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业人士要小心“个例判断”
这个趋势就是,中等水平左右的户数比较多,如果设定一条盈利线,利润水平一般的居多。但是绝产的和超高产都是极其个别的。
左边绿色的线代表盈利水平,那么曲线下的面积,显然绿线右边比左边大得多,这是在条件一般的情况。右边那条紫色线,代表了较高水平,显然,线下面积是左边比右边要大得多。
而实际上,一个新技术刚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它的状况是这样的:
当你只看一个事例的时候,根本无从掌握所看例子处于曲线的什么位置,如果是较大程度偏离平均水平的,据此作出判断,你就要被误导,当然菌业的特殊性是差的都不吱声,好的呱呱叫,所以被误导投入的情况一定是很多的,而被吓退的少之又少。
这就是个例判断不可取的基本原理。
这位网友说,由于学习回去后了解增多,感到前途渺茫,所以他先退出了。
谈中国官员的水平就危险了,所以我只能警告那些蠢蠢欲动,动不动要搞搞新意思的菌业朋友。
实际上,对于任何事物,基本的规律是早期难做,高产的偶然性强,晚期则容易做,出问题主要是基于条件和管理(含技术执行力)。
不从整体看(事实上不可了解所有)的情况下,至少多找些地方看,尤其是不要挑着地方看,才可能得到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信息。这相当于在曲线上多取得几个点,那么曲线的轮廓就会清晰起来。
所以真正要获得能够有代表性的正确结论,得有一个基本的取样(或者说参观点)数量,这是起码的必须。另一方面,在看参观点的时候,很多人以为是随随便便找个地方看,实际上人家是在误导你,他做得不好的时候不告诉你,做好了就满世界吹(后续就是培训班了)。在统计学上,对于取样是有非常严格要求的,而普通人有多少懂得统计学呢?估计很多领导眼里的统计学是做出报表来就是了,实际上统计学更多的作用是让表面数据所代表的真实反映出来。
个例判断是违背统计学基本原理的,所以,除了撞大运,结论基本上不能代表本质,甚至严重偏离本质。
如果说我能够在行业里有比别人准确一点的一些观点,其实也就是基于我掌握的信息多一些,而且是随机的。相反,另一些人比如有一堆头衔的人,他信息也多,但都是人家扯着他看,要么他清醒的知道这不真实,但也不了解真实的是什么程度,要么他相信他看到的,那就形势大好了。
许多时候,按照个例判断,食用菌行业真的形势大好,真的如此吗?
近期,又有人到处跑而且写,并且觉得是在反应行业实际,但我感觉他做的是提线木偶的活,没有什么意义,所以不予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