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毛泽东改2个字,就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你知道吗?

一代伟人毛泽东,自从青年时代起就发奋读书,立志要做大事,发誓要“翻天揭地、改造社会”。他曾说:

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

毛泽东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接受的是私塾教育,但从小就志向远大的他,却想走出家乡,走出封闭式的私塾学堂,到外面那些新式学校学习新知识,还写下了一首诗表达自己对知识的渴望: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1910年,16岁的毛泽东请求父亲,让他到“洋学堂”湘乡县立东山小学上学,可是讲求实用的父亲,却不想让他总读那些没有用的“闲书”,而是希望他到湘潭城里的一家米店去当学徒,学成后回来打理和继承家业。

毛泽东为了能继续求学,几乎动用了所有的长辈、亲朋和好友去当他父亲的“说客”,父亲终于同意让他继续求学,到湘乡县立东山高小读书。

在离家前,毛泽东写了《七绝·改诗赠父亲》,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以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意思就是,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绝不回来。
死后何必将尸骨埋葬在故乡的土地,祖国到处都是秀丽的山河,可以作为安息的地方。

这首诗,毛泽东只是改动了2个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决心毛泽东改的这首诗,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治家 、军事家西乡隆盛的,编入《西乡隆盛全集》中,原诗为: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死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可见,毛泽东只是改动了西乡隆盛诗中的“”和“”两个字。

其实,这首诗也不是西乡隆盛的原作,西乡隆盛也是改前人的诗作而成。

追本溯源,这首诗最初出自宋朝月性和尚所写的一首《题壁诗》: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若不成死不还。

埋骨何期坟墓地,

人间到处有青山。

这首诗一经问世,就经多人改写,毛泽东在1910年离开家乡改写了西乡隆盛版本的诗,题为《七绝·改诗赠父亲》从中可以看到他的义无反顾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从此,毛泽东踏上新的征程,心胸阔远,特别是在1921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后,选定了为之终身奋斗的人生目标。

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他的功绩将永垂青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