琪英宋强——川行小记(2)
哈贝陈总带我去参观他设备实际运行的公司,有点名不见经传的味道,皆因这个公司的老板宋强是个低调的独行侠。实际上他的公司运行水平相当高,规模在杏鲍菇领域约居全国的前三,单包(18cm袋)产量水平长期超过9两。
这并不是说宋总就如何技术牛B,这个水平目前是不太难做到的,难的不是技术,而是硬件系统的选择,以及管理的水平。许多企业在某个特殊季节(环境温度略低于出菇要求温度的时段)都能达到这个水平,但长期维持这样的水平,就不是靠人力和技术能够做好的。
到琪英公司看哈贝设备的附加值还是很高的,我和宋强先生之前毫无交集,但居然也有点相见恨晚的投机。宋先生很多做法,其实佐证了我曾经对其他同行说过的话,不过按照这种说法做,投入就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宋强先生认为从长远看,非常值得。说这话的时候,他笑嘻嘻的看着小陈,因为这个事情方面小陈对他的影响很大,小陈是那种有工业意识的人,所以宋强接受这些意见后受益匪浅。
回过头说“切”,这我就得摸一摸了,摸摸袋子的松紧,这个不算非礼吧?看看装框后的料有无松散,感觉都不错。
当然“切”到最后那就是进一步了解用户使用哈贝设备后的感受,以及我看过听过后的综合意见。所以,了解哈贝产品的另一面就是通过了解琪英公司的一些东西,获得并不带人为的表达偏向的结论。
说多了哈贝,免不了有人觉得我替他们做广告,所以咱们现在重点谈宋强先生和他的琪英公司。
中国现在一谈到杏鲍菇,都是漳州模式,所谓的人才都是漳州出来的多,但老实说,我对漳州模式的看法,创造性方面值得尊敬,但通用性方面就不咋地了。很多大名鼎鼎的人物,去外面传播“漳州模式”,基本上都最后成为鸡肋,比如王永吉,都开奔驰了,但他替人设计的企业,冬季底下少放三层成为知名笑柄了。
漳州这个地方长夏无冬,所以漳州模式的核心是无需加温,其调节模式是单向的,而中国大部分地方,冬季还是需要补温的,至于东北华北,那就更加必须兼顾升温手段。
琪英公司所在地遂宁,也不是需要太多加温,所以琪英公司选择了另外的模式,这个就不细谈了,总之这个模式控制效果更好,而且节能,从工业生产角度看,重复性生产,设施成本偏高而运行成本低,早晚都把那些钱省回来。其实这个理念我也不是第一次谈,但能够接受的老板不多,宋强是我看到的第一个有实际行动的老板。
宋强真正理解到这个概念后,他的思想就发生了飞跃,所以,回过头来,他就对哈贝设备特别推崇,所以我无需更多去说哈贝如何,而是宋强的选择比我短时期的观察是要靠谱的多的。
作为一个技术人员,既要懂得使用设备,还要懂得选择设备。众所周知,选择许多厂家喜欢靠回扣打动技术人员,同时,有些厂家也很自大,对于升级换代不感兴趣,而对大而全感兴趣,这样的厂子是无法长期站在行业潮头的。
为了拿回扣选择设备的,都应该永远被唾弃。
宋强和哈贝的故事,其实都反映了一个核心,做东西要专精。
过去业界都以为苏州郑雪平那里代表了杏鲍菇生产的最高水平,实际上,杏鲍菇生产对许多企业来说还是很有潜力可挖的,达到郑雪平的水平难度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思想。
我们说的思想还是指老板自己的思想,毕竟涉及到大模式和投资问题,听什么人的,以及多大程度听,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宋强这哥们其实也有许多苦衷,从厂区规划上说,现在也不是很理想,因为一方面是探索中的前进,不得不改来改去,另一方面就是发展快,而土地使用存在制约因素,所以不得不拼拼凑凑的搞。
而更为令宋强头痛的,是那些川流不息的访客,大凡一个企业在地方上做得比较好,这样的问题都会存在,更何况琪英这样在业界有一定地位,而在当地堪称名片的,都会被这种事情困扰。
地方政府不管什么时候,都是会要求人家接待的,不仅接待,还一定得老板亲自到场以示其隆重之意。宋强虽然名字带了个强,其实在政府面前也是不折不扣的弱势群体,对此等事情从来都是唯唯诺诺,不敢假以辞色。
中国企业家,大抵如此悲催,中国企业之难,权力为祸之烈,可见一斑。
宋强那儿,我早晚是必须要去的,但愿我去的时候,不会打扰到他,而且我去绝不必他全面陪同,有人招呼出入就行。
(待续)