的选择(许宜铭,2009)。这才是真正的成长与改变,才能对事业和人生有真正的帮助。
上一篇文章中,有位读者留言说这些打鸡血的培训机构最喜欢找理发店、洗车店之类来搞事,为什么?也许是因为这些行业中的人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希望“脱离苦海”吧,所以,还是自我认知的问题。
(图片来源:Unsplash 作者:作者:fossy)
其实,职业没有贵贱之分,理发师好好做,钱会有的,宝马也会有的,只是,需要时间和坚持。以前我住所楼下的理发店,据说已经经营20年了。我去理发的时候,老板已经不亲自理发了,也很少来店里。偶尔见他来,开一辆宝马x5。他在理发店对面还有一家美容院,同样的名字。后来他把店转掉了,听说移民了。
当然,也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很有钱,开宝马。做一个理发师,至少安安稳稳的日子是没有问题的。我后来理发的理发店,是个夫妻店,装修普通,夫妻俩认真工作,看起来也不是很累。膝下一儿一女,经常在店里跑来跑去,不是也挺好吗?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